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无相戒”对越南竹林禅派的作用[越南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越南语论文 责任编辑:Nguyễn Thị更新时间:2017-06-1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无相戒法”是惠能禅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南宗禅法显著的特征与标志之一,从根本上它改变了传统佛教戒律的意义。笔者通过考察惠能南宗禅在越南的传播与作用,进而厘清他的“无相戒”思想对越南竹林禅派作用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无相戒;越南;竹林禅派
  中图分类号:B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6-0193-03
   界常说中国禅宗走向了世界,主要就是指以惠能为代表的南宗禅。惠能南宗作为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的派别,其势力不仅席卷全国,而且传播及作用到周边的国家如越南、日本和韩国等。惠能禅不仅与中国社会和文化关系密切,而且与当地的文化相融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禅宗新派别。下面笔者通过对惠能南宗禅在越南传播与作用的考察,重点看一下惠能的无相戒思想对越南竹林禅派的作用。
  一、各禅派传入越南略说
  越南处于中印两国文化的交汇地区,历史悠久。公元2世纪末,佛教从中国和印度传入越南;至6世纪末,中国佛教宗派,特别是唐朝中后期迅速兴起的禅宗继续在越南广泛地传播,此后受到越南李朝(1010-1224)和陈朝(1225-1405)皇室的尊奉而被奉为国教。越南佛教从中国传入的以禅宗为主流,先后有过三个宗派:
  其一,是隋代毗尼多流支所创的毗尼多流支禅派,梵语Vinitaruci,又称“灭喜禅派”、“南方禅派”;该派的名称是用该禅派的开创禅师为名。毗尼多流支{1}(?―594),南天竺人;574年曾到长安随从中国禅宗三祖僧璨领会许多法要,便拜僧璨为师,并得“心印”;580年他到交州,停留于法云寺{2}弘禅,而创立灭喜禅派。该派在越南北部传续从820年1216年,共传十九代;其中有代表的禅师如杜法顺禅师、万行禅师、道行禅师及国师圆通等,后来随着李朝的式微,该派也销声匿迹。该派的思想原于“般若学”思想;在修行方面,以禅律双修为宗旨。毗尼多流支的第一代弟子法贤(?- 626)以《楞伽经》为传心要,法贤的弟子后来又以《金刚经》为传法心要,在发展中其教法与惠能南宗的顿悟禅法日趋接近。
  其二,是唐代僧人无言通所创的无言通禅派,又称观壁派、越南禅宗后派;这禅派也用开创禅师为名。无言通(?- 826)姓郑,广州人,从学南禅百丈怀海禅师{3}唐元和十五年(820),他到交州北宁建初寺{4}传授惠能南宗禅,创立了无言通禅派。
  该派从820年创立禅派与毗尼多流支派并行于越南,到1125年被社会作用,曾中断约百余年,后来至陈朝(1226-1400)又继续了一百年。初祖无言通禅师圆寂之后,他所开创与弘扬的禅派传承至1291年,共传十五代。其中,第四代吴真流任于丁朝(968-979)、前黎朝(980-1009)僧统,封为“匡越大师”;第七代圆照禅师曾赴中国参学,被称为“高座法师”;第十二代常照禅师则将该派分成�N龙和安子禅系,安子系是后来竹林宗的原始。该派的禅师对佛教有着巨大贡献,代表是常照禅师、息虑禅师、现光禅师等,且他们也是后来竹林禅派的前人创始。
  无言通承受惠能禅学的法统,所以该派除了少部分有受密教和净土法门的作用之外,主要还是受到惠能南宗禅的直接作用。他吸收惠能的顿悟思想,特别强调“顿悟”能实现,一定立足于“心地”上。在禅门生活中,他应用百丈的思想和清规在越南禅院的生活中,该禅派对越南佛教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作用,越南陈朝兴起的竹林禅派也直接承袭其法统。
  从中国传到越南的毗尼多流支和无言通禅派至李朝(1010-1225)仍继续发展。在李朝第三代皇帝李圣宗(1023-1072)时,又从中国传入越南的北宋云门宗僧人草堂所创的草堂禅派,又称雪窦明觉派{1};该禅派也用开创禅师为名。草堂(1069-1109)是中国云门宗雪窦重显的弟子。对于草堂禅师现所遗留下来的资料甚少,据《禅苑集英》的记载:“�N龙京、开国寺、草堂禅师传雪窦明觉宗派。”{5}宋代时,草堂禅师曾至占城弘传佛教,后到达越南北方,受李圣宗重视,封为国师,赐居首都�N龙开国寺{6}开创草堂禅派。
  三大禅派之中,草堂派流传最短,其活动于1009年至1205年,传五代。该派受到皇帝的扶持,主要在京城范围活动,所以众弟子多数是当时的皇族阶级、人士和知识分子。据草堂派的系谱{7}得知,该禅派的传承有记载姓名者,共十九位;其中有十位是出家人,包括草堂、绍明、梵音、杜都、张三藏、真玄、海净、空路、觉海与般若。其中,空路、般若和觉海,偏重密教;其余九位在家人士中有三位是李朝皇帝:李圣宗、李英宗和李高宗;五位是朝廷大官:吴益当为朝廷的参政官、李武和杜常当太传官、阮识当管早官,一位范氏当奉御卫官,只有遇赦当一般的居士。由于该禅派跟李朝皇室贵族和知识分子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有知识化、文学化的倾向,而不容易广传于民间;因此,随着李朝衰落,草堂派也跟着绝灭。
  有关草堂禅派的资料甚少,因此我们无法探讨此派的思想内容;我们只通过《禅苑集英》的记载:“草堂禅师传雪窦明觉宗派”{8},才了解草堂的思想。而李朝在禅派中使用雪窦明觉禅师的《雪窦语录》相当普遍;此说明该禅派除了小部分受“净土”思想的作用,就直接传授“雪窦百则”的思想。
  二、“无相戒”对竹林禅派的作用
  从传入越南起至十一世纪,三大禅派毗尼多流支、无言通和草堂仍继续发展,至十三世纪,只有无言通禅派的传承和发展。该禅派从820年传入越南至十二世纪中叶几乎没有创新的思想,到十三世纪初该派就开始分化。无言通第十二代常照禅师(?- 1203)的弟子分为�N龙支和安子山支;�N龙支由常照的弟子通禅居士(?- 1228)领导,活动于�N龙;安子支由常照禅师的弟子现光禅师(?- 1221)创立,活动于安子山。其中,常照禅师是李朝和陈朝佛教之间的桥梁;其弟子现光禅师又是无言通禅派和竹林禅派之间的桥梁。据《越南佛教史论》的记载:“现光禅师是安子山的开创祖师,亦是陈朝竹林派统一佛教的先锋。”{9}
  据通芳禅师著《竹林安子禅派》记载:“对于竹林禅派的传灯世系共有二十三代,初祖是现光禅师,第二代是圆证国师,第三代是大灯国师,第四代是逍遥禅师,第五代是惠慧禅师,第六代是调御(陈仁宗)……至二十三代等。”{10}
  其中,圆证国师是陈太宗的师父;大灯国师曾受法于中国临济宗赴越南的天峰居士。逍遥禅师是�N龙支派的第四代,即是�N龙支第三代应顺居士的学生;而他也是安子支派的第四代,既是安子支第三代大灯禅师的弟子;�N龙支第五代慧忠上士和安子支派第五代惠慧都从逍遥禅师学禅。而惠慧禅师是越南竹林初祖陈仁宗的传戒和尚。{11}
  陈仁宗(1258-1307),姓陈名钦,天长府息墨乡人,是陈圣宗和原圣皇太后之长子。仁宗少年精通佛、儒、道三教的思想,十六岁(1274年)取陈兴道的长女为妻,1278即位,1285与1288年曾得两次抵抗元蒙的胜利;1293年让位于陈英宗,自任太上皇;1299年十月到海阳东潮县安子山烟花寺出家,而发愿修十二头陀行,号为“香云大头陀”、“竹林上土”,人称“调御觉皇”、“调御圣祖”,也被尊为竹林派初祖。仁宗融合越南原有毗尼多流支、无言通、草堂和临济禅派而创立具有越南特色的竹林禅派,越南佛教从此就成为“一宗佛教”,各宗派团结发展;因此,佛教界称仁宗是竹林禅派的初祖,而竹林禅派也可谓越南禅宗的代表。陈仁宗虽是惠慧禅师的传承弟子,但其禅法是从慧忠上士学习。
  慧忠上士(1230-1291),越南陈朝天长府人,原名陈嵩,安生王陈柳的长子,兴道王陈国峻和元圣天感皇后的长兄。元圣天感皇后是陈仁宗的母亲。慧忠上士是越南陈朝著名的禅学大师、诗人,在佛教史上曾经产生过深远的作用。慧忠上士是竹林禅派第四代逍遥禅师的传承弟子,而逍遥为李朝应顺禅师的弟子,应顺又是无言通禅派的第十五代传承,如此可见慧忠上士的禅法一定受到惠能南宗禅的作用。
  初入佛门的在家、出家等七众弟子,以为持戒、持念佛号、诵经礼佛等才是修道解脱的途径。其实,学佛更重要的是学做人,这才是学佛的基础,也是正真修行。惠能“无相戒”重要的特征是以人为中心,强调人格修养,注重人格的自我完善;他将戒律设置在平常的生活上,而不要求遵守戒律条文或各种宗教的繁琐仪式。他认为:“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12}
  “心平”就是没有分别心,是自身内在和外在的统一。惠能的“心平”思想与中国古德所说的“道”相通;佛教认为“心平”不但是世间的“道”,也是出世间的“道”;这“道”就是平等。如《华严经》记载:“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13}
  众生和佛虽有迷悟、苦乐的差别,但心体是平等的,没有差别的;只是“佛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而已。持戒的影响在于防非止恶,不被贪�_痴三毒所害的;而心若能平等,就没有三毒所在了。
  “何劳持戒”不是指不用持戒,而是内心平等、清净,就不会犯任何戒律。同样这个道理,惠能所说的“行”,范畴比较广,包括身体的造作、口中的语言和心里的念头等。“行”与中国古人所说的“德”也是相通的,儒家的“德”指行为正值、品性高洁的人。惠能的意思是“心”若平等就是持戒,“行”是能公平正直,就是禅。《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记载: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14}
  直心正念就是真禅者,若能行为正直,没有观念分别就如《少室六�T》所说:“行住坐卧皆是禅定。”{15}
  慧忠上士继承越南竹林禅派第四代逍遥禅师从惠能南宗思想一系下来的禅法,但他并不是原封不动地拿来运用,越语论文题目,而是以自己的观点,加以改造、发挥,从而使自己的学说具有自己的特点。慧忠上士的修行措施,基本上也采用传统禅法的修行方式如“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措施;在思想方面,他也继承“即心即佛”思想;“以欲制欲论”和“亡二见论”也是他的禅学思想。对戒律的思想,慧忠上士既然重视戒律,但对戒律的修行方面,他将戒律放在最高的层面,即注重“心戒”的境界,这方面他完全继承惠能的“无相戒”思想。他认为一切行住坐卧都是行禅,他也不要求持戒,忍辱修行,也不要求念佛诵经,甚至无须坐禅。在《慧忠上士语录》之后有记录了慧忠上士和陈仁宗研讨饮酒食肉的问题:
  (陈仁宗)问:众生以饮酒食肉为生,如何获免罪报?
  慧忠上士晓喻之云:设有人焉背立,忽有王从彼背过,其人不觉或掷什物,触于王体。其人怖否?如是当知,彼二不相干也。乃述二偈以示:“无常诸法行、心疑罪便生,本来无一物,非种亦非萌。”又云:“日日对镜过,镜镜以心出,心镜本来无,处处波罗密。”吃草与吃肉,众生各所属。春来百草生,何处见罪福。”我曰:“只如净打梵行功不浪旋,又作么生?”上士笑而不答。我又请益。上士复成两偈印之云:“持戒兼忍辱,招罪不招福。欲知无罪福,非持戒忍辱。”{16}
  以上的对话里,慧忠上士认为只要心中不起执著、分别心,此时吃草、吃肉亦无别,没有所谓罪福果报的界限。凡夫由迷妄所产生,因起分别,所以与真如之理并不契合,仅依分别,无法如实悟证真如之理,心若起虚妄执著分别,则心已无佛,那持戒、坐禅、念佛、吃素有何用呢?他强调,若心有分别,持戒或忍辱是“招罪不招福”;因为罪福都是人自觅得的,“如人上树时,安中自求危。如人不上树,风月何所为”。{17}
  总之,在生活中“心平”、“行直”的“无相戒”正是慧忠所说“持戒修道”便是要“自净其心”,而“自净其心”最终落实在“自正其心”。这是超度十恶业、八邪道的“正心”功夫也。
  
  注释:
   {1}对于毗尼多流支禅师的事迹,越南佛教史家LE MANH THAC的《禅苑集英之探讨》,胡志明市出版社,1999年,第754-753页,越语论文题目,有详细的记载:“龙编古州乡法云寺毗尼多流支禅师,南天竺人,婆罗门种也。负万俗之志,遍�[西竺求学佛心印,法缘未契携锡而东南,陈朝大建六年壬午初至长安。会周武帝灭佛法,欲往于邺时,三祖僧璨以避难故,挈其衣钵,隐司空山。师与之遇见其举止非凡,心中起敬。乃向前叉手立者三反,祖皆瞑坐无语,师于宁思次,豁然若有所得,展拜三下,祖三点头而已,师退三步云:‘弟子向来也是不着便和尚大慈悲故,原乞奉待左右’。祖曰:‘汝速南行交接,不宜久住于此’。师辞去,卓锡广州制旨寺。大抵六年译得《象头精舍经》、《报业差别经》等。迨周大祥二年庚子三月来于我土,此寺居焉,复译《大乘方广总持经》一卷。”
  {2}法云寺:据释清慈著《越南禅师》,胡志明市出版社,1999年,第18页记载:“法云寺今于北宁省,顺成县,亦名CHUA DAU、延应寺。此寺由于李朝在超类县,古州社,所以名为古州寺;至陈朝改为禅定寺及超类寺,黎朝名为延应寺。”
   {3}对于无言通在中国的传承,LE MANH THAC的《禅苑集英之探讨》,胡志明市出版社,1999年,第831-830页记载:“昔世尊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化缘周毕示入涅��,如此妙心,各正法眼藏,实相无相三法门,亲付弟子摩诃迦叶尊者,为初祖。世世相传至达摩大师。自西而来,跋涉险危,为传此法,遇至六祖曹溪,得于五祖所为达摩初至,人未知信。故以传衣以明得法。今信已熟,衣乃争端,此于汝身,不复传也 。于是以心传心不受衣钵。时南岳怀首得其传,让授马祖一,一授百丈海。吾(无言通)于百丈得其心法,久乡北方慕大乘者众,是以南来求善知识。今与汝(感诚)遇,芸宿缘也。”
   {4}对于无言通到越南的时间,LE MANH THAC的《禅苑集英之探讨》,胡志明市出版社,1999年,第833页记载:“唐元和十五年(820)庚子秋九月,师(无言通)来至此寺;卓锡饭粥之外,禅悦为乐,九坐面壁未�L言说累,年莫有识者独寺僧感诚尤。”*“此寺”即建初寺,以前位于越南河北省,仙游县,辅章村;今为越南河内市,加林县,辅童社。
   {5}LE MANH THAC.禅苑集英之探讨[M].胡志明市出版社,1999:6890.
   {6}开国寺:当时因草堂被称为国师,而他开始弘传禅法之地则举明,现为河内市的镇国寺。
   {7}草堂派的传承世系:(见释清慈著.越南禅师[M].胡志明市出版社,1999:16.)
   {8}LE MANH THAC.禅苑集英之探讨[M].胡志明市出版社,1999:689.
   {9}LE MANH THAC.禅苑集英之探讨[M].胡志明市出版社,1999:698.
   {10}阮郎著.越南佛教史论[M].河内:文学出版社,2000:206.
  
   {11}通芳禅师著.竹林安子禅派[,M].宗教出版社,2003:17-18.
   {12}阮郎著.越南佛教史论[M].河内:文学出版社,1994:358.
   {13}唐・法海集.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藏.第48册,页352中.
   {14}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9).大正藏第9册,页465下.
   {15}唐・般刺蜜帝译《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1,《大正藏》第19册,页107上.
  {16}《少室六�T》1卷,《大正藏》第48册,页370下.
  {17}法螺撰,慧原比丘重刊,《慧忠上士语录》,1683年,第16-19页.
  {18}法螺撰,慧原比丘重刊,《慧忠上士语录》,1683年,第19页.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