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嘉宾: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金宜久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探讨所探讨员 杨灏城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探讨所探讨员 郅溥浩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探讨所探讨员 薛庆国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教授 马晓霖新华社前驻加沙首席记者 关键语句: ●阿拉伯人不是全都信仰伊斯兰教。 ●阿拉伯文化不是阿拉伯民族独有的文化。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不是伊斯兰教。 ●19世纪初学习西方的思潮,在20世纪中叶发生了变化。 ●石油衍生着福与祸。 ●阿拉伯民族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 ●不是民族至上,而是国家至上。 ●中东争端的漫长冲突展示了阿拉伯人的一些弱点。 宗教篇・ 核心内容:谈到阿拉伯人,就不能不谈它的宗教――伊斯兰教。历史上的阿拉伯人曾创造了灿烂的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如今,在霸气十足的西方文化冲击下,阿拉伯人只能更多地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历史和现实的巨大反差,滋生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9.11事件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成为千夫所指。那么,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等同于伊斯兰教吗?拉登从事的是宗教事业吗?遵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能重现中世纪阿拉伯文明的辉煌吗?阿拉伯人对他们的未来有信心吗? 郅溥浩 许多人有这样的疑问:世界几大宗教中伊斯兰教产生得最晚,可传播的速度却非常快,而且传播的范围也非常广。还有,阿拉伯地区比较落后,它却征服了像波斯和小亚细亚地区比它先进的许多王国,并创造出辉煌的文明。我认为,原因之一就是阿拉伯人对所征服地区的文明是包容的。阿拉伯人包容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几种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古埃及文明,经过消化、吸收、发展和创新,在各民族文明的基础上创造了中世纪的阿拉伯文明。阿拉伯文明繁荣了100多年。 金宜久 也就是说,当时的阿拉伯民族是一个相当开放的民族。它从阿拉伯半岛、从沙漠里走出来,除了伊斯兰教、《古兰经》和阿拉伯语文外,他们并没有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更为先进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征服者被征服”,他们逐渐地接受了征服地区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科学知识和文化知识,特别是他们与征服地区民众的接触和交流,使阿拉伯人与当地民族不断融合,甚至接受了当地民族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可以说,阿拉伯文化,或者说,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一百多年时间里(约在8世纪中叶到10世纪初)的高度繁荣,正是吸收、接纳、融合其他民族文化的结果。 讲到阿拉伯人,一般人认为他们都信仰伊斯兰教。然而,阿拉伯人并不全都信仰伊斯兰教。事实上,阿拉伯人中,也有信仰基督教的,例如在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就有许多基督教徒。但就他们的主体来说,还是信仰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阿拉伯人的精神产品。它的经典是《古兰经》。说到伊斯兰文化,它要比阿拉伯文化的范围更为宽泛一些。伊斯兰教兴起后所形成的“阿拉伯文化”,实际上是一个由信仰伊斯兰教的多民族共同创造、发展起来的文化。说伊斯兰文化是阿拉伯文化,仅仅因为它在阿拉伯人的统治之下,以阿拉伯语文从事创作、表现出来的,但它不是阿拉伯民族独有的文化。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的梦想 郅溥浩 现代的一些阿拉伯人,特别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梦想恢复阿拉伯中世纪的这种高度繁荣。他们把阿拉伯民族的影响夸大,而忽视其他民族文明的贡献。他们认为今天阿拉伯人之所以受欺、贫穷,就是没有按伊斯兰原旨教义去办。如果遵从原教旨主义就可重现中世纪阿拉伯文明的繁荣。 金宜久 1798年拿破仑侵略埃及后,使得伊斯兰世界的民众做出或积极或消极、或强烈或疲软的反应。那种积极的、强烈的反应,表现出来的就是不同形式的反抗斗争,甚至不同形式的宗教运动。今天出现的所谓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伊斯兰复兴,是19世纪、20世纪以来与外来势力斗争的继续。 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伊斯兰复兴运动与当时中东地区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有关(参见相关阅读链接)。它是一种向伊斯兰教的原旨教义复归的社会现象,是以伊斯兰意识形态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尺,它反对一切非伊斯兰的、或反伊斯兰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伦理规范,特别是反对西方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伦理规范。实际上,伊斯兰复兴运动是对早年的那种宽容、开放、吸收、接纳、融合其他民族文化的做法的否定。当然,在伊斯兰世界里,那种偏颇、狭隘,以至于激进、极端的人显然是少数,但他们的人数与他们的活动能量成反比,他们对社会的危害性是不可低估的。 70年代,复兴运动在伊斯兰世界遍地发展,80年代以来,新闻界开始把这股复兴运动称为“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显然,这里说的“伊斯兰”,已经不再是作为宗教信仰和宗教实践的伊斯兰教了,它的主张、它的活动具有强烈的政治性。由此派生出一系列问题,也就不再是宗教问题,而成为政治问题了。 马晓霖 阿拉伯社会不像过去那样开放,与它目前落后的经济不发达有关。一个民族只有非常发达、非常自信,才会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开放的胸怀,一个民族如果落后、贫穷、不自信,时刻有一种防范的心里,也就不可能开放。 宗教作为一种理想,使人对未来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这种寄托对那些被压迫的群体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原教旨主义对那些贫穷地区的人同样有吸引力。 本・拉登从事的是宗教事业吗? 郅溥浩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当权者支持原教旨主义,一些有钱人甚至出钱,一些知识分子写文章,宣传原教旨主义。他们中很多人是出于自己私利的考虑。 金宜久 有钱人为什么支持原教旨主义?应该指出,宗教不是原教旨主义,原教旨主义也不是宗教。同样的,伊斯兰教不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也不是伊斯兰教,它不过是利用了宗教的名义,不过是在伊斯兰名义下的原教旨主义。特别是那些主张激进的、极端的原教旨主义的人,尽管有着宗教信仰者的身份,但他们的主张不是宗教主张,那些参与激进的、极端的原教旨主义活动的人,他们的活动也不是宗教活动。他们不过是把宗教作为既方便又廉价的工具,作为一件外衣来掩盖他们的激进的、极端的,甚而是罪恶的活动。 宗教活动本身并不需要什么外衣,也没有什么需要掩盖的。只有那些激进的、极端的活动,如暴力恐怖等罪恶活动才需要宗教外衣来掩盖。一些支持原教旨主义的有钱人中,既有受蒙骗的,也有自愿的。他们挣的钱即使是不干净的,只要拿出来一部分,支持所谓的宗教事业,支持所谓从事宗教事业的人,他挣的钱就算是干净的了。很多有钱人愿意拿钱出来,受的是宗教作用。本・拉登正是打着宗教的旗号、利用宗教的名义提出了“圣战”,反对十字军美国人。在某些人看来,本・拉登所从事的就是宗教事业,于是就有人为他提供资金。这就是他们为什么支持原教旨主义的原因所在。可见,宗教的作用和影响之大,是人们难以预料的。 阿拉伯知识界的共同担心 郅溥浩 原教旨主义在阿拉伯国家虽然盛行,但还未构成伊斯兰社会和阿拉伯国家的主流。阿拉伯国家的许多作家(包括女作家)都敢于写一些针贬时弊的著作,有时不免触犯与伊斯兰教有关的习俗,经常被起诉,法庭甚至要监禁他们,即使这样,仍有许多知识精英敢于为理性、为科学而奋斗。目前,原教旨主义盛行,主要还是由于经济原因。在一些阿拉伯国家,经济落后,许多人失业,阿拉伯语论文题目,加上对当权者不满,于是就从宗教找出路,对内反对现政权,对外仇视美国等西方国家。经济的、宗教的、文化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宗教极端分子的心理、行为特征。一些有权势的富有的极端分子就成了领袖人物,如本・拉登。 薛庆国 海湾战争前的1989年9月,著名的阿拉伯文报纸《中东报》作过一次有关未来前景的民意测验,调查对象包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哈福兹在内的近百位阿拉伯著名知识分子。几乎同时(1988年~1989年),《阿拉伯思想论坛》进行了一次为期两年的类似调查,对象是1500位最有名望的教育家和科学家。两次调查结果表明:阿拉伯知识界的精英们对阿拉伯世界的未来存有某些担心。一种共同的担心是:“阿拉伯人与当代世界的先进部分步调不一致”,许多调查对象把这一点归因于阿拉伯文化更多地“向过去倾斜”,有些人进一步怪罪于阿拉伯传统的某些成分被“神圣化”,并认为这是一个限制了创造性和革新的事实。还有人担心:原教旨主义者“悄悄地试图使阿拉伯精神化为乌有”。而几乎所有人都担忧“独立于更强大的世界性集团的阿拉伯经济和政治日趋衰落”。关于未来,只有1/3受调查者表示“信心十足”,而大多数人则缺乏信心。 两次调查至今的十多年中,阿拉伯世界发生了许多大事,其中包括对世界局势产生了深远作用的海湾战争和9.11事件,阿拉伯世界的格局与处境也在其间产生重大变化。事态的发展表明,阿拉伯知识界当初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他们担心的那些现象,或多或少反映了阿拉伯人的一些文化心态。 20世纪中叶的变化 薛庆国 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阿拉伯世界与西方的关系错综复杂,双方既有对话,也有冲突。具有世俗主义色彩的各式民族主义,曾是作用20世纪中东社会发展的主要思想。始于19世纪初学习西方的思潮,在20世纪前半叶依旧盛行。然而,这一切在20世纪中叶发生了变化。1948年以色列宣布立国,巴勒斯坦人民现代苦难的历史从此开始。事件背后有这样的事实:欧洲殖民主义在中东不光彩的历史,美国对以色列的偏袒及在地区政治中实行的双重标准,它们最终牺牲了阿拉伯人民的利益。 当代阿拉伯与西方交往的惨痛经历,造成了一个似乎合乎逻辑却有悖理性的结果:为数众多的阿拉伯民众和知识分子对西方持有严重成见,他们不但反感西方的政治与外交,而且怀疑乃至拒斥源自西方的思想及价值观,因为西方――特别是美国――支持阿拉伯的敌人以色列。以色列似乎成了一个符咒,左右了阿拉伯人对西方的理解。9.11事件之后,一种匪夷所思的说法在阿拉伯世界广泛流传:是以色列策划了对美国的袭击,目的在于破坏阿拉伯人的名声,转移世人对巴勒斯坦问题的关注。更有人认为,本・拉登是以色列的特工。 如果说,关于其他民族而言,宗教只是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关于虔诚的穆斯林而言,生活却只是宗教的一部分。作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核心,伊斯兰教不仅是一种宗教,而且是一整套包罗万象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体系,对广大穆斯林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生活习俗,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穆斯林的宗教观是其价值观念的基础,作用着他们对其他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包括对待历史和西方的态度。 但是,夸大宗教的功能,散布虚幻的精神万能与惟我独尊意识其实是对宗教的曲解。9.11事件后,一位沙特女作家这样反思:“我们自上学读书开始,头脑里就被灌输了这种思想:穆斯林是一切的一切,永远真理在手,无往不胜,即使他手持木棍对抗坦克也能获胜,因为他代表真理,而对方代表谬误;崇高的价值和理想只属于我们,不属于他人……那些未曾在学校接受这种灌输的人们,还会在清真寺里、或通过媒体接受。”这种“愚氓文化”不仅造就了本・拉登等少数宗教极端分子,也严重妨碍了广大阿拉伯民众客观理性地认识自己的宗教及外部世界。 作为一种伟大的宗教,伊斯兰教可以为信徒提供心灵的安顿之所和“终极拯救”,倡导高尚的伦理道德和行为原则,弥补物质文明发展的局限性和消极面。但当今阿拉伯世界不少人却把宗教曲解为禁锢思想、束缚自由的清规戒律。原教旨主义者以真主在人间的代言人自居,热衷于约束人们的行为。他们无视伊斯兰教包含的仁慈、宽容、和平、正义、鼓励求知、注重精神等崇高价值,更关注形式与权力,而非人的灵魂和人在现世遭遇的苦难。△ 相关阅读链接: 伊斯兰复兴运动与六七十年代中东大事 1967年阿拉伯国家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失败,使得伊斯兰复兴的思想急剧发展。阿拉伯世界的很大一部分民众,对战争的失败,不是从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中寻求原因,而是从宗教信仰中找根据。一个典型的说法是,“犹太人忠于自己的宗教信仰因而获胜,我们之所以战败是因为我们对真主的信仰还不够强烈”。 1969年,阿克萨清真寺被焚,导致阿以之间的政治-领土冲突演变为伊斯兰世界与以色列之间的宗教-政治-领土的冲突。这使得伊斯兰复兴思想在伊斯兰世界更广泛的范围内发展起来,也更加活跃起来。9月,25个伊斯兰国家举行首脑会议,决定建立伊斯兰会议组织。这使得反以斗争成为伊斯兰世界共同的事业。 70年代后,埃及穆斯林兄弟会被释放后,一些极端主义分子组成各种名目的小集团,热衷于暴力恐怖活动。其他伊斯兰国家的学生和青年中,也陆续建立起激进极端的各种小集团、小组织。 自70年代起,复兴运动在伊斯兰世界遍地发展。 阿拉伯人的22个国家 埃及 面积100.2万平方公里,首都开罗。法老时期的世界奇迹金字塔属于这个国家,却不属于阿拉伯文明。 阿尔吉利亚 面积238.17万平方公里,首都阿尔及尔。十年间在各种暴力恐怖活动中死亡人数高达12万。 阿曼 面积30.59万平方公里,首都马斯喀特。一个让全中国球迷记住的国家。战胜它后,国足出线了。 阿联酋 面积8.36万平方公里,首都阿布扎比。七个酋长国组成的一个国家。 巴勒斯坦 阿拉伯人与犹太人矛盾冲突的焦点。 积691.2平方公里,首都麦纳麦。是“阿拉伯世界的苏黎世”。 吉布提 面积23万平方公里,首都吉布提市。 卡塔尔 面积1.14万平方公里,首都多哈。阿富汗战争中对拉登的报道使它的“半岛电视台”声震世界。 科摩罗 面积2235平方公里,首都莫罗尼。遥远印度洋小岛也加入了阿拉伯联盟。 科威特 面积1.78万平方公里,首都科威特城。国小油多民富,“白大袍”驾“宝马”成为街头一景。 黎巴嫩 面积1.04万平方公里,首都贝鲁特。46%的人信仰基督教。 利比亚 积175.95万平方公里,首都的黎波里。国土是黄色的,98%为沙漠覆盖;国旗却是绿色的,还有卡扎菲的绿皮书。 毛里塔尼亚 面积103万平方公里,首都努瓦克肖特。经济上落后海湾富国,是联合国划定的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摩洛哥 面积45.9万平方公里,首都拉巴特。一部经典电影《北非谍影》让人们记住了一座经典城市――卡萨布兰卡。 沙特阿拉伯 积224万平方公里,首都利雅得。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圣地”麦加的守护者,见证了一个民族与一种宗教的融合。 苏丹 面积250.58万平方公里,首都喀土穆。北部是阿拉伯人,阿拉伯语论文网站,南部是黑人。 索马里 面积极250.58万平方公里,首都喀土穆。北部是阿拉伯人,南部是黑人。 突尼斯 面积16.41万平方公里,首都突尼斯。历史上的迦太基建立于此。 叙利亚 面积18.528万平方公里,首都大马士革。“叙利亚”阿拉伯语意为“高地”。 也门 面积53.19万平方公里,首都萨那。合并―内战―统一,二战后阿拉伯国家间合并惟一成功的例子。 伊拉克 面积44.18万平方公里,首都巴格达。一场两伊战争,紧接着一场海湾战争。直至今天仍遭受战争的威胁。 约旦 面积9.62万平方公里,首都安曼。与巴勒斯坦兄弟隔岸相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