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人如何看待伊斯兰极端势力在欧洲[阿拉伯语论文]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2017年3月14日,法国穆斯林在巴黎举行示威活动,反对欧洲的“伊斯兰恐惧症”。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今年以来,欧洲相继发生带有宗教报复色彩的恐怖袭击事件,从《查理周刊》巴黎总部遇袭,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连环恐怖袭击案,再到法国南部格勒诺布尔市发生“斩首”和爆炸事件……这些事件使一度沉寂的“文明冲突”话题再度被热炒,对于言论自由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被深入研讨。除了西方学者,阿拉伯学者也对这些事件给予了持续的关注,从不同角度对这些事件背后隐藏的社会和思想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与解读。 观点一:西方的绝对自由观是荒谬的 《半岛网》刊登沙特阿拉伯籍学者阿卜杜拉・巴里迪题为《不公平的自由主义就是“我的绝对自由对应你的行为不自由”》的文章,在强烈谴责暴恐策划者的同时,驳斥了部分西方人所谓绝对自由权利的观念,指出在这种观念支配下的恣意妄为会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他认为,那种将“言论自由”奉为理念圭臬、声称其为“生活方式”和“思维嗜好”的西方人将自己置于不容批评、不受制约的地位,实际上体现着他们的一种极端的自负与自大,是“不公平的自由主义”,即“我的行为绝对自由与你的行为受约束”。而历史事实雄辩地证明人类社会从来就没有绝对的自由,例如当代西方人就不能容忍对德国纳粹分子制造的“大屠杀”这一事实给予质疑和否认。在阿卜杜拉看来,“绝对自由”理念会引发诸多祸患,并对社会造成巨大危害:其一,导致宗教间关系紧绷。在这种不公正的自由主义名义下对伊斯兰教尊崇之物持续性诽谤与亵渎,会导致该宗教所倡导的正义等正能量概念及该宗教作为人类文明组成部分的意义被侵蚀,并由此导致宗教间剑拔弩张,不同宗教教徒间势不两立。目前几乎所有穆斯林包括不太虔诚的穆斯林以及世俗主义者或自由派人士都无法接受这样的渎神行径。其二,会助长阿拉伯极端思潮的蔓延。大多数穆斯林属于宗教温和派,他们尊重他人的权利和他人在宗教、文化以及社会生活方面的特殊性,认为人类应在相互依存中共生。2017年“阿拉伯之春”爆发后,阿拉伯社会发生了一些变化,某些群体特别是青年人(包括逊尼派和什叶派)更倾向于接受暴力恐怖思想。这一思潮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经历民主抗议的国家(包括埃及、突尼斯、利比亚等转型国家)对构建民主制度的持续性抵制。而发生在欧洲一些国家的亵渎伊斯兰圣物行为使得阿拉伯国家中本已甚嚣尘上的极端主义思潮更为猖獗。其三,会给自诩“先进的”西方文明减分。一些西方文化人号称他们是人类文明的缔造者和传播者,并标榜所有来源于西方的思想和理念都具有合法性。然而一些西方人所从事的一系列亵渎包括伊斯兰教在内的所有天启宗教的行为使得西方文明的作用力和崇高性大打折扣。其四,西方极右势力可能借机上位。《查理周刊》事件发生后,立刻有人利用该事件在社会上煽动仇恨情绪,很快一些欧洲国家的极右翼政党被点燃了,组织了多起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策划实施了多起针对当地穆斯林的暴力谋杀行动,同时利用传统通讯手段和现代社交网站进行种族歧视宣传鼓噪,扬言要将穆斯林驱逐出欧洲。某些别有用心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也趁势鼓噪称《查理周刊》事件是极端伊斯兰圣战运动的先声,事先已得到全体穆斯林的支持,目的是收回古代被穆斯林占领的欧洲领土。 观点二:穆斯林才是恐怖活动最大、最直接的受害者 阿拉伯学者在文章中普遍认为广大阿拉伯穆斯林民众不仅是上述恐怖活动的最大牺牲品,也是历次暴力行动的受害者。埃及政论家法赫米・胡维迪在题为《谴责但并不意味着要向任何人道歉》的文章中,用数字说明穆斯林受伤害程度。在1月7日的《查理周刊》事件中,12名遇难者中有两名阿尔及利亚裔法国人。同一天,也门首都萨那发生爆炸案,造成40余人死亡,70余人受伤,全都是穆斯林。还是同一天,国际人权组织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7年12月,叙利亚的死亡人数为4358人,平均每天有150人失去生命。美国军事科学院反恐中心的一份报告显示,穆斯林遭受恐怖威胁的程度远高于非穆斯林,2004~2017年期间死于恐怖袭击的穆斯林人数是非穆斯林的八倍,期间“基地”组织共发动313次袭击,造成3010人死亡,其中非穆斯林为371人。2017~2017年,死于暴恐案件的非西方人为西方人的38倍。 卡内基和平基金会中东探讨中心高级探讨员玛哈・叶海亚在题为《再度回首〈查理周刊〉,袭击案对欧洲人意味着什么》的文章中写道,我们当然不能为杀人凶手寻找借口,但也要看到该事件与法国殖民史有着密切关联,因为两名互为兄弟的肇事者谢里夫、赛义德・库阿希均为阿尔及利亚后裔,而阿尔及利亚抗击法国殖民统治的历史长达百年之久,期间,法国殖民者对阿民众犯下了多种令人发指的罪行,导致近百万阿民众丧生。殖民时期的历史烙印会对当今人们的行为与思想产生深刻作用。一些学者还提到,20世纪以色列国成立后,阿拉伯民族所遭受的野蛮对待(包括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侵略,以色列人对巴勒斯坦人民的屠杀等),在阿拉伯裔人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玛哈・叶海亚还表示,阿拉伯裔法国人以及来自其他前法国殖民地的移民在法国大多受到不公正待遇。皮尤中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法国近一半穆斯林月工资低于最低标准,超过1/3的阿拉伯裔工资收入无法满足家庭必需的食品、药品及医疗保障需求,他们大多居住在郊区的贫民窟。在这种社会生态下,出生于法国本土的库阿希兄弟俩在长期受到歧视后,便远走也门投身于“基地”组织的怀抱,受到洗脑后返回法国制造了《查理周刊》惨案。由此可见,法国要避免再度遭遇暴恐事件,首先要对如何在保留法国国民特定民族和种族界限的背景下制定促进社会发展的经济、政治政策进行深入探讨,其次要对法国现行外交政策进行反思,因为它实际上对国际上盛行的宗教恐怖活动起着推波助澜的影响。 观点三:清醒、理智的欧洲本土民众并非少数 胡维迪表示,虽然欧洲本土民众对这些暴恐事件感到愤怒,但是能够清醒、理智对待这些事件的欧洲人并非少数。比如,《查理周刊》事件发生后,一些西方人士便站出来反对因此对伊斯兰教及全体穆斯林持否定态度和敌意。一名为克里斯汀・吉尔伯特的法国政治精英还打出了“我不是查理,我是艾哈迈德(在此次事件中被暴徒枪杀的阿尔及利亚裔法国警官)”的口号。克里斯汀认为,艾哈迈德作为一名穆斯林法国警官,勇敢地捍卫了《查理周刊》的言论自由权,并为此送了命,阿拉伯语论文网站,但外界却对此无动于衷。《查理周刊》事件发生后,报业大亨默多克在推特上批评穆斯林,他宣称,也许绝大多数穆斯林爱好和平,但并未因此消除伊斯兰圣战这个毒瘤,因此无法为穆斯林开脱罪责。此话一出,立即遭到《哈利・波特》作者罗琳的反驳,她说:“我生为基督教徒,如果默多克先生希望我为宗教裁判所(欧洲中世纪负责侦查、审判和裁决天主教会认为是异端的法庭)辩护,那么脱离基督教比继续在羞辱中生活会是更好的选择。”东正教联盟主席比尔・多诺霍表示,屠杀行为应受到惩罚,但穆斯林有权对《查理周刊》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所持有的蔑视态度表示愤慨,应该承认在《查理周刊》事件中遇害的编辑和漫画家对肇事者铤而走险的行为起着催化剂的影响。 阿卜杜拉表示,我们反对此类暴力行为,特别是因为肇事者是穆斯林我们更加气愤。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些西方人士的渎神行为不停止,类似的暴力事件可能会再度发生。因为对某一宗教的信仰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倾向和行为模式,这种倾向和行为模式可能会以一种或多种方式产生粗暴举动。他认为,如果问西方民众是否支持以捍卫言论自由权为名侵犯其他社会宗教神圣权利,我相信大多数民众会本能地说“不”。在阿卜杜拉看来,人类除了理智及向人性崇高价值回归以外别无选择,阿拉伯语毕业论文,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人类朝着实现公正、相互尊重的方向前行。 |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