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宁夏回族自治区各级政府成功打造的“阿语翻译及商务代理”特色品牌,借助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宏观→微观→宏观的战略平台应运而生。数以千计农民出身的阿语翻译人才,从西部农村走向东部城市,从国内走向国外,由农民变为翻译甚至商务经理,继而发展为新时期宁夏回商中的特色回商现象。他们借助阿语翻译技能、秉承回商文化优良传统,实现“以技能求致富、以知识谋发展”的同时,尤以此为纽带构建着一个具有区域特点和时代特色的劳务与商务互动互补的新型回商产业,从而用另一视角谱写着时代发展中的回商新篇章,进一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与新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阿拉伯语毕业论文,发挥积极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回商 阿语翻译及商务代理 产生背景 积极影响 回族商业文化一如回回民族的文化结构--回回民族二元一体的文化结构,参见[1](p8-12)既有中国文化元素,阿拉伯语论文网站,也有伊斯兰文化元素,并以“二源合流”的商业经济文化,[2](p5)成为中华商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回回民族与回族文化的形成,回商自产生以来,就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参与和贡献于社会主流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也是回族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开拓精神和拼搏创业精神的商贸经济实践群体。”[2](p8)回商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其鲜明的商业特色和产业。上世纪90年代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各级政府成功打造的宁夏“阿语翻译及商务代理”特色劳务品牌,就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回商文化在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成功范例之一。从外语→商务→外贸角度来讲,不妨将这批基于“阿语翻译及商务代理”而从事国际贸易的回族商人,暂且视为宁夏新型特色回商群体:“回商是指20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探究和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回族商业经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改革开放大潮中,长期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建设、市场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回族经济活动者、经营实践者群体的总称。”[2](p6)他们立足东部发达城市,面向阿拉伯世界,“进而为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为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提供优良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文化资源。”[2](p9)本文试就此新型特色回商现象略作研讨,以期方家指正。 一、宁夏新型特色回商“阿语翻译及商务代理”产生的背景 宁夏新型特色回商“阿语翻译及商务代理”产生的背景,追根溯源,既与宁夏回族穆斯林传承的回族文化一脉相承,也与历史上阿拉伯穆斯林实践“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往求之”的“圣训”精神息息相关。 首先,就传承回族文化而言,宁夏回族穆斯林一如世界上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因传承宗教文化的需要,历来就有培养阿拉伯语--伊斯兰教载体语言--人才的传统。历经明清、近现代和新中国建国后三个时期的宁夏回族阿语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延续回族传统经堂教育的清真寺,以及现代化的学校途径来完成。改革开放后,宁夏阿语人才的培养,已不仅作为回族内部培养宗教人士阿洪释读经典教义的宗教性运用外语,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中国与22个阿拉伯国家在经贸、旅游、科技、能源与文化等领域交流与合作的广泛展开,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成为培养复合型与运用型高级阿语专业人才的综合性运用外语,并与民办官批学校与非国民教育体系而由宗教团体所办学校如宁夏伊斯兰教经学院的人才培养并存互补,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的局面。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如今,宁夏阿语人才的培养,大致可归纳为“清真寺院式”--回族清真寺的培养体制、“寺校结合式”--清真寺体制与学校体制相结合的培养体制、“民办官批式”--民办官批的培养体制如银川市兴庆区阿拉伯语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官办学校式”--官方创建的培养体制如同心阿拉伯语学校、“国民教育式”--宁夏大学(2003年招生)与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招生)的培养体制和宗教团体创建的培养体制如宁夏伊斯兰教经学院。参见[3](p47-52)在这五种形式的培养体制中,无论回族青年还是汉族青年,凡随着改革开放适时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领域就业从商者,成为基于“阿语翻译及商务代理”的宁夏新型特色回商形成的客观因素。 其次,就阿拉伯穆斯林实践“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往求之”的“圣训”精神而言,自中国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时至今日与22个阿拉伯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历经两千余年的中阿关系谱写了一首首壮丽的交流诗篇,充分反映了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往求之”的遗训所折射的中阿交流的伟大精神与具体实践,它为中阿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思想资源和精神养分,也彰显着三重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一是该段“圣训”在语言层面的表述看似指称中华文明,但内涵上反映了世界穆斯林务必遵循人类同宗同源的大一统准则,自觉主动地与其他文明交流与学习、和合与共生、发展与互惠的开放理念;二是尽管中国是一个没有出现类似《圣经》与《古兰经》那样的经典启示和宗教使者,但却是一个有大智大知者领航发展的文明古国,因此自伊斯兰教伊始阿拉伯等穆斯林求学古老中国的智慧、文化与科技知识,以另一视角说明了世界穆斯林学习各种先进科技文化知识,而不仅局限宗教文化知识的学理理念;三是中国是一个有智慧有文化有科技的文明古国,因此穆斯林勿以想象心态前往中国,应以求学心态前往,从而根本上消除了类似西方世界那种对遥远天朝中国先想象后器物再制度而文化后的东方主义性质的想象思维甚至殖民意识。是故,自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577-656)派遣使节出使中国长安以来,一批批阿拉伯穆斯林沿着鲜有外交与文化摩擦的古丝绸与香料商业物流通道,怀着求知文化与交流文明的伟大理想来到华夏大地,继续书写着千百年来世界两大文明体系在各个层面和谐交流的华彩篇章。基于历史积淀,被历代阿拉伯人深深认知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以及当代中国成功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尤其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数以万计的阿拉伯穆斯林客商,再次将著名的海上香料之路重镇的我国广州、杭州、义乌、泉州、石狮等经济发达城市作为来华从商的首选城市。这些鲜有懂中文的阿拉伯客商到上述城市经商时遇到的首要难题就是语言交流与商业沟通问题,如果语言通则商业通,语言障则商业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