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阿拉伯早期的教育[阿拉伯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阿拉伯语论文 责任编辑:艾米尔更新时间:2017-06-12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一、蒙昧时期的阿拉伯教育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在伊斯兰教兴起之前的蒙昧时期,阿拉伯人绝大多数是沙漠中的游牧民族,成日过着逐水而居的游牧生活。各个部落之间没有统一的语言,也没有学校,更不存在正规的教育,能够读书写字的人极为少见,可以说绝大多数阿拉伯人都是文盲,因为此时的阿拉伯半岛还没有学校,人们传授知识,或在帐篷前,或在枣树下,活在麦加克尔白大院。每当月明星稀的时候,人们就纷纷聚集在大院中讲述过去部落战争的故事,或介绍外出经商的种种见闻,阿拉伯语论文网站,以及有关各个部落谱录世系的记载,大多是这样流传下来的。麦加的克尔白大院以及帐篷前和椰枣树下,也就是阿拉伯人最初的教学场所。此时期的诗歌盛行于各个部落之间,背诵和学习口头传述的诗歌成了各个部落青年的学习风气,同样对此时期的历史记载除了诗歌外几乎寥寥无几。
  二、伊斯兰教产生以后的教育
  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建立伊斯兰教以后,绝大部分阿拉伯人开始归信伊斯兰,人们越来越感到教育的重要性,在穆斯林看来,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于人的精神的培育,灵魂的铸造和品性的修炼。先知穆罕默德深知没有文化的弊端,他曾经说过“我接受安拉的派遣,负责宣传正道,提倡学问的使命”,在伊历的白德尔战役中,被俘虏的麦加人就是通过教授读写来为自己赎身的。
  先知穆罕默德迁徙到了麦地那以后,在那里建立了麦地那政权并修建了先知清真寺“先知清真寺”成为伊斯兰教时代最早的学校。清真寺不仅是礼拜寺,也是教学的场所和群众集会的场所,可以说清真寺首先担负起了“学校”的职责。穆罕默德曾说过这样的话“进入清真寺教学或接受教育的人,犹如为真主而战的勇士。”不仅是在伊斯兰教初期,在以后的千百年间一直到了二十世纪初期,清真寺一直都是阿拉伯国家主要的教学场所。而阿拉伯语的“清真寺”与“大学”两个词是同一词源,阿拉伯语毕业论文,这一点可以说明清真寺与学校的密切关系。在以后的若干年间,随着阿拉伯帝国的不断对外扩张,关于教育的需求更是有增无减。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就曾派遣弟子到各地去传教,在每个星期五的主麻日向民众传授知识。阿拉伯的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
  至于此时期宗教和整个社会学习的中心教材,则以伊斯兰教兴起以后的《古兰经》和《圣训》为主,但是伊斯兰教传播初期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在一些初级的教育场所任教的教师多为非穆斯林,因此书写《古兰经》和宗教知识并不是在一起教授的,由此可见,伊斯兰教产生以后的教育主要中心还是在于传播宗教上。除了《古兰经》和《圣训》外,还讲授书法、语法、算数、诗歌等科目。
  三、独具特色的教育理念和方式
  伊斯兰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在信仰和伦理规范的基础上造就有德性的人阿拉伯传统的教育体制既重视培养个人美德,又兼顾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它强调心灵的净化、内心的诚信、身体力行的同时,有要求掌握各种专业技能,献身于公益事业。阿拉伯早期的教育表现出很强的非功利性。随着阿拉伯学科的不断完善,阿拉伯的教育中还包括了与医学、天文学、以及与工艺美术有关的运用学科,可见阿拉伯的传统教育不仅重视穆斯林的宗教文化生活需求,也有满足社会物质生活需求的一面。
  阿拉伯人最初在清真寺建立的教学场所成为“哈勒格”,阿拉伯语的意思是“圆圈”,人们围坐一圈听老师的讲座,老师就自己的特长在语言、诗歌、《古兰经》,和教法教义方面自由讲授。学生在老师面前围坐成半圆形,学生的座次依资历或学识排列,学生们可以自由的讨论甚至争辩。为鼓励和便于进行学术交流,还专门为外地来访的学者设有讲座。口头教学以老师背诵经文、口述经文、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而穆斯林家庭的女孩,则一般在家里接受口授教育。口授教育在阿拉伯传统教育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阿拉伯的教育途径有三条:一是平民化的教育普通的百姓通常将自己的孩子送到清真寺中去学习,清真寺教育是主要的,因为清真寺教育是免费的,穷苦百姓的孩子也可以享受。二是宫廷教育,目的是培养未来的统治者。哈里发和贵族的孩子可以聘请家庭教师来教育,一般是平民或者基督徒。三是向贝都因人学习,阿拉伯人将自己的孩子送到沙漠地区的部落里,以便于学习纯正的阿拉伯语和骑射技术。
  以清真寺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教育机构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是“马克塔布”又称“库塔布”,一般也被称作是讲经堂,以诵念《古兰经》为主,兼修语文和算数,程度较低,相当于小学。这类初级的教育场所开始在东部的一些地区逐渐的增加。后来的这些学校大多附属于清真寺。学校在教育学生掌握语言和文化知识的同时,将宗教教育穿插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使文化的学习成为宗教意识的启蒙教育。另一类则是“马德拉萨”,阿拉伯语译为“学习的场所”,“马德拉萨”是比“马克塔布”高一级的学校,其程度相当于中学,一般以宗教学科为主,包括《古兰经》注释、圣训学、教法律、教义学等。并且还设有阿拉伯语和数学、自然科学、逻辑学、哲学等与宗教关联不大文化知识学科。的在中世纪的阿拉伯社会中还不存在从低到高递进的教育体系,因此“马德拉萨”和“马克塔布”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埃及的著名学者艾哈迈德,艾敏说过:“据我看,当时的教育尚未分阶段进行。既无初等教育,亦无中等教育。求学者能坚持到底者为数极少,大部分人中途辍学,有的甚至只能学到四分之一的课程。……有些人则追逐学者,从一个老师转到另一个老师,甚至从一个国家转到另一个国家,直至完成学业,自己设座讲学为止。”“马德拉萨”教育体制在奥斯曼帝国时期达到鼎盛。在伊斯兰教长老的统辖下,“马德拉萨”在各地建立,得到有效的发展、资助和维护。
  四、传统的阿拉伯教育特征
  早期的阿拉伯的教育从兴起到衰落分为两个时期:一是早期自发发展时期(7—10世纪),其特点是启迪公众,靠私人捐助,自发办学。第二是教育的国家化、制度化时期(10—13世纪),特点是学校有,教育成了国家事业,由国家供给并管理。
  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首先不可否认的是宗教在传统的阿拉伯教育体制中所发挥的重要影响,伊斯兰的宗教思想决定着宗教教育内容和形式,其次是在社会不断发展以及吸收外来文明的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各种自然、人文、运用学科对传统教育产生所发挥的重要影响。   阿拉伯的教育具有尊师重教的特点,教师一般具有非常高的社会威望早在伊斯兰教育的初期阶段,教学的开展和发展大多是以教师个人而不是学校为中心的。此外阿拉伯的教育机会比较均等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贵族无论贫穷和富有都可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阿拉伯的教育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宗教与实用课程并存、教学组织形式多样。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阿拉伯人开展的教育以宗教为中心而又不仅仅局限与宗教,还涉及了书法、文学诗歌、哲学、医学、天文学、美学、自然科学等各种运用学科。而传授多方筹集教育资金以保证发展教育许多学校,都是教徒私人捐资兴建的。以上这些都是阿拉伯教育的鲜明特征。阿拉伯教育与的这些特征也是和他们开明的文教政策密切相关的。
  除以上所述之外,阿拉伯的教育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特点就是负笈求学。阿拉伯鼓励到远方长途跋涉求得知识,穆罕默德曾说过,“求知哪怕远在中国”。而最初的负笈求学主要是为了收集先知及其圣门弟子的言行记录。穆罕默德的有关教育的言论有其积极意义,他一向鼓励求学,认为求学是穆斯林的天职,学习应是一个人终身的事情,从摇篮到墓穴都应学习。还认为要尊重知识,尊重学者。说学者品级居第三,学者以上,惟有上帝与天使。故历代宗教领袖都是大学问家。也鼓励的阿拉伯人争相学习各种知识。若求学者死于途中,则被认为是为宗教献身。
  总之,阿拉伯人的教育是在当时这个大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发展起来的。伊斯兰教的产生奠定了阿拉伯人早期教育的基础,而伊斯兰教与阿拉伯人早期教育的关系则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关系。阿拉伯人早期的教育和宗教传播相结合,这不仅为阿拉伯人早期的教育打下了基础,也为宗教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而正是这种内在动力的存在,使得阿拉伯人认为送子女上学是父母应尽的义务。同样,教师教书育人也被认为是一种宗教义务。教学活动往往受到国家或者富有的商人的大力资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先行者。正是有了阿拉伯社会和阿拉伯历代统治者对教育的重视,阿拉伯才能涌现出大量有知识,有文化的学者。才有了今天阿拉伯文明的灿烂辉煌。
  参考文献
  [1]《阿拉伯通史》下卷纳忠商务印书馆
  [2]《世界文明之旅》阿拉伯文明读本李楠
  [3]伊斯兰教对阿拉伯人早期教育的作用郭永胜南都文坛
  [4]《传承与交融:阿拉伯文化》纳忠、朱凯、史希同著
  [5]艾哈迈德.艾敏著,纳忠译:《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