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独有偶。亚洲两大新兴经济体越南和印度,在2017年12月24日均宣布出现严峻的通货膨胀。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越南国家统计局24日公布,越南12月消费者物价指数年升6.52%,连续第4个月加速上涨,且创自4月份以来最大涨速;印度当天也公布食品批发价格指数年升18.65%,达到近11年来的最高点。 尽管中国高层在坚持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口风未变,但温总理随后马上接受专访,并且重点谈到通胀话题。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各国在应对危机时保增长的刺激政策,很有可能在2017年开始退出,中国也不例外。 “如果经济增长达到9%,CPI达到3%,不排除2017年货币政策转向的可能。”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探讨所所长吴晓求如是表示。而这两个假设性指标,基本都在市场预期的范围之内。 原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日前也表示,2017年中国财政预算赤字将减少,因政府开支将随财政激励方法的减少而下滑。 刺激政策退出苗头 就在一个月以前,也就是2017年12月初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刺激政策所寓意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还是强调保持连续性。当时,各级官员公开的讲话,乃至各种国际场合上的中国“声音”,越语毕业论文,强调最多的,都是刺激政策绝不轻言退出。 但是越到岁末年关,决策层言语之间,不经意间有了些微的改变。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委员樊纲日前在北京大学全球金融论坛上表示,宏观经济刺激政策,本身就是短期政策,应该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他甚至劝慰市场,“应该随时保持准备”。 无独有偶,从不轻易在公开场合就货币政策言论的央行行长周小川,在12月22日举行的“2017中国金融论坛”上,就货币政策执行的目标了看法。他说,中国货币政策会始终坚持盯准四个目标来制定执行,即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保持较高就业和国际收支大体平衡。 在此之前一年的时间里,也就是中央明确提出实施刺激政策保增长以来,这还是央行官员首次对“促信贷保增长”的集体“改口”。 联想到后来的温总理接受新华社专访时的讲话,“我们也必须根据形势发展的变化,来调整我们的政策和方针”,显而易见,如果说以前是持续性强调的最甚,那么,现在显然是政策的灵活性提得较多。 经济学家茅于轼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这预示着2017年刺激政策将会逐步减力。 其实,刺激政策退出不仅仅是中国开始有所动作,美国在高唱“继续刺激”的同时,也开始了实质性的退出。美国当地时间12月28日,美联储推出了一项针对银行的定期存款工具提案,这类似于中国央行发行定向票据。此举也被认为是美联储“退出策略”的一部分。 警惕通胀 刺激政策越来越强调灵活性,其根子就在于渐行渐近的通胀预期。 此前,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刘满平在新华社下属的《�望》杂志了一篇署名文章,称我国经济刺激政策2017年年中可能退出。 刘满平认为,刺激政策退出,将主要取决于未来国内经济增长态势、通胀预期及通胀变化情况以及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情况和宽松政策退出时机等几大因素,其中最具有风向标的是通胀变化情况,也就是CPI的走势。 从国内CPI走势看,2017年新涨价因素将比往年多,加上翘尾因素由负转正作用,全年CPI将重回上升轨道。刘满平预计,2017年CPI高点可能出现在7月份前后,峰值将超过3.5%,超过传统的物价温和上涨的范围。而这一时间段,正属于刺激政策退出的时间窗口。 12月27日,经济学家华生在某基金2017年投资策略报告会上也了相同的看法。他说,中国宏观刺激政策在2017年退出不可避免,因为2017年我们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 现在尽管在政策层面还没有提防通胀,但管理好通胀预期的提法颇具深意。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从政策目标来看,2017年虽然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表述没有变,但是它的目标方向,将从保增长一极转化为保增长与控通胀预期二极并重。 贷币政策更为强调“适度” 虽然央行不断重申明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但央行一再重申2017年将继续实施“有保有控”的信贷政策,并且,日前一行三会联合指导意见细化了“有保有控”的具体范畴,要求国内银行要握好货币信贷增长速度,引导金融机构均衡放款,避免过大波动。这些都是2017年的天量信贷要逐步退出了。 中银国际认为,如果新增贷款投放超出预期或出现大幅波动,监管层可能实施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甚至信贷额度控制等方法。 恒泰证券也认为,如通胀问题将再次成为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货币政策将会视通胀的情况而出现不同程度的紧缩。2017年货币政策将由2017年的“极度宽松”逐渐转向“适度宽松”甚至“适度紧缩”。 统计显示,新中国成立后,完成第一个10万亿元增量,用了52年的时间(1949年~2001年1月);完成第二个10万亿元增量,只用了5年时间(2017年2月贷款余额20万亿元);完成第三个10万亿,越语论文范文,用了不到3年(2017年底超过30万亿元);而2017年则是一年新增接近10万亿元。 很明显, 2017年继续保持这样的规模或刺激政策,几乎是不可能的。选择适当时机退出经济刺激政策其实是较为迫切的事情。在一行三会联合发布的指导意见里,甚至明确出现了“银行要严把信贷关”这样的措辞。 国务院经济发展探讨中心金融探讨所副所长巴曙松对中国刺激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调整毫不讳言。他表示,随着国际范围内通货膨胀预期和资产泡沫风险的上升,在继续坚持适度宽松政策的基调下,中国货币政策的动态微调并且适时考虑逐步退出将显得更为重要。 加息是标杆 当然,诚如决策层所看到的,虽然我们的经济开始好转,但是经济的发展、公司的运行,许多还是靠政策的支持,缺乏内在的动力和活力,当前的经济复苏基础还很不牢固。就是从鼓励信心的角度讲,中国的刺激政策也不会一下子退出。 在众多专家看来,政府表明全面退出刺激政策的立场,最为重要的信号其实是加息。那么,在2017年,央行会不会加息呢? 市场比较一致的预期是,上半年不会,下半年有可能。在 “2017中国金融论坛”上,周小川还特别指出,由于存在国际收支不平衡以及外汇占款和对冲等问题,中国仍很强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从此话中透露出来的意思,在提高状况准备金率之前,中国暂时不会动用加息的手段。 作用加息的因素除开CPI的变动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国际形势。 鉴于目前人民币事实上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度,中国加息的时机无疑还将受美联储加息时机的作用,市场普遍预计中国央行不会在美联储之前宣布加息。 而美元加息,根据美国目前的近况,2017年年中以前,美联储不动的可能性更大。这就意味着,人民币加息,至少也是2017年三季度的事情了。 但在极有可能出现的通胀压力下,刺激政策在两难处境下的选择,就是明松暗紧,在继续高举刺激政策的大旗下,把加息以外的退出举措都以微调的面孔逐步撤退,包括财政刺激,货币刺激。 本报本期《总编看市》的观点,就是2017年赚钱很难,其逻辑正是和明暗两条线的政策不够清晰化息息相关。 恒泰证券2017年年度投资策略有个与众不同的观点:2017年通胀压力将超出市场的普遍预期,在通胀和货币政策的双重压力下,股市存在较大的调整压力。他们建议,2017年的投资主线围绕防御性和抗通胀两条线展开,在新兴产业(物联网、3G等)及股指期货等主题性投资机会以外,可关注防御性行业中的医药、食品饮料、军工和铁路板块;以及抗通胀行业中的煤炭行业、白酒业、水电、核电等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