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古代泰国的乐舞文化 根据史料记载,10世纪时,泰国的堕罗钵底国被柬埔寨的吴哥王朝所征服,成为吴哥王朝的属地。在素可泰王朝(1257―1378)和阿瑜陀耶王朝(1350―1767)兴起之前,古代泰国长期受柬埔寨吴哥王朝的统治,在宗教上和文化上受柬埔寨作用很大。 宋元时期,湄南河下游又出现了罗斛国。从公元1115年(北宋政和五年)到公元1299年(元大德三年),这个国家与中国一直保持着朝贡贸易和友好往来。 阿瑜陀耶王国是素可泰王国之后的又一重要国家(1350―1760),商业比较发达,特别是一些沿海城镇,由于地处交通要道上,成了重要的对外贸易点。首都阿瑜陀耶城是当时国际贸易的重要市场之一,来自中国、印度、马来亚、安南、日本等国的商人常集聚于此地,同阿瑜陀耶交换沉香槟榔等物品。这是一个国际贸易点,也是一个文化交流中心,我们可以推测出这里曾有过音乐文化交流。阿瑜陀耶王国与中国明朝的关系密切,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明代(1368―1644)的276年中,阿瑜陀耶派遣使臣到中国访问、贸易达102次。明朝使臣访问阿瑜陀耶共19次。这是中泰关系史上双方往来最频繁的时期。1408年(永乐六年),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在第二次出访亚非国家时,泰语论文题目,曾率船队访问了阿瑜陀耶。郑和使团中就有乐师和乐队。直到清代,两国关系仍十分密切。 清朝初年,广东、福建两省的地方戏曲已传入泰国。1685年和1686年,暹罗国王设宴招待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使节楚蒙大使等人时,除了演出中国广东、福建两省的地方戏曲外,还有木偶戏的演出,木偶戏也是来自广东福建两省的。英国人布赛尔在《东南亚的中国人》一书的卷三《在暹罗的中国人》中有较长的记述:“1685年和1686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使节来到暹罗。大使楚蒙和两个随从,楚西长老和福屏伯爵都有记行……路易十四派到暹罗的使节受到盛宴招待。宴后有中国人演出戏剧(据楚蒙说是喜剧,而楚西说是悲剧),演员有的来自广东,有的来自福建。闽剧华丽而庄严。中国人开始表演,而后几个暹罗人也参加表演。但法国人对他们的语言,一句也听不懂。喜剧后还有中国人的傀儡戏,但‘他们不如欧洲的’。关于音乐,楚西的赏识,正如往昔初到东方的欧洲人一样。这种极可厌的交响曲,如按音节敲扣小锅所发出的声音一样。”约三年后,1687年和1688年,正当纷乱期间,罗培居于大诚,他同样以令人娱乐的口吻记载戏剧演出:‘所看到的是一出中国喜剧,我很愿意看到完。但是演了几幕后,为了要吃饭就停止了。中国喜剧,暹人虽不懂,但颇受欢迎。喜剧的演员们都是以喉底音讲话。他们发过一音没有作出新的呼吸,人们或许认为他们的气管被窒闭了。一个扮演县官的演员,走路时步伐非常严肃,首先他以踵碰地,而后由踵至趾,慢慢地相继踏地……’”。 这两则史料说明了几个问题。首先,我国的闽、粤两省的地方戏曲和木偶戏,至晚在公元1685年就已经传入泰国;其次,这些戏曲很受泰国人民和王室贵族的欢迎和高度重视;其三,这些由中国人演出的地方戏曲,泰国人也能够参加演出,说明泰国有一些演员不仅懂得而且掌握了我国戏曲的表演艺术,因此能与中国人同台演出;其四,它比较具体形象地描绘了当时在泰国演出的中国地方戏曲的排场、表演、唱腔、音乐、语言及其发音的艺术特点。这有帮助于我们认识清初闽、粤两省的地方戏曲古朴的艺术风貌。 清代乾隆年间(1767)泰国的华裔郑信,在华裔华侨的帮助下,领导泰国人民赶走入侵的缅甸军队,即位建立吞武里王朝。他原籍广东潮州,非常喜欢家乡戏曲。因此,潮剧戏班相继前往泰国演出。道光年间(1834―1844)福建省的高甲戏金福兴班先后到泰国和安南等东南亚国家演出。该班演员有洪猪仔赞(负责编导演)、大花姚大标,武老旦洪菜盆、武生芋头笋、武旦洪仔埔、丑角洪允等,演出剧目有《白蛇传》《孔明献空城》《困河东》《取宛城》《杨宗保拜塔》《长坂坡》等。 泰国戏剧深受中国的作用。它吸收了中国和印度的文化艺术,从而开创造了本国的独特的戏剧艺术。如面具舞剧。《拉马金》是泰国有名的面具舞剧,其内容原是宗教故事,主角叫拍喃,很受群众欢迎。这部著作远在泰国大城王朝时期就受到重视,后经过拉玛一世的大臣编成舞剧演出,它的一大特点是演员戴着各有特色的面具上场表演,类似我国西南各省的一些“傩剧”、“师公戏”。演员表演以各种动作表情和臂腕扭动为主,不唱曲和说话。后来配以演唱、道白、音乐以及武功艺术。它是吸收印度文艺著作《罗摩衍那》和中国《封神榜》《西游记》等古典小说的艺术而创造出来的民族舞剧。泰国的皮影戏也深受中国的作用。泰语把皮影戏称为“难”,其演法与印度的皮影戏大同小异。我国广东的皮影戏较早传入泰国,对泰国的皮影戏产生了相当大的作用。 三、 结语 在古代中国与泰国的音乐交流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看法: 首先,古代中国对泰国的音乐文化的传播比后者的作用要大得多。古代泰国人民以能歌善舞而著称,但是他们是善于吸收其他民族音乐文化的人,他们不但借鉴印度的音乐文化,而且借鉴中国的音乐文化。此外,还采纳了其他国家的音乐文化,如来自马来西亚的利盖剧,来自印尼的皮影戏。泰国舞蹈受柬埔寨宫廷舞蹈作用很大。古代中国对泰国的音乐文化的传播和作用表现在如我国的闽、粤两省的地方戏曲和木偶戏已传入其国,我国广东的皮影戏较早传入泰国,对泰国的皮影戏产生了相当大的作用。面具舞剧是吸收中国《封神榜》《西游记》等古典小说的艺术而创造出来的民族舞剧。 其次,古代中国与泰国在音乐交流方面是双向的,既有古代中国对泰国的音乐文化的传播和作用,又有泰国对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播和作用。泰国在音乐交流方面的贡献主要是充当中国与印度两国音乐交流的中介。在历史上,赤土国是天竺乐进入中国的中介国。赤土,在今马来半岛南部。从南北朝到隋朝称作斤陀利,或作千陀利,后改称赤土。它是由南印度移民统治的一个国家,佛教和印度教先后兴盛。赤土曾先后和中国南朝的宋梁通好。赤土的僧侣通过海路进入中国南方,从而将印度的艺术――包括美术,建筑等带到中国。大业三年(607年),隋朝派使节常骏出使赤土国。当常骏进入赤土国时,赤土国王在欢迎仪式上演奏了印度音乐。冯文慈先生认为赤土是印度文化进入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的中介国度。天竺乐传入中土,除了早期经过中国西北的陆路传入外,到隋朝时期赤土也是传入途径之一。 再次,华侨华裔在古代中国与泰国的音乐交流中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在素可泰王朝时期,泰王拉马坎亨从中国请来制陶工匠,传授制陶技术,在素可泰城和宋加洛城建立制陶工业。阿瑜陀耶王朝时期,阿瑜陀耶成为重要的国际贸易市场,许多中国商人前来经商。华裔郑信为泰王后,华侨得到重视,大量潮州华侨前来泰国。这些华侨带来了潮州剧和我国的闽、粤两省的地方戏曲和木偶戏,其中有些华侨还是相当熟悉中国乐舞文化的。他们把中国的乐舞文化引入泰国,又在回国时把泰国的乐舞文化带回中国,起到了桥梁的影响。 参考书目 1. 戚盛中.《泰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第二版 2. 王民同.《东南亚史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 3. 邹启宇等.《泰国》[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 4. 金秋.《外国舞蹈文化史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 5.《隋史》.赤土传,卷三,卷八二,[M] 6.张英.《东南亚佛教与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7.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二版 8.赖佰疆.《东南亚华文戏剧概观》[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 9.冯文慈.《中外音乐交流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李未醉广州暨南大学华侨华人探讨所、上饶师范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张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