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游客的旅游审美异同探讨[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由于人文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导向等方面的异同中西方游客旅游景观欣赏过程中表现出各自民族的旅游审美特点。探讨中西方游客的旅游审美异同表现及成因,关于旅游线路的设计以及旅游接待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现实指导意义。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中西方游客;旅游审美;审美异同
  中图分类号:F59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35-0117-02
  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对全球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旅游业的发展使跨文化交际成为必然。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西方游客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历史、宗教等方面因素的作用,逐渐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其旅游审美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异同。
  一、中西方游客旅游审美异同略论
  所谓审美异同,是指不同阶级、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修养的人们,由于受特定社会实践内容和社会理想的作用和制约,从而形成的各自不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1]。中西方游客在这种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的规范下所进行的旅游审美活动,必然会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和风格,这样就形成了旅游审美的中西方异同。
  (一)旅游审美方式的异同
  旅游审美方式主要是指审美主体(旅游者)对审美对象(旅游景观)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中形成的最基本最稳定的审美模式和程序。
  1.散点游目与焦点透视。在景观游览中,中国游客习惯采用仰视俯察,远近往还的散点游目,而西方游客则倾向于框选出最佳范围,典型地显示对象的焦点透视措施[2]。
  2.整体性与个体性。中国游客在进行游览时,强调旅游景观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主张在欣赏旅游景观时要系统地、全局性地去把握,而不是孤立地、静止地看待某一景色。
  西方游客在游览时则注重旅游景观的局部和个体,偏重于对旅游景观的某一部分做专门而精确的观察和探讨
  3.意会性与直觉性。中国游客向来强调那种“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意会性,在进行旅游景观欣赏时,不太注重概念略论、逻辑推理和论证,而更多地强调景观带给内在心灵的情感感悟。
  西方游客在旅游审美过程中则更强调审美主体的直觉性,即自始至终将旅游审美主体与旅游审美对象进行区分,而不是融入其中。西方游客这种审美方式较之于中国游客的审美方式更加趋于理性化,这种理性同时包括了知识和科学两方面,并以冷静的思考、理智的略论、客观的审视为支撑,强调游客及景观的客观性和独立性。
  (二)旅游审美心理的异同
  中国游客在旅游审美活动中普遍存在着求同心理,这种心理可谓根深蒂固。这也是中国游客对所谓的旅游胜地情有独钟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黄金周”期间各大知名旅游景区景点人满为患的一个重要原因。部分人为了避免被别人认为自己孤陋寡闻、知识浅薄、视野过窄而力图达到与人一致。
  西方游客的审美心理则是求异,他们并不喜欢或欣赏相同的东西,因此他们在旅游中热衷并善于发现或沉迷于那些独具特色的景观。
  (三)旅游审美追求的异同
  中西方游客审美追求的民族性异同,在自然美、艺术美领域都有所体现。
  在自然美领域中,西语论文网站,中西方游客的审美追求存在着显著的区别。受传统审美文化的作用,中国游客把大自然看作是同自己具有同等品格的对象加以欣赏。自然景观以其天生丽质,可以畅神怡情,给人带来无穷的精神享受,而人又可以全部感情去拥抱自然,希冀借山水慰藉心灵,升华精神,解悟人生哲理,寄托心志情趣,追求一种主客交融、天人合一的审美意境。中国游客对明丽的高山大川,旖旎的春光,典雅别致的园林,恬淡的自然景色情有独钟。简言之,中国游客对具备秀、雅、媚等特点的自然景观有较强的偏好,而对雄、奇、险虽也有一定的审美需求,但一般要求审美对象具备一定的可企及性。譬如以雄伟著称的泰山、以险著称的华山自古以来便为仁人雅士所向往,而壮美的喜马拉雅山目前也只能为少数专业科考队或极限运动爱好者所独享。
  在欣赏自然美的过程中,西方游客的审美则显示出了对自然、对原生态的强烈向往和追求。西方游客普遍对奇、险、蛮荒存在着较强烈的偏好。他们向往非同寻常的刺激,那种源于自然的难以抗拒的魅力,期待其带来对心灵的巨大冲击力,享受固有的心理平衡被打破的瞬间震撼。西方游客独特的自然审美追求在其园林艺术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西方许多国家的园林,有很多是建在地势险峻的山上或远离城市文明的洪荒之地,山岩险峻,禽兽出没,原始蛮荒。甚至在公园、园林中设置废墟、残碑、枯树、沼泽、荒野、冰河,有意渲染一种奇、怪、险峻、雄壮、恐怖、冷酷、阴森、奔放不羁的氛围和意蕴,以满足西方人涉奇、趋险,寻求刺激,试图变恐惧为愉悦,化惊叹为振奋,变痛感为快感的审美心理。
  中西方游客在艺术美领域亦存在着巨大的审美异同。中国游客进行与艺术相关的审美活动时,较之于著作形式,其更看重著作的内容。他们以社会伦理观念和道德标准来约束人的审美趣味,道德感和正义感逐渐成为其审美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西方游客欣赏艺术著作时更多地注重于求真,他们喜欢欣赏悲剧,刺激越强烈越感到审美的趣味性。除此之外,中国游客还要求文艺著作合乎伦理道德标准,并要有较高的境界层次,同时要以含蓄、细腻的方式表达隽永而美妙的情感或事物。而西方游客与“文――精――美――柔”的中国游客审美情趣迥然相异,他们更侧重于探险求奇,寻求刺激,追求的是一种“野――粗――丑――蛮”的审美趣味[3]。
  二、中西方游客旅游审美异同的成因探寻
  中西方游客在旅游审美方面存在的诸多异同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基于各自的文化大背景,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而凝练出来的,其追本溯源是中西方历史、文化的异同。
  (一)人文地理环境
  古代中国东面临海,西、北被高山所包围,华夏民族以农业生产为主,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农耕文明,中国人形成了长期与土地以及气候打交道的生活习惯,这就要求我们的祖先一方面必须要留心自身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要学会取法自然。长此以往,中国人形成了综合性的思维模式,注重从大自然中汲取解决问题的措施。人属于自然,融通于自然,人也就必须要观察、认识自然,综合思维模式讲求从整体上对事物进行概括,集和谐性、意象性为一体[4]。   古希腊、罗马作为欧洲文明发源地,其独特的沿海地理位置造就了著名的“航海贸易”的生产方式。这种讲求开拓冒险、灵活多变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其思维模式是与华夏民族迥异的。在茫茫的大海上航行、贸易,不仅使得他们将关注点回归到了“人的自我”,还使他们形成了精打细算、利益为大的思维模式。这种理性的、以思维为主的“略论性思维模式”深深地烙印在古希腊人的大脑中,并作用了他们的审美,即线性的、条理的和强逻辑性的审美思维模式。
  (二)传统文化心理的积淀
  中西方民族的历史文化所形成的传统,在中西方游客审美心理中承传下来,对审美意识形成作用。例如,人体审美,古希腊好征伐、多战争的社会环境使人们逐渐形成了以身手矫健、形体匀称、长于运动的裸体为美的人体审美标准。由于对裸体运动员的获胜者塑像进行表彰,古希腊雕塑艺术的特征确立了,因而对人体美的爱好成了古希腊人的特殊审美趣味,并从此作为传统产生了久远的作用。
  与中国文化“尚和”、“尚仁”、“专注人生,趋重实际”等传统文化价值观相关,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也相对保守。总体来说,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偏内倾型,其特点是言语表达一般较含蓄,喜好独处、静思,看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思虑较多而凝重,其在审美上偏好于表达含蓄、幽怨、悲怆情感的艺术著作,即“中和之美”;与文化的多元、非稳定性性质有关,西方的民族性格则相对较为激进,较注重人格之独立,个人之进取,因此西方游客在审美情感上则偏爱外露、夸张、剧烈和迷狂的“冲突之美”[5]。
  (三)“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
  自远古时期,人类便不断地探究自然,并思索人类与大自然是什么样的关系,这种探究从未停止过,但最终也没有一个定论,由于中西方价值观的异同,二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也没有达成统一。中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即“天人合一”。将自然称之为“天”这一提法可以追溯到周朝,其为“天人合一”思想的提出起到了奠基影响,当然儒、道、释三家对这一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传播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经过历朝历代大思想家、学者的不懈努力,“天人合一”思想内涵亦得到了不断深化。第一,儒家赋予“天”深厚的哲学意义。孔子认为“仁”是天与人相联系的有效途径,并提倡以“修身”、“安人”来提高自身修养和道德水准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第二,道家对“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更具哲学思辨性,其认为自然与人是主从关系,人仅作为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存在,其倡导的是人属世界的宇宙生命统一论。第三,禅宗讲求通过人的自我修炼和内省以实现大彻大悟,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由此,也不难理解中国游客在旅游审美活动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审美对象是否能陶冶情操、寓教于乐这一现象了。
  在西方得到广泛认可和接纳的“主客二分”思想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相对立、相斗争的。西方人认为事物是可以通过科学探讨来进行认识和利用的,他们将自然作为探讨对象,通过不断深化对自然的认知,最终掌握自然的规律和本质,进而为我所用。西方民族独立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和不断强化离不开其对自然的客观认识。黑格尔称康德的《论优美感与崇高感》和《判断力批判》是美学的真正出发点,康德对优美、崇高和判断的定义体现了西方美学对大自然客观地探究[6]。所以,在日常旅游中,西方游客则表现出更为客观地评价自然景观,形式美是西方审美文化的重点之一。
  三、结语
  通过以上探讨,更明确了中西方游客旅游审美的异同性,若将中国游客的审美看作是感性而难以琢磨的玄境,那么西方游客的审美则应是理性而追求本真的真境;中国游客的旅游审美活动注重情感的寄托,西方游客的旅游审美则强调形式美的享受。研讨中西方游客的旅游审美异同,有助于我们了解中西方游客异同,设计有针对性的旅游线路,提供恰如其分的旅游服务以及圆满完成旅游接待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戎.美学概论[M].济南:齐鲁书社,1992:339.
  [2]刘茜.中西方人文旅游产品审美价值异同探讨[D].南宁:广西大学,2004:37.
  [3]李戎,周均平.美学通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7:262-264.
  [4]刘贺.“美”的殊途同归――文本视角下中西方审美角度的比较与启示[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
  [5]舒也.中西文化与审美价值诠释[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7:20-21.
  [6]全娜.桂林旅游景点的中西审美文化异同及对策探讨[J].广西教育,2017(19).
  收稿日期:2017-10-08
  作者简介:王志芳(1990-),女,河南漯河人,旅游管理专业探讨生,从事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规划、滑雪旅游探讨。
  (责任编辑:田 苗)

西班牙语论文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