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港飞到河内内排机场,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半小时,感觉却像是穿越了一段时光隧道:一下子没有了身着套装态度殷勤的漂亮小姐,取而代之的是穿着绿军装扛着红肩章的机场工作人员――女的都是这种打扮。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从机场到市区的高速公路两边是农田和一簇―簇的越战电影里的那种阔叶芭蕉。所谓的高速公路,大约也就相当于国内的二级公路,常常有坑洼不平之处。温家宝总理到访的时候,越南政府实行道路戒严,摩托车;自行车、农夫和牛都在马路牙子上等候温总理车队通过。大概由于此类场面并不多见,人们一边评头论足,一边制止着牛叫马嘶。 就是这样的一个国家,2003年的经济增长率达到7.4%,在世界上的排位仅次于中国列第二位,今年有望保持这个势头。《经济学家》杂志称越南为“好学生”。河内速写 河内市区道路比较狭窄,两边杂乱无章地排列着一户一户的越式住宅。与越南国土狭长的形状相似,越式住宅是门面窄、进深深的两三层小楼。由于各家买下土地之后就可以随意建房,政府绝不干涉,越南语论文,因此城市看上去显得缺乏规划。 记者到达河内市区的时候正是下班时段,街头是一片摩托车的海洋。在后来的采访经历中,记者切身感受到,如果不会讲越南语和骑摩托车,在河内实在居之不易。公共汽车线路不多,但不认得越南语标识的话却很容易乘错;打的需要电话预订,但出租车企业的接线员英文夹缠不清,一般司机更是不懂英文;即使是步行,也不容易。市区只在主要的路口设有红绿灯,在一般的街头,过马路需要掌握在摩托海洋中眼观六路游身而过的技巧。 河内人买东西主要还是去街头的店面,购物中心和超市很少。而且,街头的店面一般只出售单―的商品:比如小卖店只卖小零食,不兼营日常生活用品。为了买两节五号电池,记者在宾馆附近500米的小店内问了一圈都找不到,最后只好打的去买。 晚上打开电视,发现节目除了类似新闻联播的新闻播报之外,主要就是越南语配音的中国电视连续剧,而且都是古装特别是清官戏。河内本地人告诉记者,越南目前还只有国家电视台,有线电视还没有进入越南人的生活。访谈、娱乐、新闻评述等深度电视节目还基本是空白。 河内人仍然遵循着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晚十点半左右,街道上已经人迹稀少;早上六点左右,就可以听到摩托车群的轰鸣声。 在下榻的那间宾馆,每日早餐都提供越南著名小吃――米粉。洁白的米线配上翠绿的香菜和鲜美的鸡丝,是绝佳的美味。而温婉的越南女服务员每回都不忘用生硬的中文问:“咖啡?”米粉加咖啡的早点,成了越南中西混杂气质的有趣表征。 法国殖民史的痕迹处处都是。河内没有太多的高层建筑,而两三层的法式小楼却鳞次栉比。从河内到海防市,从海防到下龙湾的乡村道旁,也如中国富裕的乡村一样,建起了许多小洋房。而这些洋房独具一格的欧式风格,无疑是受到法国文化遗存的作用。 法国人还留下了饮咖啡的习惯。河内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咖啡屋,内外装潢都十分典雅并各具特点,少有雷同。店内环境幽雅,价格非常便宜,两个人连吃带喝,常常只花10元人民币左右。 在河内的很多街巷,面包房散发着诱人的香味。据说,越南的法式面包是真正的法国口味。 平民生活 在越南,最重要的私人财产不是存款和美金,而是土地。虽然按法学规定土地属于国有,但是个人买下了地之后就可以建房,还可以传承、转让和抵押,所以在实际生活中就相当于私人财产。 还剑湖边的河内旧城区据说是全市土地价格最贵的地方。《嘹望东方周刊》记者问起住在那里的一位越南朋友到底有多贵,他笑而不答,只说那里的土地是以黄金计价的。在越南的中国人说,肯定比上海贵。 但是,关于普通的工薪阶层的河内人来说,生活却并不是那么轻松。 由于年轻人买不起地,河内家庭几代同堂非常普遍。为了增加收入,不少河内人利用家中楼下的门面开小吃店、小卖店,或者出租出去。河内市区布满了这样的小店面。在国家机关工作的人从事“第二职业”,在河内是众人皆知,心照不宣的秘密。 在越南国家保险企业工作的裴先生告诉记者,在政府工作的年轻人月工资一般在四五十美元左右,即使工作经历增长,收入增加也有限,应付河内的消费是远远不够的。别的不说,河内最常见的日本摩托车价格从一千五到六七千美元不等,更好的要一万多美元。 裴先生还告诉记者,由于普通政府机关和学术机构收入较低,现在的年轻人都愿意去税务局、保险企业、银行和外资公司工作。 裴先生的朋友黎小姐毕业于越南国家外国语大学中文专业,长相甜美,现在电视台主持中文节目。她说的中文虽然带有浓重的广西口音,但相当流利。她告诉《�望东方周刊》,女孩子在电视台做主持人和在国家航空企业做空姐都是很有面子的事,收入也不错。 空姐是目前越南年轻女孩的首选职业――但需要长相出众,家里还要有一定的背景和关系。她没有这样的背景,后来偶然得到了现在的工作,父母也特别以她的职业为自豪,就打消了当空姐的念头。 那个有关斗笠和女式长衫的浪漫幻影始终统治着我们对越南的探析。然而今天,起码是在河内,越南女子的生活不再单调。白天,在闹市区站一上午,你很难看到着长衫的倩影。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放,很多年轻的越南女子便身着紧身的无肩带短衫和低腰牛仔裤投入到灯红酒绿的夜生活里。 然而,文化酿造的闲适情绪不是什么时候都让你怡然出世般飘飘然。有人统计过,在人口约200万的河内,摩托车的数量大约是100万辆。站在河内的大街上,摩托车马达的巨大轰鸣与横冲直撞的车流让人晕眩。 这个时刻,米粉加咖啡的闲适感觉完全不存在。配合街边的大幅广告牌,扰攘的街景叫什么法国风情、中国流韵全部让路。相机的取景框内就只剩下了21世纪的越南――脚步匆忙甚至是全速奔跑着的越南。 越南式“热闹” 摩托车上的城市河内给记者最深的印象始终是“热闹”。 每天早晨7点左右,河内就完全醒了,摩托车开始轰鸣,街头的小吃摊上已经坐了不少人。由于摊头人多地方狭窄,人们通常是坐在彩色的塑料小凳子上,自己托着碗吃米粉、面条或者糯米饭。带鸡肉的米粉仍然深受欢迎,令外界色变的禽流感越南人似乎并不在乎。 吃完早饭,在开始一天工作之前,河内人还有第二项议程,就是去咖啡馆喝―杯咖啡。他们一般会邀上三五好友,去一家喜欢的咖啡店坐一坐聊―聊。河内面积不大,朋友们骑着摩托顷刻即到。 晚饭之后,越语论文网站,河内的年轻人有四项主要的娱乐选择:泡吧、唱卡拉OK、看电影或者和情侣去湖边谈情说爱。每到夜晚,河内的还剑湖和西湖边就成了情人大道,每对情侣占据一辆摩托车的地盘,对着水面窃窃私语,既不作用行人,也互不干扰。 《�望东方周刊》记者在河内的时候,正逢第五届亚欧首脑会议在河内召开和河内脱离法国殖民统治50周年。此外,法国、中国、韩国和德国的国家元首也在会议期间正式访问越南。因此,河内街头插满了越南国旗和与会各国花花绿绿的国旗,显得越发热闹。 最富戏剧性的是,在法国总统希拉克到访之时,河内的大街小巷仍然挂满了“庆祝脱离法国殖民统治50周年”字样的红色旌旗和海报。每当夜幕降临,还剑湖边就搭起高台,歌舞演员或着军装或着传统的民族服装演唱革命歌曲,引来人群围观和行人驻足。 10月也是越南气候最宜人的季节。再加上今年盛事不断,10月又成了河内的婚礼旺季。越南男女结婚一般要先在街头特别搭起的帐篷里跟双方父母见面,然后再择日去饭店里宴请亲友。走在河内街头,随处可见这样的喜庆帐篷。 这样的日子,中国人看来或许并不稀奇。但是,一位从巴基斯坦到河内报道第五届亚欧会议的记者则非常羡慕越南――他抵达河内后的第一句话就是:这里简直就是中国嘛! 年过半百的越南社会科学院教授杜进森则告诉《�望东方周刊》,这样的热闹在越南是从来没有过的。言语之间,杜教授一脸掩饰不住的兴奋。他推开窗指着外面林立的小楼说:过去这里都是农村,我太太当时都不愿意搬过来。现在,这里的地贵得已经买不起了。 胡志明崇拜 受新结识的河内朋友邀请,记者参加了一场年轻人的卡拉OK聚会。 虽然设施和音响效果远远比不上中国的“钱柜”和“好乐迪”,但河内的卡拉OK包房里通常气氛相当热烈。当朋友梅和几个人合唱起一首抗击法国殖民者入侵的革命老歌时,气氛更是达到了最高潮。 尽管留学欧洲多年;梅的偶像仍然是胡志明。他说,胡志明最值得尊敬的,是他为越南毫无保留地奉献了一生,“这种操守太伟大了”。 事实上,河内街头的画像店里随处可见胡志明的肖像和招贴画:有战争年代穿着军服的胡志明,有战争结束之后在埋头工作的胡志明,还有抱着小孩面向远方的胡志明。河内摊头最多见的T恤衫图案就是越南红底黄星的国旗和胡志明。 在河内最主要的商业街上,书摊主人阮女士热情地向记者推荐胡志明的传记、他所著的《狱中日记》和胡志明的生平画册、明信片。胡志明的传记和《狱中日记》在书摊和国营书店里都能买到,而且一般有越、英、法三种版本。2004年10月10日是河内脱离法国殖民统治50周年纪念日,越南的电视台更是反复播放胡志明抵抗殖民者的纪录片。 杜进森教授告诉《�望东方周刊》,在他心目中,胡志明是个“完人”――除了抽烟和终身未婚。他说,最令他折服的,是胡志明看问题的客观和思想的解放。胡志明早在1924年就提出,欧洲不是全世界;在东方,马克思主义需要补充东方特色。在杜教授看来,越南经济改革的成功正是胡志明思想在实践中应用的结果。 中国热 在河内,中国的印记也随处可见。在这里可以吃到很正宗的中国菜。市区有家大上海海鲜酒楼,老板是广西人,全部中式装潢、中式餐具,女服务员穿一色的旗袍,到了这里让人产生回家的感觉。在下榻的酒店,一个安徽老板把位于二层的餐馆包下来,饭菜的口味上佳,每逢周末还举办自助火锅“盛宴”。 河内市区还有好几处“中国风”的名胜古迹。其中一家真武道观,所有的楹联和牌匾都用中文写就,可惜的是书法一般,内容也颇一般,不是很风雅。 两年前席卷中国大陆的台湾偶像组合F4正在越南风行。越南商业街的摊头到处在出售四名成员的贴纸和张贴画。言承旭和周渝民的小名“暴龙”和“仔仔”已经被译成了越南语,成为河内年轻女孩中的流行语。 毕业于越南国家外国语大学的黎小姐告诉记者,中文专业在越南很吃香。中文被称为除英语之外的第二外语。该校中文专业每年招收200多名学生,毕业后可以进入中国企业以及政府部门工作。在华人比较多的胡志明市,如果掌握中文和电脑技术,找工作就非常具有优势。她本人就曾两次随越南商务代表团访问北京和上海。说起上海,她用的形容词是“大”和“繁华”。她很想多攒点钱,把父母也带到中国去看一看。 有专家把目前越南的“中国热”总结为三个“越来越多”:学中文的人越来越多,探讨中国越来越多,到中国学习和旅游的越来越多。 据统计,目前在中国有6000多名越南留学生,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和河南、山东等地。按国别统计,越南是在华留学生人数中的第四位,仅次于韩国、日本和美国,是东盟国家中最多的。 杜教授是越南最知名的中国问题专家之一,讲一口流利的中文,曾受邀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世界中国学论坛”。 他对《�望东方周刊》说,对越南而言,中国比美国更重要――中国是市场,更是学习借鉴的对象。 10月6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到访的时候,河内主要街道上都特意加挂了中文的红色横幅“热烈欢迎中国总理温家宝来越南访问”。越南国家主席陈德良等高官除了礼节性的握手之外,还多了一个兄弟般的拥抱。 据杜教授介绍,目前越南已经组织翻译和探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文件。此外,越南正积极争取在明年加入WTO。中国人世的经验――如何与世贸成员国特别是西方成员国“交手”、如何应对“入世”对民族公司的挑战――是越南目前重点探讨的课题。 杜教授说,他期望着像中国一样,“越南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被提出的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