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心脏病越南东医和中医文献探讨及348例临床病案回顾略论[越南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越南语论文 责任编辑:阮圆圆更新时间:2017-06-18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糖尿病性心脏病(Diabetic Cardiopathy, DC)死亡的人数约占糖尿病患者死亡率的80%,其中70%是死于糖尿病冠心病。目前,DC的发病机制仍未能阐明,其与非糖尿病病人所发生的心脏病对于病因、病机、病理生理、临床表现、治疗措施上有着不同的特点。DC的探讨尚处于初级阶段,西医治疗本病的效果虽然较显著,却不能根治本病,且西药的副影响较大,病情较反复。通过中医辨证论治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对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疾病起到了一定的控制和改善影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这是治病求本的措施。这也正是中医药治疗DC的优势所在。 目的 越南传统医学(东医)被中医深深地作用,因此在越南东医探讨文献中治疗DC与中医密切相关。因越南东医学和中医学都有其自身的特色及历史、地域性质,所以越南东医学和中医学都要找到一个有效的方法、方药和药物。防治DC就是人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措施 1通过越中两地文献探讨收集整理文献,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及历代医家对于DC的病名沿革、病因、病机、辨证、治则、方药等诸多方面来探究和总结。 2系统观察略论中越两地数家医院较大样本DC病例对各种证型的症状、检查指标,应用科学的统计学措施进行对比略论,设计回顾性调查探讨措施。 2.1分组措施:抽取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及内分泌门诊部(中国组)与越南传统医药大学慧静附属医院、越南传统中央医院(越南组)最近五年来的DC病案。 2.2将中国组及越南组比较特异性指标及中医证型表现列表。 2.3观察项目:性别、年龄、BMI、血压、心率、空腹血糖(FBG)、随机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心电图、中医症状前后治疗比较及两组对比。 结果 1文献探讨 1.1越南东医和中医关于DC的病名、病因及病机 中医学中虽无DC这一病名,但相当于中医学“消渴”并发“心痛”、“胸痹”、“水肿”等范畴。本病在越南东医既属消渴病,又兼属心脏病。 传统东医认为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是引起消渴病重要的内在因素。情志失调、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老年劳倦亦可发为消渴。 DC发病病机:①早期主要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②中期病机主要以本虚标实为主;③后期气血阴阳俱虚,主要是心肾阳虚,水气凌心犯肺,多见于心力衰竭的阶段。 1.2传统医学验方治疗DC极为有效 本探讨提出一些植物和动物,其中包括单味药及其提取物、越南东医的草药、验方和民间食疗对DC的效果。 2临床探讨 2.1一般情况的略论 2.1.1性别:中国组女性比例高于男性,而越南组男性比例的DC高于女性,两组组性别比较中异同有统计学意义。 2.1.2年龄:中国组年龄最小为31岁,最大为85岁,年龄平均61.8±11.2岁。越南组年龄最小为41岁,最大为84岁,年龄平均63.2±9.9岁,但两组年龄比较中异同无统计学意义。 2.1.3BMI:在中国组BMI平均与男性为23.9±1.5;女性BMI为23.4±1.4在越南组男性BMI平均为23.0±3.3;女性BMI平均为24.9±3.4。两组组BMI平均比较中异同有统计学意义。 2.1.4血压:在中国组血压高比例为51.8%;在越南组为41.7%,但两组血压比较中异同无统计学意义。 2.1.5血脂:中国组血脂高患者占87.5%;在越南组为94.4%,两组血脂水平比较中异同有统计学意义。 2.1.6按临床的“三实三虚”证型的DC:中国组“三虚”占53.6%,“三实”占46.4%;越南组“三虚”占53.9%;“三实”占46.1%,但两组按“三实三虚”征型的DC比较中异同无统计学意义。 按中医各证型的DC:中国组气阴两虚型占41.1%,心肾阳虚型1.8%,阴阳两虚型10.7%,痰浊湿阻型30.3%,水气淩心型1.2%,心脉瘀阻型14.9%;越南组气阴两虚型占41.7%,心肾阳虚型1.1%,阴阳两虚型11.1%,痰浊湿阻型28.9%,水气淩心型1.1%,心脉瘀阻型16.1%。 2.1.7血糖:越南组空腹血糖(FBG)及随机血糖(PBG)平均皆比中国组高,其中在中国组FBG平均为9.12±2.48mmol/l与越南组为11.34±3.51mmol/l;PBG在中国组为14.44±3.85与越南组为15.86±4.86mmol/l,两组血糖比较中异同有统计学意义。 2.2临床症状及实验检查治疗前后比较 2.2.1临床症状积分均及临床症状疗效比较 治疗后,中国组症状积分均下降为16.1±5.8分与越南组为14.2±7.1分,表明在两组临床症状都好转,更明显在中国组,异同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中医症状疗效:在中国组痊愈占3.6%,显效占72.6%,有效占23.8%,无效占0%,总有效100%与在越南组痊愈占6.7%,显效占48.9%,有效占33.3%,无效占11.1%,总有效88.9%。中国组与越南组中医症状疗效比较中异同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实验检查值前后治疗对比 2.2.2.1控制血糖:同组治疗前后比较中FBG及PBG水平定量在中国组和越南组均有明显下降。两组对比及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异同都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2.2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同组前后治疗比较都下降而高密度脂蛋白增高趋势,异同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但在越南组低密度脂蛋白值前后治疗对比异同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2.3心电图疗效:综合性评价来看,在中国组显效占16.1%;有效占69.6%;无效占14.3%;总有效85.7%。在越南组显效占16.7%;有效占56.7%;无效占26.6%;总有效占73.3%。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异同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4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治疗后同组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都下降,异同有显示性统计学意义(P0.01)。 2.2.2.5治疗糖尿病效果比较 综合性评价:中国组显效占38.1%,有效占61.9%,无效占0%,总有效为100%与越南组显效占8.9%,有效占86.7%,无效占4.4%,总有效为95.6%。两组糖尿病疗效对比异同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中医辨证分型判定:中国组在各证型观察总有效都达到100%,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越南组除了心肾阳虚型及水气凌心型治疗都无效果外,痰浊湿阻型、阴阳两虚、心脉瘀阻总有效也达到(100%)稍高于气阴两虚型为(94.7%),在越南组中医辨证分型判定异同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本文据文献探讨及临床对比略论的结果可说明: 1因越南东医与中医有着深刻的关系和历史根源,两地相互交流从古至今,其理论体系一脉相承。通过探讨已发现传统东医和中医学在DC的临床和探讨方面有很多共同特征,但二者各有特色具有不可替代性。特别是越南传统东医学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与中医药学有很强的优势互补性;双方治疗DC在经验和探讨成果中能进行迅速而有效的交流。两地所产的大量地道药材亦可通过边贸采用。探讨表明,东医治疗DC所用的不少药物来自中国就证明了这一点。 2临床回顾性探讨中已收集共348例DC的病例,其中中国组168例及越南组180例。通过探讨发现相同之处:DC患者中中越两地均以气阴两虚证为多见,次为痰浊阻滞证、心脉瘀阻、阴阳两虚、心肾阳虚证、水饮淩心证。按临床上分为“三实三虚”征型的DC,两国“三虚”比例均高于“三实”。在两组同组治疗前后来比较临床症状都明显改善,控制血糖效果较好;胆固醇、甘油三酯及糖化血红蛋白均有下降。但探讨也提示两地DC者的不同:如在越南组DC患者的病例男性比例高于女性,而在中国组女性比例高于男性;越南组DC患者血脂高于中国组;FBG及PBG定量越南组皆比中国组高。治疗后,控制血糖、改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等方面的疗效比较中,中国组的治疗效果都比越南组要高一些。这可能与中医药理论体系较为完善有关。 3本探讨对越南东医和中医治DC的方药证治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发现了不少传统东医治疗DC较为有效的措施和方药。其中一些具有明显的越南地域特色。如“南药”及越南古代名医的验方等,这在DC的临床探讨及运用方面,皆有较大的价值和发展潜力。并且这对双边共同研讨DC辨治,有良好的优势互补及相互借鉴的重要意义。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