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建构[越南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越南语论文 责任编辑:阮圆圆更新时间:2017-06-18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本文以中越边境地区哈尼族支系果角人为中心,对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构问题进行了研讨。文章除导论外分为四章和一个结语。 第一章对边疆少数民族国家符号的认知问题进行了论述。在边疆危机下的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国家边界得以确立,边疆少数民族的身边出现了以实体形式呈现的国家符号,他们的国界意识也逐渐增强。随着民族国家对国家边界附近地区管理的加强,国旗、领袖等国家符号常态化地出现在边疆少数民族的身边。通过这些国家符号,边疆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知逐步加深。 第二章对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身份的赋予问题进行了论述。无论是通过纳入基层组织对国家身份的确认,还是通过卷入体制变革对国家身份的形塑,亦或是通过民族识别对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身份的赋予,边疆少数民族都通过国家的建构而被赋予了一定的国家身份。此外,国民教育对边疆少数民族进行了文化公民的濡化,而国家的边境管理与对国民的保护则在“内外有别”中强化了他们的国民身份意识。在与国家的互动过程中,边疆少数民族的国民身份意识不断得到增强。 第三章主要是从比较的视角,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建构问题进行研讨。从历史比较的维度来看,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获得了较大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出现了新的繁荣景象,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边疆少数民族的归属感和国家认同意识日渐增强。从与邻国比较的维度来看,由于国家体制与政策的不同,国界两侧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出现了邻国劳动力价格偏低以及跨国婚姻中邻国女性向中国单向流动的现象,边疆少数民族作为中国公民的优越感、自豪感和归属感都得到增强,他们的国家认同意识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第四章是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建构机制进行论述。“国民诉求-国家供给”是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建构机制,“国家施予—国民的接受与反馈—国家的再施予”的反复循环为其基本形式。这一建构机制最终必然要体现在边疆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其运行情况如何将直接作用到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在国家不断满足边疆少数民族诉求的过程中,国家应尽力对他们的合理需求作出积极回应,坚持公平正义的基本准则,并在各方面保持对邻国的比较优势,从而不断增强他们的国家认同。 结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是在与国家有机互动的过程中建构的,国家与边疆少数民族都是国家认同的建构者。在“国民诉求-国家供给”的建构机制下,边疆少数民族总体上已经有了较强的国家认同意识。但由于边疆少数民族在国家认同建构与重构过程中的相对缺位,导致这一建构机制有时也会失效。国家除了继续积极发挥国家的建构者影响外,还应该积极发挥边疆少数民族的建构者影响,使边疆少数民族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家的治理中去,与国家形成一种同呼吸共命运的共生关系,自觉履行对国家的责任与义务。只有这样,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才会更加稳定,国家的边疆也才会更加巩固和安全。

【关键词】:边疆少数民族 中越边境 哈尼族果角人 国家认同 建构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633
【目录】:

中文摘要3-5

Abstract5-7

目录7-11

导论11-31

一、问题的缘起11-12

二、探讨的近况12-22

(一) 对于国家的探讨12-15

(二) 对于国家认同的探讨15-19

(三) 对于国家认同建构的探讨19-22

三、田野点概况22-25

(一) 地理环境22-23

(二) 历史与人口23-24

(三) 民族构成24

(四) 社会经济近况24-25

四、思路与措施25-27

五、内容与框架27-31

第一章 国家符号的认知:国界、国旗和国家在场31-65

一、作为边陲的“江外三猛屯方”:模糊的国家身影32-38

(一) “江外三猛屯方”32-35

(二) 国家在边陲的间接治理35-38

二、边疆危机与中法越勘界:民族国家及其符号建构过程38-49

(一) 中越朝贡关系的崩溃39-41

(二) 中法越勘定中越边界41-46

(三) 新旧观念下的边界纠纷46-49

三、中越边界的确认与再确认:民族国家符号的强化49-64

(一) 族群切割下国家边界的确认50-54

(二) 国家边界的再确认54-56

(三) 民族国家符号的常态化在场56-64

四、小结64-65

第二章 国家身份的赋予:国民与民族65-124

一、纳入基层组织:国家身份的确认65-73

(一) 军队入驻66-68

(二) 基层政权的建立68-72

(三) 国家身份的确认72-73

二、卷入体制变革:国家身份的型塑73-87

(一) 改革开放前阶级身份的型塑74-84

(二) 改革开放后多元身份的出现84-87

三、哈尼族:被赋予的中国少数民族身份87-99

(一) 民族识别前的族群关系88-91

(二) 国家主导的民族识别91-93

(三) 民族认同的国家建构93-97

(四) 身份证:多民族国家成员的身份凭证97-99

四、国民教育:文化公民的濡化99-111

(一) 国民教育的推行99-104

(二) 架构融入主流社会的文化桥梁104-108

(三) 增强民族互信,培养爱国情感108-111

五、内外之别:边境管理与国民保护111-123

(一) 边民跨越国界的管理111-114

(二) 边境战争与保护国民114-120

(三) 跨境活动中对边民的保护120-123

六、小结123-124

第三章 在比较中建构的国家认同124-186

一、边疆发展资源投入:国家体制与政策比较124-139

(一) 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125-132

(二) 多种经济作物种植的投入132-135

(三) 社会保障的投入135-139

二、优越感的形成:经济生活和生活条件的变化139-150

(一) 政策条件的优越139-141

(二) 经济状况的优越141-148

(三) 社会保障条件的优越148-150

三、归属感的表达:民族民间文化活动的国家在场150-162

(一) 宗教色彩浓郁的传统文化151-154

(二) 民间文化活动的蛰伏154-158

(三) 民间文化复兴中的国家在场158-162

四、自豪感的强化:中越果角人的劳动力价格异同162-174

(一) 边境地区劳动力的短缺163-168

(二) 劳动力层级流动中的越南劳工168-171

(三) 劳动力价格异同与自豪感的强化171-174

五、“用脚投票”:跨国婚姻流向的国家选择174-185

(一) 族群内婚为主的通婚圈175-177

(二) 改革开放前跨国婚姻的双向流动177-181

(三) 改革开放后跨国婚姻的单向流动181-185

六、小结185-186

第四章 诉求与供给:国家认同的建构机制186-216

一、公平正义的诉求186-196

(一) 莫碑村的低保事件187-189

(二) 基层干部的“权力寻租”189-193

(三) 供给的公平正义准则193-196

二、合理需求的满足196-206

(一) 性别失衡下的婚姻选择196-199

(二) 手续繁琐与国籍难入199-203

(三) 国民合理诉求的满足203-206

三、比较优势的保持206-215

(一) 边境政策的比较优势207-209

(二) 生活状况的比较优势209-211

(三) 社会保障的比较优势211-212

(四) 民族文化发展的比较优势212-215

四、小结215-216

结语216-219

参考文献219-230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230-232

越语论文越语论文范文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