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阿拉伯—波斯文学关系的见证--麦吉侬形象迁移及其在维吾尔文学中的演变[阿拉伯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阿拉伯语论文 责任编辑:艾米尔更新时间:2017-06-12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引言 《莱丽与麦吉侬》是世界文学史上历史最悠久、情节最动人的爱情悲剧之一,取材于伊斯兰世界家喻户晓的一段爱情故事。这段爱情故事产生于公元7-8世纪的阿拉伯时代,12世纪前后曾一度被改写成波斯语达斯坦体叙事长诗,15世纪开始进入突厥语诸族的书面文学和民间口头文学,对突厥语诸国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著作中的“麦吉侬形象”,有着非常广泛而又普世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马兰闫国芳42-44)。“麦吉侬”原为阿拉伯语“疯子”的意思,此后被引申为“情痴”。它特指或泛指本民族中一类人,成为这类人的专有符号。“麦吉侬”一词在口语中往往泛指“疯狂的事物”,同时,还形容富有诗意,比如一种柳树(Mejnontal)汉译为麦吉侬柳。在维吾尔族民间谚语中,很早就流传这样的一句话--—“要想发现莱丽的美,必须要有麦吉侬的眼睛”。这一谚语起初流传于民间口头交流中,随后被引用到维吾尔口头文学批评当中。本文旨在通过追溯“麦吉侬形象”在维吾尔文学的出现、演变乃至定型过程,研讨阿拉伯文学中的人物形象--—麦吉侬形象是如何随着伊斯兰文化的传播进入新疆话语,进而在维吾尔文学中实现并完成其......(论文页数是:13页)       [继续阅读本文]

阿拉伯语论文题目阿拉伯语毕业论文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