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文化也是统一文化,是由文化的宗教性质决定的。阿拉伯人统一的宗教信仰--伊斯兰教,统一的语言--阿拉伯语,即《古兰经》的语言,成为阿拉伯统一文化的主要特征。阿拉伯人文思想以宗教为主,以信仰为本,伊斯兰教对于“创世、现世、后世”的基本教义,是穆斯林的最高指导思想和行为原则。宗教信仰和教义告诉他们,“现世”是短暂的,是过渡的;而“来世”才是“永恒的”。伊斯兰教是“两世”宗教,因此追求“后世”,也不放弃“现世”,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一生追求的目标。宗教信仰和语言文化的统一,凝聚了阿拉伯人的主要思想感情,所以有些阿拉伯学者认为,阿拉伯的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文化统一性,而不是阿拉伯国家和社会的统一政治领导。这也符合阿拉伯国家的历史和近况,从历史上来说,阿拉伯国家处于“分裂”状态的时间要长于“统一”的状态,但是永远是“分”而不“裂”,就是因为宗教、语言等文化因素又把他们联系在一起。 第五,二者都是韧性文化。 中国文化和阿拉伯文化又都是带有极强韧性的文化。 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承受力和同化力,向外传播有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的渗透力,接受外来文化又有“海纳百川”的包容力和消化力。例如在古代,佛教诞生在印度,在本土佛教没有立住脚,传到中国后,却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佛教文化得到了发扬光大,重要的原因就是佛教的思想和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在很多地方是一致的,还弥补了儒家“不谈神鬼,不谈死”留下的空白。又如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发源发展于欧洲,同样,在本土没有立住脚,却在中国扎下了根,因为它提供的解决贫富不均的办法,在中国行之有效。社会财富如何分配,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两个“永恒主题”之一,几千年来,人类都在探究解决的办法,始终未果。当然,中国吸收外来思想和文化首先是要“中国化”,这一点也是非常成功的,这就是中国文化包容力和同化力的表现。中国没有全国统一的宗教,中国古代社会的原始巫教没有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宗教。因为中国古代文明成熟较早,面临各种问题较多,也较复杂,在实践中先民们摸索到许多经验和措施,形成了一整套学说,这就是早在二千五百多年以前出现的儒家学说,它完全代替了宗教在当时的影响。没有全国性的宗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它是优点,也是缺点。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也是韧性很强的文化,对各种文化有很强的渗透能力,也有很强的包容能力和识别能力。“伊斯兰文化是阿拉伯帝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文化,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兼收并蓄,广泛继承了阿拉伯、波斯、印度、希腊古典文化,把东西文化熔为一炉。伊斯兰文化不是古代文化的机械组合,而是一个新的创造,在这个创造过程中,各种古代文化被融合为一种新文化,以伊斯兰文化出现,这个新文化在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9] 三、伊斯兰文化在中国 公元651年,伊斯兰教传入中国,西域的穆斯林是骑着骆驼或者乘船来到中国的,带来的是西域出产的香料等货物。也就是说,他们是商人,不是军人。到今天,在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10个,穆斯林的总人数超过两千万。有人说,伊斯兰教在中国发展的很快,有人说不快,这是一个“相对而论”的问题。10个民族和二千多万,的确是个不小的数字,但关于十三亿人口来说,它所占百分比的数字就很小。伊斯兰教是公元622年正式纪元的,20多年后即公元651年,已传入中国,伊斯兰教在中国和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和麦地那的传播几乎是同步的。而伊斯兰教是在公元十二、十三世纪传入印度尼西亚群岛的,比中国晚了五、六百年,同样也是通过商人传播过去的,而今天印尼的穆斯林人数有一亿多,占印尼全国人口的90%左右,成为全世界穆斯林人数最多的伊斯兰国家。这样比起来,在中国的发展就不算快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陈垣在略论中国回教(伊斯兰教)情况时,认为“回教在中国不传教”,“因不传教,故不惹异教人之嫉视。所有六朝及唐代元代佛道相争之历史,在中国回教史上无有。”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