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外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学术界和政府部门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对外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当前学术界探讨的前沿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群化的发展,对外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成为了加强国际经济交往,加强国际分工的重要经济活动。因此,越语论文网站,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与对外贸易在不断扩大的同时,对加快国家、地区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发展中国家往往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对外贸易,由此带来的外商直接投资能有力地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国家的资本流动、弥补国内资金的不足,吸收外资带来新的技术管理经验。
越南1986年革新开放,政府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以及部署好迎合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自革新开放以来,国家致力发展对外贸易、不断加大吸引外商的投资,积极推行外向型经济模式。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目前,越南已成为了亚洲最具优势的外商直接投资目的国之一,投资国别日益丰富,投资产业日益多样化。因此,探讨对外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在新形势下实现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影响也有所不同。本文系统的阐述了越南对外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探讨近况及其问题所存在的问题,基于对外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文献述评的基础上,介绍了越南对外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发展近况,利用1991--2017年时间序列数据略论越南对外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效应,采用理论略论与实证探讨相结合,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的措施。并基于单证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越南对外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略论,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实证结果显示,越南语论文题目,越南对外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对外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对越南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推动影响。最后根据实证略论得出的相关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对越南对外贸易的改善及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越南 外商直接投资 对外贸易 经济增长 协整检验
摘要4-5 ABSTRACT5-9 第一章 绪论9-19 1.1 选题背景及探讨意义9-11 1.2 国内外探讨近况11-17 1.2.1 国外探讨近况11-15 1.2.2 国内探讨近况15-17 1.3 主要探讨内容17-19 1.3.1 探讨内容17-18 1.3.2 探讨措施18-19 第二章 理论综述与文献回顾19-27 2.1 理论综述19-24 2.1.1 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19-21 2.1.2 投资与贸易的关系21-22 2.1.3 外商直接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22-24 2.2 文献回顾24-27 2.2.1 贸易与经济增长24 2.2.2 对外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24-25 2.2.3 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25-27 第三章 对外贸易、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27-35 3.1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27-31 3.1.1 闲置资源出口与经济增长的机理28 3.1.2 比较利益与经济增长机理28-29 3.1.3 规模经济与经济增长的机理29 3.1.4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机理29-30 3.1.5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机理30-31 3.1.6 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的机理31 3.2 外商直接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31-35 3.2.1 FDI 带来的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的机理32 3.2.2 FDI 的技术溢出效应与经济增长的机理32-33 3.2.3 FDI 对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的机理33-34 3.2.4 FDI 对发展中东道国观念更新效应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34-35 第四章 越南对外贸易及外商直接投资的近况35-49 4.1 越南对外贸易近况35-40 4.1.1 越南对外贸易发展变化36-37 4.1.2 越南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37-40 4.2 越南吸引外资近况40-49 4.2.1 越南外商投资环境略论40-41 4.2.2 越南外商投资发展变化41-44 4.2.3 越南外资投资的分布44-47 4.2.4 越南引进外商投资存在的问题47-49 第五章 越南对外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模型建立49-57 5.1 计量模型及实证结果49 5.2. 样本数据和变量的选取49-56 5.2.1 单整检验50-52 5.2.2 协整略论及检验52-54 5.2.3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54-55 5.2.4 变量之间的格兰杰因果性检验55-56 5.3 实证结论略论56-57 第六章 基于对外贸易及外商直接投资视角的经济增长政策建议57-59 6.1 对于对外贸易的政策建议57-58 6.2 对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58-59 第七章 探讨结论与展望59-61 7.1 论文的主要探讨及结论59 7.2 探讨展望59-61 致谢61-62 参考文献62-65 附录65-66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情况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