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业看社会百态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越南,可能是东南亚地区华人对经济作用最小的国家。 越战时期,雨林中的胡志明小道成了美军的噩梦,其复杂的地形、林林总总的热带植物,成为了美国人行军的羁绊,却为当地人隐蔽自己、运送战略物资带来了无限的便利,以至于美军不得不大量投放剧毒的落叶剂来铺平道路。 相关于寒带或者温带来说,热带地区总是有着更复杂的生态结构,动植物如此,商业社会也如此,一如噪杂的广东街面同上海优雅的咖啡店的强烈对比。 社会生态更多是源自于人本身。如果说在寒冷地区生活需要更多的条件,那么在相对炎热的地区,生存门槛则会低不少。关于并非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来说,理解这种生态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一如在越南,人们对时尚的衣着并不在意,服装品牌往往要赔本,而人们却愿意花大价钱把自己的摩托车和手机打扮得炫酷无比。 排华与改革开放的复苏 如果把越南的商业社会描述成一个热带雨林,那么需要首先了解其中的多元生态。很多外国人都没有真正理解越南人的构成,比如谁是越侨、南部人与北部人的区别、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长大的年轻人有何不同。 几年前,我随企业到越南开展业务时,发现越南的华人并不像其他东南亚国家那样多。泰国有7000万人口,其中华人有850万;而人口比泰国多1000多万的越南,却只有100万华人,堪称东南亚地区华人最少的国家。 百万华人在越南经历了潮起潮落,见证了越南繁荣、崩溃和复苏的波折。 在抗法、抗美甚至是越南南方解放之前,都是越南华人经济最繁荣的时期。日军侵华期间,大量中国人逃到越南做生意,根据法国学者tsai maw kuey的估计,到越南战争爆发前,南越有120万华人,法国《世界外交》杂志统计,北越有20万,总人数远超今日。杜拉斯在小说《情人》中描述了华人富商少爷奢靡的生活,巅峰时期华人控制了越南80%的商业,一如在今天的泰国和马来西亚。 会安无数的百年古屋见证了这段繁荣的历史,只是当年华人望族想着一代代传下去的豪华大屋,大多已经转手给了越南政府和当地居民。 转折点便是1975年4月30日北越军队击败南越政府,翌年越南南北统一。越南当局出于政治需要,对外推行排华政策,对内以“社会主义改造”为名,把华商打成“买办资产阶级”,没收其财产,让华人公司主“自动献厂”,不少华人被赶出家园,被迫到“新经济区”去开荒种田。 华人只能想办法逃离越南。 秋姐是一位在越南长大的华人。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她告别双亲,用10两黄金买通了蛇头,偷渡出越南,后历经磨难来到德国。这几乎成为她那一代人共同的命运。 秋姐回忆说,她的家族1949年到西贡(今天的胡志明市)经商,她小时候上的是中国人开的学校,毕业后当了教师。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她遇到了当时的老公,家里为他们举办了西式的婚礼。故事讲到这,依然是平静祥和的。 1975年,南越被越南共产党解放,越共开始了“统一阶级”运动,包括华人在内的富人家产被没收。而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中越之间爆发战事,情况急剧恶化,越语论文网站,反华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秋姐在1980年无奈地和老公踏上流亡之路。当时每人只要出10两黄金就可以上蛇头的船,把华人运到公海。当时的越南非常腐败,临上船时船老大点名,警察就在旁边看着。秋姐乘坐的船有100多人,大家挤到一起。很多华人衣服里藏着金条,不少偷渡船被海盗抢劫,钱财搜刮一空,反抗的被杀死,漂亮的姑娘就被绑着去当压寨夫人。 秋姐所在的船在公海上漂泊,最终要么被国际难民署的飞机或船只发现而幸运地被解救,送到新马泰的难民营,要么被海盗发现,洗劫一空后在海上饿死渴死。不幸的是,秋姐的老公在海上生病死去,就在他们的船只被三艘泰国海盗船包围的时候,难民署的飞机赶来了。秋姐被送到了新加坡的难民营,然后辗转来到德国,此后她并未再婚,也一直没有回过越南,她对每一个认识的人说,相信自己的老父老母已然去世,不愿回到伤心地。 1986年,越南开始“Doi Moi”(革新开放)之后,越语毕业论文,华人的财富地位才有所恢复,但依然赶不上其他东南亚国家。我们企业在越南招聘时,找当地华人当翻译。但和一些有当地口音或者是明显草根风格的越南人接触的时候,他们往往表现出不适应,甚至听不懂对方的口音。 这些华人受教育也有一些困难,在胡志明市的一些华语学校里,中文教育到中学毕业就截止了。许多华人会面临这样的选择:想上大学就必须从小接受越南文的教育,如果从小接受华文教育的话,在面临高等教育机会的时候,就要比别人花费更多的努力。 宁愿回老家也不去大城市 越南年轻人决定是否读大学时,左右他们选择的,竟然是房地产。 关于初来乍到越南的中国人来说,可能会因为越南也是社会主义国家,便觉得他们的土地也是国家所有的,公民仅仅享有不同年限的使用权。但实际上,越南人拥有土地的永久所有权,因此一二线城市一套房子的价格都相当于两三百万元人民币,关于一般人千元上下的月收入来说近乎天价。 高房价造就了许多我们无法理解的现象。很多跨国制造公司把工厂设在越南,是看中了越南廉价的劳动力和退税制度,比如为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知名公司制作鞋子的台湾公司宝元,从2000年前后陆续将中国大陆的制造工厂转移到了越南,目前越南已经超过中国成为耐克的最大原产国。 老孙是在宝元工作的大陆人员,他们这类人有个别致的头衔--“陆干”。他在宝元这个6万多人的制鞋工厂里依靠着组织的存在过着相对安逸的生活,简单的理解就是没有太多烦恼。但每次当我们说及羡慕他这种稳定的生活时,他总会来上一句:“你们有谁知道招不到工人不能按时交单的苦恼?” 咋一看,越南这个排名13的人口大国具备了非常大的人力资源优势,越南政府的统计数据表明,越南人平均年龄在25岁上下,而越南的劳动法规定满15岁就可以参加工作,这就贡献了近5000万劳动人口,而这个数据还在以每年150万左右的速度在增加。怎么都无法理解这样一个正处于人口红利期的国家,竟然会出现招人难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