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商业因素在阿拉伯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阿拉伯语论文]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 文化形态是每个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阿拉伯文化在历史上具有承前启后、沟通东西方的桥梁影响,辉煌的文化背景与当时社会的政治面貌、经济形态密不可分,又由于阿拉伯半岛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等因素促使当时商品经济繁荣,对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作用。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 阿拉伯文化;商业;地位;影响 【中图分类号】 G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7)02-126-3 每个社会的文化形态都是当时社会政治面貌、经济基础的反映,同时又给与政治经济一定的反影响,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阿拉伯文化是在农业生产发达、商品经济繁荣的条件下产生的,商业的繁荣发展对阿拉伯文化的形成起了相当重要的影响。 阿拉伯文化的核心是伊斯兰教,这一精神支柱并非产生于游牧人民赖以生存的沙漠之中而是产生于阿拉伯城市之中。伊斯兰史前,阿拉伯人主要分为南北两部分,希贾兹和纳季德的阿拉伯人大都是贝都因人(即阿拉伯游牧人),主要以畜牧业为生,文明程度不甚发达,而在也门、哈达拉毛以及沿海一带的南部阿拉伯人主要以灌溉农业和商业为主,那里主要是固定居民,早已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希贾兹地区并不富饶,但当时也门到叙利亚的商业贸易取道于此带动了麦加、麦地那、塔伊夫城市的兴起。麦加是阿拉伯传统宗教的文化中心,也是国际贸易的中转站,希贾兹人把它作为商业活动的根据地,麦加、麦地那的居民都是城市居民,他们开始大量从事商贸活动,“麦加城领导人和有权势的人们是那些成功的商人和资本主”,他们就是后来的古莱氏人,“古莱氏”的阿拉伯语本身含义是钱币之意。麦加城的古莱氏部落早已不再依附于血缘氏族关系,他们普遍经商,贫富分化和社会分工使他们分成不同的派系,他们为了经济政治利益激烈地斗争着,古莱氏部族在麦加的统治地位是由古赛因建立起来的,后来他的次子艾布·达尔继承了他的地位,但是他另一个儿子阿卜杜·穆塔里布时刻威胁着他的统治地位,于是便分别以这两个人为首形成了“香料派”和“同盟派”,结果艾布·达尔保留了名存实亡的家族统治权,掌管克尔白的钥匙,阿卜杜·穆塔里布夺取了实际的统治权,后来,穆塔里布家族又分裂为三个派别,因商业利益的驱使这三派又曾结盟合作过,到穆罕默德诞生前期,苏福扬对三个派别进行了整治,对权力做了规整,主要负责世俗事业事务和部落政治,而阿卜杜·穆塔里布是第一个公认的集团领导人,负责管理宗教朝觐、守护圣泉和为朝觐者提供食宿方便。但两大家族由于经济条件、氏族意识、作用力等各个方面的不同,纷争一直很严重。 先知穆罕默德诞生时期,恰逢欧亚商路发生巨大转变的时期,而且先前一些同印度等地来往贸易频繁的阿拉伯城市逐渐衰落了,为了控制东西方商路,525年,拜占庭支持埃塞俄比亚人攻占也门,商路改道红海沿岸,575年伊朗出兵驱赶埃塞俄比亚侵略者,商路改道波斯湾,商路的转移使得之前服务于商队的保镖、脚夫及其他工作人员丧失工作,生活困苦不堪,商业贵族的收入骤减,商业资本转化为高利贷剥削穷人,而穆罕默德正是出生在哈希姆家族的一个贫困底层家庭,直到他25岁与富孀赫底彻结婚后才跻身商业贵族群体。根据阿拉伯历史学家的说法:“他同情穷苦大众,喜爱参悟人生的真谛,为了能让世人摆脱对偶像的愚昧崇拜,解救大众脱离被压迫的悲惨境地,他曾在麦加郊外的希拉山洞进行长时间的苦思冥想,最终受到真主安拉的启示--—《古兰经》而成为安拉的使者。他开始积极地给民众宣讲《古兰经》,教导他们放弃多神崇拜,而只崇拜独一的造物主安拉,按照安拉的意志建立了完善的法学制度、确定详细的人伦道德。公元七世纪初,先知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成功地实践了伊斯兰教的教义,“把一盘散沙似的阿拉伯人箍铸成为一个强大的民族”,并在麦地那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阿拉伯伊斯兰国家。 先知穆罕默德宣称他的宗教与他的祖先易卜拉欣的宗教是从创世开始一脉相承的,并非是他创立的,而他则是伊斯兰教的复兴者与最后的集大成者。阿拉伯人普遍认为先知易卜拉欣就是他们的祖先,而这位祖先集游牧文化与商业文化于一体,所以他的后代阿拉伯人与商业的关系可以说是源远流长。由于伊斯兰教强调商业的重要性,鼓励人们经商,例如《古兰经》中说:“真主允许买卖而禁止重利”,“你们在大地上旅行,去寻求安拉丰厚的给养吧”,“当你们礼拜完毕时,你们当散布在大地上,去寻找安拉的恩惠吧。”另外《圣训》中也记载:“诚实的商人在报应日将坐在主的影子之下”。在广大穆斯林眼中商人犹如世界的信使,是真主在大地上可信赖的奴仆,安萨里记载过哈里发欧麦尔的话:“我最乐意死的场所,莫过于为我们宗教做买卖的集市”。因此,当伊斯兰的教义传进阿拉伯半岛的千家万户时,原本有经商传统而今又信奉了伊斯兰教的阿拉伯穆斯林,他们必然与商业因素密不可分了。恩格斯指出:“伊斯兰教一方面为适应从事贸易和手工业的市民,另一方面也适应于贝都因游牧民族”穆罕默德的首批信徒多出自商人群体,他们是伊斯兰运动的领导力量,贝都因人则是伊斯兰教的武装力量,哈里发欧麦尔在执政过程中兼营商业,当时许多著名的阿拉伯军事将领都是商人,比如:俄马莱·瓦立德、阿穆尔·本·阿绥、叶齐德、艾布·苏福扬等。此外,伊斯兰教还为阿拉伯民族带来了商业利益,伊斯兰教的征服刚一开始,麦加、麦地那、塔伊夫等主要城市的商人便开始扩大自己的商业活动范围,并力图在更广阔的哈里发统治领土上发挥更重要的影响,为了商队的安全,他们资助组建小股部队来保护商队,并从中提取相应的利润或者商品作为报酬,阿拉伯语论文,由此使得丰厚的商业利润源源不断地向希贾兹涌来。 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带来了帝国境内许多城市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阿拉伯城市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征服时期的兵营,如伊拉克的库法、巴士拉、埃及的弗斯塔特,他们都是由军事据点发展而来的;二是政治中心,如伊拉克的巴格达、埃及开罗、摩洛哥的斐斯,它们都是新建的城市或首都;三是原有旧城市,如麦加、麦地那、大马士革、撒马尔罕、亚历山大、科尔多瓦等,它们作为帝国内地区的政治中心或宗教圣地而得以发展。阿拉伯帝国的不少城市规模巨大,经济极其繁荣,尤其在阿巴斯朝时期达更是达到极盛时期。例如,首都巴格达更是集政治、经济、文化于一身的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居民达上百万人。其中,手工业者和商人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市内市场辐辏,哈里发曼苏尔时期的圆城(巴格达别称)内有四个市场。公元773年,哈里发麦海迪考虑到安全问题将市场迁至塞拉特和伊萨两条运河之间的附城卡尔赫,这里便形成了一个大市场,集果市、布市、食品市、书市等于一身。此外,巴格达城内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各式各样的战舰、游艇和商船,这些船舶穿梭于世界各地。巴格达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工艺品,有从印度进口的香料、矿物,有从中亚地区进口的红宝石、青金石、丝织品,也有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黑奴、金粉等。可见,阿拉伯帝国时期的商业活动与伊斯兰时期麦加地区的商业显著不同,已经从单纯的贸易中转站转变为与其他地区进行直接贸易往来的商业要地。阿拉伯商人的贸易范围不断扩大,商道增多,水路并举,一派繁荣景象。 伊斯兰教为核心的阿拉伯文化既鼓励发展商业,也极力推崇对知识的追求,鼓励人们追求真理,探究未知。《古兰经》中讲到:“有知识的人和无知识人相当吗?”先知穆罕默德曾说:“学者的墨汁胜过烈士的鲜血”“你们去追求知识吧,哪怕它远在中国”。这种二者兼顾的倡导使得阿拉伯穆斯林把商业与学术融合到一起。许多阿拉伯学者外出游学时往往与商队结伴而行,一方面使自己生活方便、路途安全,另一方面他们大量地接触了民间文化与各地的风土人情,而商队也因为这些知识分子则接受了文化的熏陶。同时阿拉伯帝国境内宽松的政治气候、安宁的社会治安及热情好客的民风使这一切成为现实。商业文化与学术文化在阿拉伯帝国境内相辅相成、相伴相生、并蒂盛开。 巴格达、科尔多瓦、亚历山大是当时帝国境内的三大文化中心,这些城市里探讨机构、学校、图书馆、天文台等应有尽有,学者云集,人才济济。值得一提的是,各大文化中心是沿着商路上的商业中心分布的,如丝绸之路中部的东伊朗地区、呼罗珊的木鹿、中亚的布哈拉、撒马尔罕等都是著名的文化重地,由商业贵族投资建立的图书馆很多,地理学家雅古特从木鹿到花剌子密各国图书馆搜集整理资料,用了三年时间写成《地名辞典》,医学家伊本·西纳的成就得益于布哈拉的萨曼朝宫廷图书馆,他读完了馆藏所有图书,阿拉伯语论文,巴格达不少的学术人才来源于东伊朗地区。可见,商业流通量的增大,商务往来的频繁,促进了阿拉伯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阿拉伯境内许多学者遍历国内各地甚至周游列国,他们拜访名师,切磋学术,搜集资料,取得了相当大的文学成就。比如历史学家泰伯里,幼年在赖伊读书,后前往巴格达学习,曾到过库法、叙利亚、埃及游学,搜集奇闻轶事,写成了《历代先知与帝王史》;著名百科全书《黄金草原》的作者麦斯欧迪,大半生都花在学术旅行中,足迹遍及叙利亚、巴勒斯坦、阿塞拜疆、波斯、中亚、印度、锡兰、马来群岛、及东非地区,正是通过对当地历史、地理、宗教、政治、文化、风俗等做了详细地考究与查证之后才完成了此部巨著;更不用说游历了28年,行程达123750公里的伊本·白图泰以及他著名的历史地理名著《伊本·白图泰游记》了。而这一切成就与商队的贡献是密不可分的。 以发达的工农业为基础的商业的繁荣,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阿拉伯数学、天文、地理等领域的发展,辉煌时的阿拉伯文化具有很强的入世性,这终究与商业有关,通过商业领域高度发展的平台,阿拉伯文化才得以拥有更广阔发挥其价值的舞台。 参考文献: [1]马坚.古兰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2]脑威.利亚德圣训[M].贝鲁特书局,1990. [3]大马士基.当代陆海奇观精华[M].1923. [4]维·维·巴尔托里德.中亚简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 [5]西提.阿拉伯通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古明(1972-),男,回族,甘肃临夏人,西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专业教师,探讨方向:阿拉伯语言文化。 |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