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边境壮族绣球文化特征及传承策略探讨[越南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越南语论文 责任编辑:Nguyễn Thị更新时间:2017-06-1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3-000-02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摘 要 应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探讨措施对中越边境壮族民族传统体育绣球运动及其所蕴含的体育文化特征进行探讨,并提出有利于中越边境绣球文化传承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中越边境 绣球 体育文化特征
  有“绣球之乡”美称的百色市靖西县,地处中越边境,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在靖西往南约8公里处的旧州村据记载有1000多年的生产绣球的历史,该村所生产的绣球,结构独特、选料考究、小巧玲珑、色彩鲜艳,全部以手工精工制作,为广西绣球之上品,到如今已然成为广西壮族的重要的文化符号。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绣球运动的发展以及绣球文化的传承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拟借助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些探讨措施和手段对中越边境壮族民族传统体育绣球运动的发展近况及其所蕴含的体育文化特征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绣球文化传承的特征和规律,提出有利于中越边境绣球文化传承的相关建议。
  一、绣球文化的概况
  (一)绣球文化起源
  中越边境绣球运动最早是以狩猎形式出现的,即用绳、藤、草等索状物的一端将石头、青铜器、铁器等硬物系住,越南语毕业论文,另一端用手拿住甩投出,用以击打猎物。而后由于其实用性出现在部落纷争与军事作战中。绣球运动的起源与“体育正是源于人类的战争和生产劳动”这一共识性结论是相吻合的。
  (二)封建社会时期绣球文化的发展
  唐代,壮族稻作农业发展到一定高度,也带动了棉、麻纺织业等手工业的发展。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在生产之余也对娱乐休闲有了更高的要求。壮族先民将谷之类的粮食置于棉、麻布和丝绸之中,模仿“飞砣”形状,并手工刺绣上一些吉祥喜庆的图案,称之为“布刺”,这便很接近于现代的绣球了。在壮族传统的节日如“歌圩节”上,部族人们聚集在一起,欢歌狂舞之后,姑娘们便将各自用花布精心做成的“布刺”,抛向自己心爱的男子,男子抓住朝自己飘来的“布刺”,又送回给对方的姑娘。可以说绣球是壮族青年定情的信物,越语论文题目,体现了古代农业和谐发展、欣欣向荣的景象,关于壮族的人口繁衍有着重大的意义。
  (三)现代竞技绣球的产生与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初,广西体育工作者在中越边境地区挖掘整理出了“绣球”项目,并制定出相关的比赛规则,在1982年南宁举行的广西第一届的少数民族运动会上,绣球就作为表演项目为大众所熟知;1984年,河池举办地广西第三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首次将高杆绣球设立为正式比赛项目;1991年在广西南宁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上,绣球作为表演项目得以亮相,使得壮族绣球在全国范围得以迅速推广;2002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届民运会中,组委会在原来高杆绣球的基础上,增设了背篓绣球项目,并增补相关的裁判规则。
  二、绣球体育文化特征
  (一)文化传承性
  一个民族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维系本民族共同的精神和意识,它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技能必须世世沿袭、代代相传,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其民族传统的体育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表现其民族原有的内涵和风格。另外,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中越边境的壮族先民征服自然的能力有限,再加上交通不发达等因素,使得中越边境区域内的生产方式相对稳定,而且这种固定的生产方式又在其地理环境的作用下难以改变。绣球运动来源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并在相对固定的区域环境下形成的稳定的生产方式世代相传沿袭,从而使绣球运动相应表现出明显的文化传承性。
  (二)宗教仪式性
  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受到宗教观念的作用,有些项目甚至直接来源于宗教仪式,中越边境的绣球活动在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当中,也曾经被赋予某种原始宗教的使命。韦晓康教授在《论壮族投绣球运动的文化渊源》一文中描述道:壮族的祖先相信万物有灵,人们将大自然中的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加以神化,并对之崇拜。在壮族,有的地方二月过“花婆节”,亦叫“花王节”,又称“百花生日”。花婆节是为了祭祀百花仙子,祭祀百花仙子求百花仙子保护壮族妇女的生育,顺利繁衍后代。百花仙子是壮人的生育之神和儿童的保,护神,俗称“花婆”或“花王”。她生活在天上,替人间照看着无数具有灵性的花朵,孩子们便是她养的那些花。壮族人民对象征生育之神的花婆可谓是极其崇拜的,壮族人民人丁兴旺,代代繁衍传承必须依靠花婆。可见绣球活动这一风俗习惯来源于宗教信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不过,随着社会文明程度和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绣球活动已经逐渐抛弃宗教色彩,成为纯粹的娱乐健身活动。
  (三)娱乐性
  传统体育项目往往伴有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或曲折悲壮的民族史诗,文学价值很高,诞生于中越边境的抛绣球活动也是如此,抛绣球活动常在节日聚会时进行,娱乐性很强。在抛绣球活动过程中,参与者和观赏者心情得以愉悦,情操得到陶冶,情绪得到调节。从娱情到竞技,从因时因地、自由灵便的喜耍,到配合岁时节令的大型活动,抛绣球的娱乐性都得到充分地体现,抛绣球也正因其娱乐功能而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
  (四)健身性
  关于不同年龄的人群来讲,绣球均可以满足其不同的生理需要。少年儿童处于身体成长的关键时期,绣球可以培养正确的走、跑、投等基本活动能力,有利于孩子空间感的形成,有利于机体的生长发育;中年时期往往工作紧张,家庭负担较大,是人一生中的“负重期”,机体平衡逐步向分化代谢多于合成代谢的方向发展,有探讨表明,在紧张情况下,适当做双臂的绕环有利于缓解疲劳,提高记忆力,增强学习和工作效率,绣球运动正好符合这样的特征。关于老年人,绣球不会对运动者造成伤害,可消除参与者对绣球的恐惧心理,经常参与可保持头脑清醒敏锐和手脚灵活,从而调节精神、活动筋骨,达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效果。
  三、新时期绣球文传承策略   (一)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绣球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帮扶力度
  民族传统体育是西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开发西部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是展示西部风貌和建设成就的重要标志。因此,当地政府部门政府应该以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为契机,充分应用新闻媒体,加强对绣球运动运动形式和文化内涵的宣传。在具体的工作当中,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在各种节庆日组织各种绣球活动或比赛,通过绣球竞赛或表演来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使绣球运动真正成为中越边境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休闲活动。
  (二)提高自身组织管理能力
  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应有的放矢加强绣球文化传承的组织管理工作,一方面,应努力去认识和把握绣球运动的发展规律,使所制定的方针政策尽可能符合该项目的发展规律,也符合当地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力求绣球活动的发展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抛绣球活动的组织管理方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增强项目自我生存能力和适应社会环境能力。
  (三)打造中越边境壮族绣球文化品牌
  “绣球”所拥有的文化底蕴和知名度,完全可以作为中越边境壮族文化品牌进行打造。体育文化品牌的切入点和目的在于如何通过体育文化品牌活动的开发为当地带来社会经济、文化效应,因此,在对文化品牌进行定位时要充分考虑该项目文化品牌能否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体育的独特影响。绣球文化品牌活动的培育是在充分考虑中越边境地区历史、经济、文化等综合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研讨的,其首要任务就是制定一个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品牌发展规划,其文化品牌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准则、项目布局、策划方案以及措施步骤等都要详实具体。
  (四)强化绣球文化品牌知名度
  “三分赛事,七分宣传”,在体育文化品牌的开发过程中,除了要有好的定位与项目外,媒体的宣传包装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要想做大做强绣球文化品牌,必须要拓展绣球文化传播领域,从而达到更好、更快地传播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产业的目的。在具体的强化过程中,可以通过举行绣球体育赛事,举办绣球体育文化节等,并通过网络、电视等新闻媒体报道绣球体育赛事和绣球文化活动等,以此来从中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品牌文化可以是单项文化活动,也可以是系列文化活动,“靖西绣球文化节”应该涵盖“农历三月三歌墟”、“靖西端午壮药节”、“民族工艺品精品展销暨商贸洽谈会”、“传统民族体育项目比赛”、“山歌大赛”、“壮族风味美食节”、“民族服装服饰节”、“壮民俗民族文化游”、“中越边境山水风光游”、“红八军红色旅游”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人们可以在不同时间和季节充分感受到多姿多彩的壮族绣球文化生活,使壮族绣球文化品牌的辐射范围更为广泛、效应更为持续和深远。
  (五)促使绣球文化与高校体育文化结合
  在全民健身热潮的推动下,处于民族地区的中越边境各学校应当根据当地丰富的民族体育资源及深厚的群众基础等优势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学校体育教学、娱乐活动。抛绣球运动简单易学,便于学生掌握,具有良好的基础,并且广西高校具有潜在的师资队伍,能为抛绣球教学提供必要的场地、器材、设施,因此,绣球运动也应当凭借其简便易行、群众喜闻乐见等自身优势逐渐进入中越边境各大高校。将抛绣球运动引入高校体育课程,在丰富了体育课的内容的同时,又有利于壮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关于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基金项目: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学科建设基金项目“中越边境民族体育项目绣球文化传承探讨(MZTY2017008)”探讨成果。
  参考文献:
  [1] http://baike.baidu.com/view/4781365.htm.
  [2] 韦晓康,李霞.论壮族投绣球运动的文化渊源[J].体育文化导刊.2003(8):76-78.
  [3] 何卫东.从娱情到竞技:壮族抛绣球文化演变探寻[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7(7):79-83.
  [4] 龙佩林等.西部开发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4):1-3.
  [5] 黄约.打造靖西壮族绣球文化品牌的可行性探讨[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7(2):108-110.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