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国家青少年心理成长问题探寻[阿拉伯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阿拉伯语论文 责任编辑:艾米尔更新时间:2017-06-12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 阿拉伯世界共有22个国家,其人口总数约1.5亿。其中青少年所占比重为最大,差不多一半的人口为低于15岁的青少年。阿拉伯各国政治、经济、社会情况尽管各有不同,但是22个国家表现出诸多共性,这些共性关于阿拉伯国家青少年的成长,尤其是其心理成长及其道德观的形成产生了较为深刻的作用。而阿拉伯青少年心理成长过程中也呈现出诸多特点和问题,引起了阿拉伯国家各界的重视,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方法。通过了解阿拉伯国家青少年心理成长的特点及其原因,借鉴其优秀经验有助于更好地建设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事业。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 阿拉伯国家 青少年 心理成长
  
  一、阿拉伯国家青少年心理成长的社会背景
  
  1.阿拉伯国家的概况。
  阿拉伯国家一般指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国家。他们有统一的语言――阿拉伯语,有统一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绝大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阿拉伯国家分别是埃及、苏丹、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伊拉克、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巴勒斯坦、也门、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卡塔尔、巴林、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索马里、吉布堤、毛里塔尼亚、科摩罗群岛等22个地处亚非北非的国家,总面积约1400多万平方公里。在这22个阿拉伯国家中,既有以盛产石油闻名世界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湾国家,有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埃及、叙利亚等,更有当今世界关注的热点伊拉克、黎巴嫩等。今天的阿拉伯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的社会,居住着若干不同种族、不同语言和不同习俗的群体,但是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是整个阿拉伯世界的两个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现象。
  阿拉伯国家人口总数约1.5亿。其中青少年所占比重为最大,差不多一半的人口为低于15岁的青少年。①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青少年时期,正是中学生的“过渡时期”,或称“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打破了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这时期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作用阿拉伯国家青少年心理成长的主要因素。
  阿拉伯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情况尽管各有特点,但是22个国家表现出诸多共性,这些共性关于阿拉伯国家青少年的成长,尤其是其心理成长及其道德观的形成产生了较为深刻的作用。
  (1)宗教色彩浓厚的社会环境。阿拉伯国家中的绝大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而伊斯兰教是一入世而非出世的宗教,它作用着阿拉伯穆斯林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如果对宗教经典教义进行断章取义的理解方式,必会导致走向歧途。因此,阿拉伯国家较浓的宗教气氛对其青少年的心理成长产生了深刻的作用。
  (2)男性占主导的家庭关系。家是社会的缩形,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如同家庭成员,家庭关系直接作用了其青少年成员的成长。希沙姆・沙尔比在其作品《阿拉伯社会探讨绪论》中指出:阿拉伯社会的家庭中,父亲是一家之主,儿子应继承父亲的权威,要为家庭牺牲。母亲主要承担操持家务的工作,女儿是家庭负担。但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在阿拉伯社会中男女有别的现象仍比较普遍,家庭中的男性却承认女性在家庭关系中的明显影响。②尽管自20世纪中期以来,阿拉伯社会女性地位已有显著提高,但在社会中长期的男性主导地位对阿拉伯国家男女青少年的心理成长有着显而易见的作用。
  (3)传统与现代化的二元对立与统一。阿拉伯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其传统积淀十分深厚,“以‘认一论’为核心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宣扬‘敬主顺圣’、‘和平中正’的人文精神和‘敬主爱人’、‘乐善好施’、‘劝善戒恶’、‘诚实坚韧’等伦理思想”。③然而,自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开始,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便对阿拉伯国家实行了长期的托管、殖民统治,这期间传统的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冲击。进入20世纪,当阿拉伯各国相继争取独立之时,又面临着稳定社会、发展自身,应对全球化及现代化的挑战。阿拉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也必然受到传统与现代化这一矛盾的作用,而如何理解自身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成为作用阿拉伯国家青少年心理成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4)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稳定安宁的社会环境关于青少年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纵观阿拉伯世界,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比比皆是:阿以冲突的前线巴勒斯坦,教派冲突激化的伊拉克、黎巴嫩,内部冲突不断的苏丹、索马里、科摩罗,受美国制裁的利比亚、叙利亚,就算是在相对较稳定的沙特阿拉伯、埃及、约旦等国,也都先后遭受过恐怖组织的袭击。战争、动乱在青少年的心理成长过程中留下一道抹不去的阴影。
  
  二、阿拉伯国家青少年心理成长的特点
  
  从上文提出的作用阿拉伯国家青少年心理成长的原因中,不难发现,阿拉伯国家青少年在其心理成长的过程中具有以下几类问题:
  1.逆反心理日益严重。
  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说他们特殊是因为青少年正处于由未成年到成年的转化过渡时期,他们的思想、行为已由幼年的依赖心理变得相对独立、成熟。但是青少年毕竟缺乏社会经验,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模仿、独断、逆反心理悄然而生。
  逆反心理,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有发生,但青少年时期逆反心里是最重的。这主要是青少年迫切希望扮演的角色要求与家长、教师对他们不合实际的角色期待发生激烈冲突所致。
  青少年在体力、脑容量等生理指标方面,已接近或达到成人的水平。一种“长大了“的感觉,使他们有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但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又相对不足,遇事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这种反差易形成心理上的不适和矛盾。家长、学校、社会对青少年在青春期表现出来的那种逆反心理和追求独立的个性,未加以重视或理解,学校内许多形式主义的教育内容和措施由于缺乏新鲜感和启发性,也常常引起学生的反感和不合作,引发并助长了逆反心理。而家长关于青少年的逆反心理采取的方法就是一味地限制和束缚,却又不说明为什么不能做的理由,结果适得其反。
  阿拉伯国家的青少年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逆反心理现象。2017年年初,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了阿拉伯青少年未来发展研究会,近20个阿拉伯国家的几十名政府官员、教育界专家及有关代表出席,他们讨论了阿拉伯青少年眼下遇到的问题,主流观点认为,新生的一代正在对传统文化逐渐疏远和陌生,厌学情绪、违规、违法等行为较明显④。
  例如,阿拉伯国家的青少年中厌学现象比较普遍。学生上课迟到、缺勤现象较严重。在埃及、叙利亚、科威特、卡塔尔等国家,有时,学校规定开课时间过去半小时甚至一小时后,教室里的学生仍寥寥无几,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感到反感。这些课程主要集中在经典文学、语言语法等。进而引发了令阿拉伯教育界担忧的另一个问题,即经典著作受青少年冷落,阿拉伯语普通话普及率降低。埃及知名作家、1988年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纳吉布・马哈福兹的著作,被阿拉伯青少年认为已经过时、著作年代过于久远。另一方面,阿拉伯语分为普通话和方言两类,普通话被认为是《古兰经》的语言,是标准的阿拉伯语。然而,一部分阿拉伯青少年厌学普通话,觉得方言更简单,导致马格里布地区(利比亚、毛里塔尼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的阿拉伯中学生同海湾国家(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巴林、阿曼、科威特)的阿拉伯中学生交流时使用方言导致相互听不明白,交流失败,尽管他们说的都是“阿拉伯语”。

  2.盲目崇拜西方。
  瑞士日内瓦大学,阿拉伯―伊斯兰探讨教授法伊兹・阿希玛维在一次访问中说:“生活在欧洲国家、处于青春期的穆斯林青少年,他们大多数比他们在阿拉伯伊斯兰国家中的同龄穆斯林青少年更严格地坚守伊斯兰,最好的例子是,当我到埃及访问时,我对埃及的青少年穆斯林盲从所有西方传统,以及他们对西方时髦新款服装等事物的追求着实让我大吃一惊。”⑤固然法伊兹的话语中略有夸张,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如今,在阿拉伯诸多国家中,青少年受西方文化作用颇深,以至出现了“西方的一切都比本国好”的不正确思想。阿拉伯国家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如何在保持民族传统的同时建设现代化,不仅是阿拉伯青少年面临的挑战,更是阿拉伯社会、阿拉伯民族面临的挑战。而在科威特、阿联酋这些受欧美经济、文化作用较深的阿拉伯国家,其很多青少年都是从西方国家留学回国的学生,他们关于自己的身份一直处于一个很模糊的状态,关于自己的归属感也感到彷徨与迷茫,以至于他们盲目崇拜西方的物质文化。
  3.自满或自卑情绪。
  阿拉伯社会中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也深深作用着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男性青少年心理成长过程中,会受到父亲、兄弟的作用,易产生自满自大的情绪。而女性青少年则会受到母亲、姐妹的作用,易产生自卑情绪。我们经常说,阅读一个民族的文学著作可以了解其社会情况、文化背景。因此,阅读阿拉伯民族的文学著作,不难发现它们或多或少地反应了阿拉伯国家确实存在青少年自满或自卑情绪这一现象。例如,在埃及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的《三部曲》中,大儿子亚辛盲目崇拜其父的不良生活作风,以效仿父亲的所作所为为荣,十分自大;而家中的女子则因受母亲的作用,在家操持家务,甚至连吃饭都是等家中的男性用餐完毕后才敢坐上桌台。诸如此类的描写在诸多阿拉伯国家的小说中均有体现,如阿尔及利亚阿哈拉姆・穆斯塔哈尼的《肉体的记忆》、叙利亚海达尔・海达尔的《海藻宴》等,在此不再赘述。
  4.极端主义。
  进入20世纪后半叶,阿拉伯国家的极端主义开始滋生,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开始抬头,这一现象现已经逐渐出现在阿拉伯部分国家青少年中间。由于民族、历史等方面的原因,阿拉伯部分国家或地区局势较不稳定。导致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武装人员年龄出现低龄化现象,如伊拉克的民兵组织、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组织,以及苏丹南部、索马里等地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由于没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保障,使得极端主义,甚至恐怖主义在他们中间生根发芽,这一部分青少年并未能很好地理解宗教经典的原意,而是断章取义。在这样的背景下,暴力将有可能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渗透到阿拉伯国家少数青少年的观念之中,把使用暴力看作理所当然的事,甚至崇尚暴力,他们中的部分人认为,武力能代表一切,武力能解决一切,学会了用“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措施,用极端的方式解决一切矛盾冲突。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青少年人性异化,人格上的不健全,形成了暴戾凶残的个性,丧失了行为的自控能力。
  
  三、阿拉伯国家对青少年心理成长问题采取的方法
  
  青少年是社会中最活跃、最有潜力、最有作为的群体,是社会发展最有生气的动力,他们的道德状况敏锐地反映着社会伦理的发展方向。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他们的心理能否健康成长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也决定了国家未来发展的动脉。
  阿拉伯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反思,提出应正确引导青少年理解宗教经典,需要引导他们看到本民族优秀的传统,也应善于吸收西方文明中适应本民族发展的精华,应淡化阿拉伯人的好斗尚武精神、部落偏执情绪⑥。要有民族自豪感,同时也不应傲视西方文明,因为这会导致盲目排外。⑦应教育青少年要较好地处理传统与改革的关系,“打破传统并不意味着割裂与阿拉伯过去、传统的关系,而是意味着以其自身的工具超越过去,在打破传统的过程中,应当强调,真理并不存在于头脑中,而在于实践中。真正有活力的实践,是通向改变世界道路的实践,正确的理论是旨在改变的实践意识”。⑧
  近年来,阿拉伯国家各界对青少年心理成长越发重视,阿拉伯语论文题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建立文化中心。
  代表有位于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的阿布・扎比文化中心,位于突尼斯的阿拉伯教科文组织总部等。这些文化中心应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一系列影音资料,如阿布・扎比文化中心将一系列阿拉伯及世界各国经典文学著作制作成阿拉伯普通话有声书,低价或免费提供给青少年,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缓解他们的厌学心理,引导他们正确学习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2.加强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素质。
  阿联酋副总统兼总理、迪拜酋长谢赫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马克图姆殿下强调:“和平共处”的思想,提出要引导阿拉伯人民,尤其是青年和儿童意识到“尊重他人的宗教和信仰,这样他人才能尊重我们的宗教和信仰,我们肩头的责任要求我们向他人展示一幅对于我们宗教的美丽图画,通过我们与他人的接触及和平、安宁、互动的友好共处,来达到人类发展的共同需要。”⑨穆罕默德殿下的这番话也道出了阿拉伯国家现今的一个近况,即强调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宣扬的“敬主顺圣”、“和平中正”的人文精神和“敬主爱人”、“乐善好施”、“劝善戒恶”、“诚实坚韧”等伦理思想,在各级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更好地引导阿拉伯青少年理解本民族文化、宗教及社会。同时强调塑造和提升教师人格,以身作则。此外,阿拉伯各国正在逐步提高妇女地位,妇女参加社会各项工作,开始同男子享有同样的权利。这不仅有助于男女青少年增强男女平等的意识,也对减少自满或自卑情绪起到一定影响。
  3.强化媒体的影响。
  阿拉伯国家媒体发展速度较快,卫星电视普及较广。因此,阿拉伯国家通过强化媒体的影响,用青少年日常生活中能直接接触到的手段来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无论是在电视台、电台还是报纸、网络等媒体手段,都开设有关青少年的节目,如卡塔尔半岛电视台专门开设半岛儿童台,全部节目均使用阿拉伯语普通话制作,以提高青少年学习普通话的兴趣。突尼斯电视台开设“儿童与社会”节目,邀请青少年做嘉宾,阿拉伯语论文,同主持人一起研讨年轻一代最关心的话题或问题。在伦敦出版的《生活报》(阿联酋投资,用阿拉伯语出版),科威特“海湾之声”电台等都专设有关青少年成长的栏目。
  4.开设心理咨询服务。
  部分阿拉伯国家,如科威特、巴林、约旦、突尼斯、卡塔尔、埃及等,在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聘请该领域的专家定期给青少年学生授课,学生也可以匿名向专家求诊。
  
  四、结语
  
  青少年心理成长已成为阿拉伯各国关注的热点问题,青少年是社会中最活跃、最有潜力、最有作为的群体,是社会发展最有生气的动力,他们的道德状况敏锐地反映着社会伦理的发展方向。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是学校和家庭的责任,更是社会这个大家庭的必需品。当然,阿拉伯国家中也存在诸多因素,限制了其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发展。
  但总的来说,阿拉伯社会已开始意识到只有在社会上全面形成关心和支持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良好风气,消除种种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消极因素,才能更好地帮助其青少年积极成长。阿拉伯社会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经验并将这些经验同本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取得了一定成绩。而我们通过了解其他民族、社会青少年心理成长的特点及其原因,借鉴其优秀经验也有助于更好地发展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事业。
  
  注释:
  ①阿拉伯国家联盟网站.省略.
  ②希沙姆・沙尔比.阿拉伯社会探讨序论.贝鲁特先驱出版社,1991年.
  ③吴�雁.论文.中庸与调和―儒家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比较探讨.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馆藏.
  ④“拉伯青少年未来发展研究会”.生活报.省略,2017年1月4日.
  ⑤萨布希・穆贾希德.信仰、家庭保护着西方穆斯林青年.省略,2017年2月21日.
  ⑥贾比尔・阿斯福尔.反对部落偏执》,阿拉伯文化中心出版社,2001年.
  ⑦希沙姆・沙尔比.阿拉伯社会探讨序论.贝鲁特先驱出版社,1991年.
  ⑧阿杜尼斯.稳定与变化.贝鲁特回归出版社,2000年.
  ⑨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马克图姆著.张宏等译.我的构想――迎接挑战,追求卓越.外语教学与探讨出版社,2017年.
  
  参考文献:
  [1]邵传烈.漫话道德与修养.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2]朱振宗.谈青少年道德教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
  [3]希沙姆・沙尔比.阿拉伯社会探讨序论.贝鲁特先驱出版社,1991年.
  [4]贾比尔・阿斯福尔.反对部落偏执.阿拉伯文化中心出版社,2001年.
  [5]阿杜尼斯.稳定与变化.贝鲁特回归出版社,2000年.
  [6]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马克图姆著.张宏等译.我的构想――迎接挑战,追求卓越.外语教学与探讨出版社,2017年.
  [7]纳吉布・马哈福兹.《宫间街》.《怡心园》.《思慕宫》.三部曲.黎巴嫩卡莱姆出版社,1973年.
  [8]海达尔・海达尔.海藻宴.叙利亚玫瑰出版社,2000年.
  [9]阿哈拉姆・穆斯塔哈尼.肉体的记忆.阿尔及利亚阿哈拉姆・穆斯塔哈尼出版社,2004年.
  [10]吴�雁.论文《中庸与调和――儒家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比较探讨》.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馆藏.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