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谚语中的中西道德观差异[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谚语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英汉谚语极大地丰富了英汉两国的语言文化。道德观是文化主要内容之一,本文主要通过比较汉英谚语得出中西道德观差异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谚语;语言;文化;道德观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谚语的最大特点是表达人民群众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各种社会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经验,闪耀着人民智慧的火花。谚语一般精练短小,富有哲理,极其民族文化特色。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异同,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点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道德观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谚语集中的反映了中西道德观,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孝道问题。孝道就是孝顺父母之道。孝顺父母是儿女应尽的义务,包括听父母的话、在身边侍侯父母、尊敬父母、养父母老、继承父母的香火,等等。汉语中有许多谚语表现了孝顺的内容: 父母在,不远游。千里烧香,不如在家敬爹娘。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十恶淫为首,百行孝为先。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在西方道德中,虽然也要求儿女尊敬父母,但不强调对父母言听计从,子女都有自己的人格,更没有要求子女三从四德,以及把“无后”看作不孝的罪行。有些谚语表达了相反的观念。如:Children are not to be blamed for the faults of their parents. 不能因父母之过使孩子受到责怪。(与“父母责,须顺承”相反。)
  children suck mother when they are young, and father when they
  are old. 孩子小时吃母亲的奶,老了享受父亲的财。(与“养儿防老”相反。)Children when they are little make parents fools, when they are great make them mad.孩子小时使父母变傻,西语论文,长大了把父母逼疯。(这条谚语更是与中国的孝道背道而驰。)
  (2)妇女问题。在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中,女性因社会地位、生活方式、价值标准等不同于男性体现出独特的文化特征。在封建社会的中国,男孩子出生为“弄璋之喜,梦熊之喜,天降麒麟,麟趾呈祥贺生子”。而女孩子出生则为“弄瓦之喜,明珠入艳,喜添金雏,风声清贺生女”。璋/瓦分别象征男子的高贵与女子的卑微。在西方莎士比亚就在其著名的《哈姆雷特》中提到: “Frailty, the name is woman.”。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与男性一样接受教育,参加社会活动,从事各类职业工作,女性地位得到提升,因为我们在日常交流的时候要尽量避免使用带有性别歧视的谚语,同时希望有更多类似“女人能顶半边天”这样肯定女性地位的谚语被创造出来
  (3)名誉问题。名誉和道德是紧密联系的。中国人在传统观念的作用下,既重视名誉,也重视面子。有关的谚语有: 人有脸,树有皮,没脸没皮没出息。人怕不要脸,树怕剥掉皮。由于在乎面子,中国人最怕不利于自己的流言。谣言可以杀人。防人之口甚于防川。西方的传统道德观念认为,名誉很重要,人应该检点自己的行为。但只要自己不危害社会和他人,不违反法学,他人如何评价自己并不重要。所以,英语谚语涉及流言蜚语时并不感到害怕,而是觉得无所谓: Sticks and stones may break my
  bones, but words will never hurt me. 棍棒石头可能打断我的骨头,但话语决不会伤害我。比较汉语谚语“棍棒伤皮肉,恶语伤人心”,可见:中西观念对棍棒伤人认识一致,而言语伤人则看法不同。下面一条谚语更能说明两者认识上的差别: Hard
  words break no bones.难听话不会伤筋动骨。
  (4)交友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身利益与国家、集体、家庭、朋友的利益比较起来是小利益。因此有这样的谚语: 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岁寒如松柏,患难见知交。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与其有十两黄金,不如有一个知心。 但是,在西方社会中,个人利益总是超过其他利益(“我”不用“i”,而用“I”就是一个典型实例),比起自己来,朋友是次要的,甚至会带来不便。因此,英语中有这样的谚语:
  Love your friend, but look after yourself.爱朋友但要照顾自己。
  Friends are thieves of time.朋友是偷时间的贼。 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之一是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交友讲究互惠互利,对一些人来说有着极重的功利色彩。这在谚语中也有反映: He that has a full purse never wants a friend. 钱包丰厚的人从来不需要朋友。 Hungry knows no friend.饥饿不识朋友。Never catch at
  a falling knife or a falling friend. 千万不要接落下的刀或正在落难的朋友。 有趣的是,这条谚语中也用刀做比喻,但同中国传统文化中宣扬的为朋友两肋插刀、赴汤蹈火的义气正好相反,这条谚语用刀来比喻危险,劝人不要救遇难的朋友。
  (5)爱情问题。中国封建道德和西方资本主义道德最鲜明的对比恐怕就是爱情观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礼教严重束缚男女的自由恋爱。婚姻凭父母做主,听媒约之言,做到明媒正娶。反映这方面的谚语有: 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爹娘做主,一世受苦。 媒人口,无量斗。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娶到的媳妇买到的马,有由人骑来由人打。 在西方社会,早在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人追求自由,追求人性解放。英语中有许多歌颂爱情,评论爱情的谚语: Love is free.爱情是自由的。 Sweet lovers love the spring.甜蜜的情侣热爱春天。 True love never grows   old.真正的爱情决不会过时。 Where love is, there is faith.那里有爱情,那里就有信任。 Love is the touchstone of virtue.爱情是美德的点金石。 Love laughs at locksmiths爱情嘲笑锁匠。现在,“爱情嘲笑锁匠”这条谚语常被用来形容爱的力量。
  (6)金钱问题。英国和美国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英语里有很多与金钱有关的谚语,这些谚语有深刻的思想性。
  Money is a good servant but a bad master.要做金钱的主人,莫做金钱的奴隶。The love of 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贪图金钱是一切邪恶的根源。Money often unmakes the man who makes it.赚了金钱,损了德行。但英语中也有不少谚语宣扬资产阶级的铜臭,兜售金钱拜物教。Money talks.金钱万能。Money can
  move even the gods.钱能通神。Money is the key that opens all
  doors.金钱是打开一切门户的钥匙。这些宣扬腐朽和落后思想的谚语是英语谚语中的糟粕,是毒害人们的精神鸦片。汉语中也有一些类似的表达。“人无外财不富”、“人为财死.乌为食亡”等等,对此我们要给予高度的警惕和无情的批驳。我们学习和探讨英语谚语,不但能丰富我们的英语知识,提高我们的英语表达能力,同时也必将提高我们的思想修养和情操。思想道德之舟在时代的大潮中是不进则退的,人的思想境界只有不断升华,才能从根本上划清是非界限,从而不断保持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不断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在改革开放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当宣传媒体热衷开展“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大讨论的时候,我们每个人要切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做钱的主人,不做钱的奴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谚语历史久远,或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宗教典籍,或来源于文学著作,汇集了大众的智慧,经过长期积累,不断丰富。谚语集中体现了中西道德观的差异,是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 王德春,柯素英,西语毕业论文,黄月圆汉英谚语与文化[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 邢志远,殷耀. 英汉对照常用英语谚语词典[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3] 张舒.汉英谚语文化含义比较探讨[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26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