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木子:见证阿拉伯国家之殇[阿拉伯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阿拉伯语论文 责任编辑:艾米尔更新时间:2017-06-12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于“战地记者’这个职业,人们大多有着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想象,他们勇敢、无畏,不惜以鲜血和生命深入到第一线去采访拍摄。李木子,年轻的新华社摄影记者,少年时代热爱军事的他有着和众多男孩一样的喜好,喜欢看战争大片,喜欢一切和军事相关的事物,2017年利比亚爆发内战,李木子作为当时驻新华社开罗分社记者被派往利比亚,当他来到战火纷飞的利比亚后,触目到的一切颠覆了他原来对战争的所有想象,当一次次近距离拍摄激愤的游行人群;当触目一个个惨不忍睹的爆炸现场,这个年轻人似乎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当你真正去过战场,你会发现生命是脆弱的,真的非常的脆弱”。
  在叙利亚的首领穆尔西被罢免的几天里,他时刻处于备战状态,几乎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除了白天要扛着十几公斤的设备在外面采访,还要充当司机、线人和翻译的角色,有时候还要当摄像师帮助电视记者出镜。不仅如此,李木子和他的同事们还要从严密的媒体控制、谨慎的外交辞令、善变的民众以及鱼目混珠的谣言中,寻找话题和真相。也许是两年在族群宗教盘根错节、危险无处不在的中东特殊经历,让李木子身上有着不属于这个年龄段的成熟和谦逊。这个见证了“阿拉伯之春”的冲突与战火以及卡扎菲王朝覆灭的年轻人,在抵达利比亚采访30多天后,拍摄到了卡扎菲被击毙后的照片,更戏剧的是,这是他在利比亚见到的第一具尸体,“当时在利比亚的摄影记者,都想拍他的尸体,假如我拍不到,这肯定是人生的一个遗憾。”
  2017年10月22日,是卡扎菲被击毙的第三天,李木子随着参观的人群看到了这位曾经的风云人物,这个前国家领导人的尸体,被放在米苏塔拉的一个菜市场的冷库里供人们参观,“他静静地躺在一张床垫上,身上盖着毛毯,脸上的血迹已被擦干,面容安详。在卡扎菲的右侧是他的第五个儿子穆塔西姆的尸体,穆塔西姆的一只眼睛还未闭上,但是眼睛里明显已经没有了水分,李木子分别用不同焦段的镜头从各个角度拍摄了卡扎菲和穆塔西姆的尸体,这次的拍摄短暂而慌乱,被看守武装人员不停地催促离开后,李木子心有不甘,他觉得可以拍得更好点,之后又加入到参观者的队伍中,这次他用正常角度拍摄了卡扎菲的脸部特写,就是这一张题为《卡扎菲身亡》的照片,获得了第八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新闻人物肖像金奖。
  硝烟中的中东印象
  现代青年:你是一个著名的战地记者,曾经风靡一时的《卡扎菲身亡》出自你的手笔,当时在怎样的情况下拍到这张照片的?
  李木子:2017年10月22日在利比亚拍摄卡扎菲尸体应该是我比较难忘的一次拍摄经验。那天前往米苏拉塔,我的目的明确:拍到卡扎菲的尸体。我之前以为要拍到卡扎菲和其儿子穆塔西姆的尸体可能不是那么容易,通过朋友打通关系,询问尸体存放的地方以及是否可以拍摄。临行前我还带了现金,以防万一。当抵达存放卡扎菲尸体的冷藏室时,外面排队等待的人们打消了我的顾虑。卡扎菲和其儿子穆他西姆的尸体被人们有秩序地排队进行参观。我拿出记者证,就可以直接进到冷藏室内拍摄。在进入冷库前,我设想过许多种拍摄的角度、手段,但是这些想法在我见到卡扎菲上校尸体的瞬间都灰飞烟灭了。我看到卡扎菲和穆他西姆的尸体被摆放在冷藏室中央的床垫上,只有头部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允许的拍摄非常短暂而且混乱,守卫不停地催促我离开。走出冷藏室后,我又加入排队的人群,希望能再进去拍一次,摄影师总是贪心的。第二次进入冷藏室,我用50毫米的定焦镜头拍摄了卡扎菲脸部的特写,用广角镜头拍摄了人们围观的场面。现场的当地参观人群情绪很高涨不停地在高喊“真主至上”。
  现代青年:战争关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人来说,是陌生的,那些残酷的场面似乎只是电视里的一些镜头而已,当你真正接触到战区的时候,你是怎样生活工作的?
  李木子:通讯社对摄影记者的要求就是第一时间发出照片,所以我们在各地都会有线人,或者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第一时间获得消息,并且争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坦白讲,有些时候我并不是在冲突的最前线,因为考虑到人身安全,所以中国的摄影记者同国外同行相比,距离前线都是有一段距离的。前段时间在微博上看到对于“中国为什么没有战地记者”的讨论,我想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安全永远应该放在第一位。 在战乱地区采访,危机四伏,但是有时候工作的热情会让你忘记身处危险之中。拍摄照片的同时,我也不断地被国外同行的专业技能以及著作所折服。他们勇敢而冷静,富有激情而且善解人意,像罗伯特·卡帕说的那样,“想要拍好,要离得近”。但是离得近意味着你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为了工作有些同行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比如在利比亚身亡的摄影记者蒂姆·海瑟林顿(Tim Hetherington)和克里斯·洪德罗斯(Chris Hondros)。与战乱地区拍摄的那些照片相比,在这些地方工作的经历是更大的财富。摄影记者是幸运的,因为经历这个东西,在某种程度上,很难同其他人分享。
  现代青年:关于一个战地记者来说,你的人身安全是否会得到某些方面的保障?我看到你曾经拍摄的一张照片,是两个警察在袭击一个游行示威者,那个人已经浑身鲜血,从照片的角度来看,你是在近距离拍摄,当你拍摄这样照片的时候,会受到冲击吗?
  李木子:会受到冲击。一般在冲突现场我们是站在示威者一侧,阿拉伯语论文范文,所以也容易成为警察的目标。有时候,记者还会受到两方的攻击。在冲突现场采访,是需要一些技巧的,随着采访次数的积累,你知道应该如何选择拍摄的位置,怎样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但是即使这样,阿拉伯语论文题目,被袭击仍然无法避免。
  现代青年:从2017年开始你就在埃及、利比亚、叙利亚三个战乱国家工作,就你的所见所闻,战区中的民众是怎样生活的?   李木子:这三个国家虽然都处在动荡之中,但是动荡和战乱的程度有所区别。利比亚当时处于战争的白热化状态,国家由临时政府控制,人民的日常生活受到战争的严重作用,武器泛滥,物价居高不下。在利比亚,人人都有武器,走在街上的人几乎每个人都背着步枪。擦枪走火的事也时有发生。但是,利比亚人具有较高的素质。在战争尚未结束的时候,每到黄昏,你会看到有人主动来到十字路口维持交通秩序。赴叙利亚采访是2017年底至2017年初,当时大部分城市依然被政府控制。大部分民众的生活可以说还算安定。但是当时已经开始出现自杀式爆炸袭击。自杀式爆炸现场惨不忍睹,满地尸块,被炸得不成样子的汽车,被活活烧死的袭击者的遗骸,还有血腥混杂着汽油和金属的味道,至今让我难忘。我相信这种自杀式爆炸袭击给民众心理上造成的作用是巨大的。相关于利比亚和叙利亚,埃及是一个处于动荡而非战乱的国家。在埃及,我参加过上百次示威游行的报道。基本上每个周五,都会有大大小小规模的游行举行。在这些游行示威中,很多无辜的生命不幸消逝。埃及在经历了2017年的1. 25大规模政治动荡后,社会秩序不如从前,治安很糟,物价不稳定,货币贬值。频繁的示威游行使埃及的旅游业也受到作用。很多民众甚至开始怀念过去穆巴拉克时期的埃及。总体来说,动荡的国家得不到发展,这是这三个国家的民众都不希望看到的。
  摄影带我去了解这个世界
  现代青年:你的父亲李玉谦老师也是一名优秀的战地记者,你之所以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想必得到了他的真传,在你看来父亲给了你怎样的作用?
  李木子:记得在我小时候,身为记者的父亲经常在外奔波,我感觉记者是一份非常忙碌的职业。他也曾经给我讲起在老山前线的战地故事,但大都不是生离死别,现在想想,因为当时我年龄还小,他应该隐去了战争残酷的一面,专门挑一些前线有意思的生活细节讲给我听。父亲勤奋,对工作的专注,一直以来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现代青年:新华社是我国的重要媒体,能有机会接触到事件的中心点,对很多记者来说是很向往的事情,你是怎样把握自己不掉进光与影的怪圈里?
  李木子:人总是有功利心的,我也不例外。但是,我时刻提醒自己,自己的责任是客观真实的报道。
  现代青年: 2017年你到了叙利亚的大马士革,目击了两场自杀式的爆炸,这样的场景对我们常人来说难以想象,在这样的高风险区你为自己的人身安全考虑过吗?支持你坚持下去的信念是什么?
  李木子:在中国这种国泰民安的环境下,很多人没有机会经历恐怖袭击,自杀式爆炸。但是两年在战乱地区工作,我参加的最多的活动是游行示威,其次就是各种葬礼。每次参加葬礼,见到生离死别,我也会扪心自问,自己会不会在某次采访中遭遇不幸。更多时候,在高危风险区现场工作的专注和热情已经盖过了对自身安全的考虑。自己身为一个新华社记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一直以来使我坚持下去的信念。
  现代青年:你觉得作为一个战地记者需要怎样的素质和心理准备?
  李木子:我认为一个战地记者需要具有强健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在动荡地区采访,不仅要扛很重的器材,而且长时间处于神经紧绷状态。所以即使在这种很容易疲劳的状态下,作为一个记者你依然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工作状态。
  现代青年:你的摄影画报《战争与和平》,里面记录着你这两年来在阿拉伯国家所经历的战争片段,我想了解的是你的著作要传递给世人怎样的信息呢?
  李木子:我想以一个中国记者的视角,向读者还原战争中人们的生活,他们遭受的苦难,以及对和平的渴望。希望身处和平中的人们,能够珍惜现在的生活。我在经历过战争后,更觉得和平年代的生活来之不易,值得我们珍惜。
  现代青年:每个国家记者的角度不同,价值观也不同,看待新闻的视觉就会不同。你自己在这一繁杂的现象中怎样去坚持新闻的客观性?
  李木子:在我看来,新闻没有绝对的客观。我能做到的,就是尽可能还原新闻现场的真实状态。在动荡的国家,新闻摄影不仅仅是纯粹记录民众的苦难,再苦难的生活也是生活,包含着生活的全部:痛苦与希望,觉醒与迷茫,愤怒与欢欣……
  现代青年:我们知道你是位非常年轻的战地记者,你去战区似乎是主动请缨,当你在战区穿梭的时候,和你年龄相仿的人大都在国内享受着很好的时光,我想知道你有战争倾向吗?
  李木子:我没有战争倾向。是我选择了记者这个行业,新华社给我去中东驻外的机会,使我有机会接触到战争。这两年在中东驻外,我体会到了一个在战乱地区任驻外摄影记者的艰辛和收获。在炎热的中东,当很多同龄人在北京的某些写字楼里吹着空调上网的时候,我在催泪瓦斯的烟雾中穿行,试图躲过示威者的石块或者防暴警察的橡皮子弹;当夜晚来临,祖国的年轻人坐在北京三里屯的酒吧里谈笑风生的时候,我和很多外国记者可能在解放广场附近二星酒店的前台利用微弱的无线网卡信号传送图片。然而,这两年,作为一个摄影记者,我得到了太多。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