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译的过程不仅涉及语言的转换,还涉及不同特征的文化的转换。汉法两个民族连同它们的语言在思维方式、价值标准、审美取向、哲学传统、民族心理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异同。揭示这些引起误会和文化冲突的因素,法语毕业论文,是克服法汉误译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形似;文化异同;法汉翻译 Abstract: Translation is not only a process of language transformation, but also of interpretation of different cultures.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differ in mode of thinking, standards for values, aesthetic perspectives, traditional philosophies and ethno-psychology.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avoid mistranslation is to reveal the factors responsible for misinterpretation and cultural conflicts underlying the languages. Key words: similarity in form, cultural differenc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1.前言 如果说“望文生义”属于一种直觉认知的话,最容易被这种“直觉”所左右的肯定是中国人。理由不言自明,汉字是当今世界上惟一的象形表义文字,而汉语又是缺乏形态标记的意合型语言。正由于象形汉字自身图像性、会意性和联想性的特点,中国人在语言认知上要比西方人更倚重视觉识别和心领神会。法汉翻译中出现的许多失误,其实都出于源发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形似”误导和意合心理暗示。这种基于“形似”和“意合”的语言认知往往又跟直觉联系在一起,而直觉“是一种脱离意识的逻辑活动”(现代汉语词典,2005 :1748),所以具有相当的隐蔽性。本文拟从法汉翻译的角度研讨由语言“形似”引发的语义误读、文化误读和误导性心理图式。 2.“形似”导致语义误读 由于长期受母语认知方式的作用,中国学生看到sea-elephant,第一个反应大多是“海象”。至于到底是不是“海象”,世界上有没有“海象”,那是第二步的考虑。笔者曾让学生随口翻译这样一个句子:This is a stop watch. ,结果超过60%的受试不假思索地回答:“这是一只停了的表。”而正确的汉译却是“这是一只跑表”。 “形似”导致语义误读是学习法语的中国学生最容易犯的毛病。这种毛病的直接根源乃是汉字的象形性和汉语的意合性。正如一位学者所指出 :“汉字的象形特征使汉民族思维的直观表象得到极大的保留,在很多情况下,一个汉字往往就是留存在汉族先民意识中的原始表象,比如‘脊’和‘家’。与西方表音文字不同,从文字直达概念的汉字中看不出语音的真正面貌,但却富含造字的理据。这就为汉字读者的理解和想象创造了富有张力的施展空间。”(张传彪,2005:218)因此,中国学生和非法语母语的西方学生同样面对以下三个英文句子,产生的理解反应大相径庭: 1)He got some sweetbread for his dog. 2)This cheese is a bit high. 3)A soldier would have acted differently. 绝大多数中国学生对这三句话的理解大同小异,也即:1)A. 他买了些甜面包给狗吃。2)A. 这奶酪有点高级。3)A. 一个士兵将行动得不一样。而同样这三个句子,一位希腊旅游者的理解却大异其趣。他虽然也不清楚sweetbread的确切含义,法语论文,却一眼看出sweetbread不等于sweet bread,也就是说,前者是一个单词,后者则是两个单词,二者不可能是同一个意思 ;第二句的high也被他排除掉所谓“高级”的含义,因为,“‘Something is a bit high.’跟‘Something is of high quality.’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他如是说。至于第三句,他非常肯定地指出属于虚拟语气,应该理解为“如果是一个士兵的话,他的行动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这位希腊青年虽然没能正确翻译出全部三个句子,却能在第一眼就排除了两处导致中国学生误读的“陷阱”。这三个句子的正确汉译分别是:1)B. 他买了些牛杂碎给狗吃。2)B. 这奶酪有点变质了。3)B. 如果是一个士兵的话,他的行动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真正让笔者感兴趣的是,这位西方青年的法语并不很好,可为什么法语水平与之相当,甚至还略高于他的中国大学生却没能像他那样发现导致误读的“玄机”?原来,中西方人阅读同一种外语时,所调动起来的心理词汇与心理语法结构并不相同。中国学生在读“sweetbread”和“This cheese is a bit high.”时,从小养成的语言认知习惯就已经不知不觉地参与进来了。于是,sweetbread就被潜意识地“分解”成sweet(甜)和bread(面包),并顺理成章地糅合进对全句的理解中。关于“This cheese is a bit high.”的解读,则带有汉语意合式完形感知的味道。在中国学生的心理词汇中,法语单词cheese是跟汉语“奶酪”排列在一起的,而high则是跟所有与“高”有关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与“高”有关的汉语形容词跟“奶酪”最经常搭配的无疑就是“高级”了。所以,选择“这奶酪有点高级”的语意命题不足为怪。至于他们未能像希腊青年那样,一眼就看出句3)的虚拟语气本质,那是因为汉语是非形态型语言,汉语母语者不像西方人那样对语法标记有与生俱来的敏感性。 其实,被“形似”误导的并不只是普通大学生,不少双语词典和专业论着也都难以幸免。江苏教育出版社法语搭配大词典对法语成语“wash one‘s hands of”的汉译就是个典型例子: ◇ wash one‘s hands of :洗手不干某事(法语搭配大词典,p. 817) 何谓“洗手不干”?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是:①比喻盗贼等改邪归正;②比喻不再干某项职业。(p. 1460)而法语成语wash one‘s hands of的含义则是:to withdraw from or refuse to be responsible for(A Dictionary of American Idioms, p.372)。该法语成语典出新约•马太福音第27章24节。原文是 :When Pilate saw that he was getting nowhere, but that instead an uproar was starting, he took water, and washed his hands in front of the crowd. 襂 am innocent of this man’s blood,?he said, 襂t is your responsibility!(彼拉多见说也无济于事,反要生乱,就拿水在众人面前洗手,说:“流这义人的血罪不在我,你们承担吧!”)从这段引文就可以清楚看出,该成语的真正本意是“脱掉干系,不管,不再负责”。ADictionary of American Idioms(美国成语词典)在该词条下还举了这样一个例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