摘要:中西方绘画之所以有异同,究其根源,是因为中西方文化形态存在着异同。中西方绘画是世界上两大主要的绘画种类,有着很大异同,但也不失联系。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异同;原因;关联 一、中西方绘画异同 首先,从理念上讲,中国画家向来感性,历来主张寄托情思,以“意象思维”为主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表现的人物动作状态是飞翔,但作为观者我们却没有看见翅膀,中国画作者与中国诗人一样,他们作画与作诗的目的大都是抒发感受情趣,物质独立的东西几乎是没有的,敦煌莫高窟中的风景画虽然它的影响只是烘托、陪衬,但却已经明确的表达了中国民族的人文精神,体现出中国绘画要求人类与天地万物建立和谐的人文关系,画面追求统一的平衡美。 西方绘画理念以“逻辑思维”为主,如画天使必定画翅膀,写实主义大师卡拉瓦乔因没见过天使而不画,几百年之后的库尔贝将真人身上绑上翅膀来作画,西语论文题目,西方绘画注重写实,而中国绘画偏重意境与趣味。山水画是中国绘画的标志,与之对应的西方也有风景画,“山水”与“风景”代表了中西方人截然不同的景物观念,而其对比也是鲜明的,“山水”表明的是想象中的山川,带有一定的抽象性,现今留下的山水著作中描绘了许多真实的地区风景,但其绝不是完全的真实写照。其次,从绘画上的着重点来说,中国绘画讲究形神合一,之前提到过国画偏重“写意”,西方绘画注重“写实”。国画重写意,并不能说国画的表现不重视对造型的把握,国画应用线条来表现形体,线条看似单薄简单,但每一根线条多是要经过日积月累的训练才能达到表现形体的效果。敦煌壁画中的造型特色在于变形,“变形”是在“有形”的基础上变,北魏时期的菩萨大大增加了手指、颈项的长度,嘴角上翘,形如花瓣;而金刚力士则肢体加粗,缩短脖颈,头圆肚大,强调强健体魄和伟大力量。北魏时期的菩萨形象表明当时审美思潮以修长为美,金刚力士表现的是力的感觉。故国画中形是为如何将神表现的更好来服务的。 西画注重“科学”与“真理”,所以通过写实的手法组织画面,注重对形的把握。文艺复兴时期,“形似”与否是关系绘画成败的,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系列著作可以体现这一点。西画注重对内在结构的描绘,强调客观现象,着重素描关系,立体效果,明暗调子,注重应用点、线、面相结合的使用措施来刻画对象。 再次,从绘画表现措施来讲,以“散点透视”为主的中国画中,树是成片来表现的,山是成群来表现的,这种散点分布形成了一种气氛,不注重对某个个体的强调,注重整个群体带来的视觉效果。敦煌壁画中山水画,描绘出“极乐世界”的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美丽怡人的自然风光,如莫高窟中的61窟“五台山图”。以“焦点透视”为主的西画中,用集中的眼光看事物,有准确的焦点,合理的光线安排,尊崇自然画面有主次之分。另外,从色彩应用上,中国画以黑调色,讲究厚与薄,深与浅,淡与浓,中国古代画论认为黑具有五色:焦、浓、重、淡、青。墨色之中又分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黑与白表明阴阳明暗,干与湿表苍翠秀润,淡与浓表凹凸远近。而西方则是以油调色,从而烘托画面的立体感,明暗关系与透视关系。 二、造成异同的原因 首先,中西方人思维为提的方式不同。提倡“感性”是是中国人的思维传统,还信奉一元论的世界观,与西方崇尚理性主义和二元论的世界观是截然相反的。一元论的世界观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起源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发展到先秦时期就比较成熟了,一元论的说法主要来源于庄子学说,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以天为本将人看做整个自然的一部分。所以就造成了中国人独特的感性思维方式,西班牙语论文,这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本质精髓。西方“理性主义”与二元论起源于希腊,“理性主义”与“人本主义”是希腊艺术的源泉,由“理性主义”与“人本主义”产生了天人两分的二元论宇宙观。 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是中西绘画艺术存在异同的本质原因。中国画主题是表达山水,让人类心灵能有来自自然的愉悦感,并将人物融入自然,做到“天人合一”。西方风景中存在人物的情况较少,所以给人一种独立自然的感觉。 其次,由于中西方生存的地形环境不同,中华民族平原盆地文化与西方海岛文化也存在异同。中华民族讲究“自然”与“自我保护”,政治上“先礼后兵”、“后发制人”;军事上“保存实力”、“避实击虚”;建筑风格上“曲径通幽”、“深藏不露”。西方民族强调“主动出击”、“暴露张扬”,西方民族政治上主要存在的是开放性、攻击性与侵略性的心态,绘画艺术中呈现的是直观、张扬与裸露。 三、如何看待此异同 中西绘画从各个方面来讲的确是存在着很多异同,但它们不是没有相同之处的,不论是中国画还是西方绘画,它们都是艺术的一种形式,都是可以直接看到的有形有色的具体的艺术形象,艺术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绘画本来就是一种源自内心的感动,绘画形象是经由心灵的感动支配而形成的,来反映社会生活和抒发画家对客观现实的感受。呈现在画面上的色彩、笔触、肌理、结构、空间存在共鸣,随之与观者心灵碰撞也产生共鸣。 总之,作为二十一世纪的画家,只有认识到这种异同,才能使国内绘画界走向真正的繁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阔景象。 参考文献: [1]魏永利,殷金山.美术技法理论――透视、解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洪再新.中国美术史――美术卷[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 [3]邵大箴.图示与精神――西方美术史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张丽华.创作与构图[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