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贵�是越南后黎朝(1533―1788)最杰出的学者,他曾身居相位,屡向朝廷上言,倡导改革,因此赢得了“越南王安石”的美誉。黎贵�不仅有深厚的汉文学修养,在史学和哲学上也取得了辉煌的学术成就,同时在医学、天文学、农学、地理等领域均有引人注目的创获。他一生编撰的汉籍颇丰,无一不是汉文化向越南传播后而结出的硕果。越南学者称其为“越南封建社会时代最大的博学家”,“是唯一掌握了十八世纪越南社会可能有的各种知识的学者”(《黎贵�全集》前言)。 6. 《抚边杂录》,记录顺化和广南的地理历史之书,黎贵�撰并序于黎景兴三十七年(1776),有吴时仕于景兴三十八年(1777)所作的跋文。全书内容涉及山川、城垒、道路、府县总数目、男丁数目、地税、矿税、开荒、风俗、产物、人才等方面。今存印本和抄本八种。� 7. 《群书考辨》,对中国从夏商周到宋代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考证和评论,黎贵�编撰并序于丁丑年(1757)。此书有清代广西提督学政朱佩莲、礼部员外郎秦朝、朝鲜正使洪启熙分别作于乾隆辛巳年(1761)的序。《文籍志》经史类记载有此书四卷,今存抄本三种。 � (三) 子部� 1. 《圣谟贤范录》,各经传史籍的名言集录,黎贵�编辑。全书分为成忠、立孝、修道、间邪、达理、卫生、官守、从政、谦慎、酬接、尊谊、阃训十二章。今存有抄本二种。� 2. 《芸台类语》九卷,汇辑哲学、天文学、文学、地理等方面的类书。全书分为理气、形象、区宇、典汇、文艺、音字、书籍、士规、品物九目。今存抄本八种,多内容不全。《文籍志》传记类著录有此书四卷。� 3. 《黎贵�家礼》,丧葬礼仪,题黎贵�撰并序。内容涉及亲属亡故时的居丧格式,送葬、祭礼等丧礼仪式。今存抄本一种。� 4. 《太乙易简录》,对于太乙星行度和宫度的四种基本卜法的占卜书,黎贵�撰于景兴二十七年(1766)。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其一为“岁计”,涉及国家、君臣的祸福�其二为“月计”,涉及卿将的贤佞�其三为“日计”,涉及百姓的休咎�其四为“辰计”,涉及军伍的吉凶。今存抄本三种。� 5. 《阴骘文注》,对《阴骘文》注本的订正、修改和增削,黎贵�编辑,其子黎贵纯、黎贵佐、黎贵宜及其门人阮贵弘校订。书载乾隆二十六年(1761)沈德潜序、景兴四十三年(1782)黎仲庶后序、景兴四十二年(1781)裴辉璧跋。是书阮明命二十年(1839)曾据桂堂原本印行。《文籍志》传记类著录此书二卷。 � (四) 集部� 1. 《全越诗录》二十卷,黎贵�编订的诗歌总集。据较全的版本统计,共收越南李、陈、胡、黎各朝诗173家2303首。本书约存有抄本十一种,其中一种现藏于法国亚洲学会图书馆马伯乐书库。《文籍志》诗文类著录此书为《全越诗集》。� 2. 《桂堂诗集》,黎贵�的诗歌别集。所收诗作有题咏名胜古迹诗、题扇诗、集句诗、唱和赠答诗等。今存抄本二种。《文籍志》诗文类著录此书四卷。� 3. 《黎致仕诗集》,收录黎贵�致仕后自作的诗文、黎王和郑主的赐联与敕封文、黎氏友人门生的酬唱祝贺诗文等。今存抄本一种,与《黯章公诗集》、《香罗黎公诗集》二集合抄。前者收录黎贵�的吟咏酬应之作,后者收录其描写黎郑末期离乱的诗作。《文籍志》诗文类著录有黎贵�所编的《致仕帐文集》四卷,并云:“载中兴以后诸大科公致仕月贺帐文。”� 此外,据《文籍志》所载,黎氏还撰有《国史续编》八卷、《名臣录》二卷、唱和诗集《联珠诗集》四卷、别集《桂堂文集》三卷,并编有总集《皇越文海》十一卷,收录从李陈至前黎的历代赋、颂、序、记等文。� 三、 北使之行与中越文化交流� 黎贵�在不及花甲的一生中,不仅在政治、文学、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也为中越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汉文化在越南传播的重要实践者。� 黎贵�于黎显宗景兴二十一年(1760)以岁贡副使的身份如清,越史记载:“初帝遣陈辉宓、黎贵�等如清岁贡,并附告懿宗丧。”(《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四十二)这一次出使,使黎贵�获得了一次向汉文化圈各国大力展示自己汉文化素养的机会。景兴二十二年正月,越使一行自广西到达北京。在鸿胪寺,黎贵�与朝鲜使臣洪启禧、赵荣见、李薇中相识,“因投诗赠之,东使惊异”(《工部尚书黎相公年谱》)。得到了朝鲜使臣的赞赏后,黎贵�又将《群书考辨》、《圣谟贤范录》二书,以及沿途的酬唱诗集《潇湘百咏集》请序于洪启禧。这两本书也同时成为黎氏与中国士人相交的媒介。当时的伴送官员秦朝读过《群书考辨》后,击节赞叹,并与黎贵�就其中的问题往复辩论,颇加评品。提督学朱佩莲督学粤西,也拜读了《群》、《圣》二书,并大加称赞:“《史辨》一书,根经据传,自标卓识。《圣谟贤范录》大儒明体之学也,《史辨》大儒致用之学也,天朝顾炎武《日知录》庶几近之。”所谓的《史辨》即《群书考辨》。二人临别之时,朱佩莲为此感叹不能与黎氏长相聚,再次表达激赏之情:“公文词婉丽,有唐宋之风。”(《工部尚书黎相公年谱》)在这次北使之行中,诗文的赠答酬唱、相互评点、请序题词是中、越、朝三国文士进行汉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据《文籍志》为黎贵�的《联珠诗集》撰写的提要云:� 公奉使时,与正使陈辉�、副使郑春树二公,联吟更唱迭和,共得四百余首。中有与北国伴送诸官及朝鲜使部赓酬,其诗附,亦并载集内。“潇湘百咏”卷有朝鲜正使状元洪启禧序。文格高古,评论三公诗,尤为确当。� 越南派往中国的使臣多为国内汉文化素养最高、地位最尊贵的文化群体。士人之间的文字交往,与其说是中、越、朝三国士人汉文学的相互交流,还不如说是越、朝使臣汉文化水平的竞相展示。从上述记载来看,在这次的无形较量中,黎贵�为越南汉文学赢得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和相应的声誉。� 在文学交流之外,黎贵�通过这次北使之行还了解学习到了先进的西学知识。十七世纪以后,大批的西方传教士来到越南传播以基督教为核心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但是由于基督教与传统的儒学格格不入,并对占据统治地位的封建思想文化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因此,后黎的南阮北郑均将基督教视为邪教,实施了严厉的查禁方法。在如此社会背景下,越南士大夫对西方新学知之甚少,而黎贵�却借助这次北使之行,通过汉译西学典籍接受西方近代地理学的知识。在出使期间他读到了曾任康熙朝钦天监、著名的比利时来华传教士南怀仁的《坤舆图说》。他自称“常得《坤舆图说》,观其论”,并在《芸台类语》中直接辑录云:“西洋人《坤舆图说》云:‘无气则天内空矣。’”黎贵�对中西交通、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也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芸台类语》卷三“区宇”云:� 愚按,大西洋自宋元以前,未通中国,永乐中始航海入贡。万历三十年,其国人利玛窦与其徒南怀仁、艾儒略、熊三拔、高一志等五六人,由广东入闽过,上金陵。称欧罗巴洲人路远十万,泛海九年。出其千里镜、自鸣钟、浑天仪、量天尺、勾股法,算时测度、卜影景星,谈理气历数,极其精妙。诸台省官尊为西儒,称为西土圣人。因咨送北京,引达上听。利玛窦既至京,建天主堂于宣武门外,南怀仁著有《坤舆图说》二卷。� 事实上,黎贵�作为越南汉文化的精英,他对汉文化在越南传播的实践还不仅仅局限于这次的北使之行。从他丰富的汉文著述中亦可窥见一斑。� 首先,黎贵�的文学创作就体现了他对中国文学已达到耳熟能详的程度。姑且不论其对中国诗学的理解,创作风格的推崇、文辞的化用等,仅是他的集句诗就可充分体现出他的汉文学修养。试看《永州初秋望集古》其一:� 何处秋风至,村墟乃尔凉。生烟纷漠漠,山树郁苍苍。� 久露晴初湿,沙溪晚更沉。启�情已缅,远思满潇湘。� 这一首五律,依次集中唐刘禹锡、南宋陆游、南朝谢�、三国曹植、盛唐杜甫、北宋寇准、东晋陶渊明、中唐司空曙八人的诗作,而诗句所出之原作亦有五绝、五律、五古多种体裁。� 黎贵�编撰的史籍则体现出他对中国史学的尊崇。《大越通史》就是一部在中国史学思想和史学著述体例作用下而形成的重要的越南史籍。全书撰写秉承了中国史家秉笔直书的精神。《大越通史》自序曰:“我不敢妄比大史家班固、司马迁的杰作,自诩成就世业。我的愿望是据事直书,搜集遗闻佚事,以补史籍的阙漏,彰明往事以垂诸后代。”(转引自黄轶球据法文汉译的《越南典籍考》)其志书更是以《宋史》志书为模仿对象撰写而成。黎贵�在《大越通史・凡例》云:“修史之难,无遏于志《汉书》、《唐书》。备载法制,杂以议论文法,虽妙而观者苦之。惟《宋史》区别条目,事类粲然,便于披阅。今修国朝志准《宋史》志。”遗憾的是,《大越通史》现惟存艺文志,无法总揽全貌。不过其列传的撰写――“先后妃帝系,重伦叙也;次功臣相将,表功德也;次儒林,次节义,重才学、褒忠节也;次高士,次烈女,旌恬退表,阃行也;次方技、外戚,备事也;次�幸、奸臣、逆臣,惩恶也;终以四夷,严内外之防也”。显然,其列传的编撰次序是以中国正史列传为模本。� 对中国典籍著述体例的模仿,亦体现在黎贵�编撰的文学典籍中。《全越诗录・例言》云:“昔人云,律可杂古,古不可杂律。今依《全唐诗》,分古近二款,以便观览。”《全越诗录》将每位诗人的诗歌分古近二体编录,就是依《全唐诗》之例,而给每位诗人作小传,则是仿《全唐诗录》和《宋元诗会》的做法。所以《全越诗录・例言》又云:� 近来《全唐诗录》、《宋元诗会》,一一登载平生履历,如一小传,豁人心目。谨依此例,宸章之上,恭书圣德大略;诸臣工儒士名姓、里阙、名迹、著述,并备访集,略叙篇端,其不可考者阙之,有陈诗亦然。吕东莱编《宋文鉴》有五例:有文理兼长者;有止编其文佳者;有其文且如此而众人公为佳者;有夫文理未佳而其人贤名微,惟恐泯没,亦编一二篇者;有夫文虽未佳而理可取者。今奉纂诗录,窃仿此例。� 无论是黎贵�的汉诗文创作,还是以中国典籍为编撰基本文献的《芸台类语》,以中国典籍为探讨对象的《群书考辨》,抑或仿照中国著述体例编撰而成的《大越通史》、《全越诗录》,都体现出他深厚广博的汉文化素养。汉文化作为官方正统文化地位的长期确立,使得古代越南产生了无数与黎贵�一样的士人,毕生的文化活动都以推行、丰富汉文化为实质,因而也使得越南保留了一大批记录越民族几千年社会文化活动的汉文历史文献和文学典籍,它们是汉文化不可舍弃与回避的重要部分。�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中文系) ,越语毕业论文,越语论文范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