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是源自人内心的一种美好动机,是一种善良行为。它讲的是不计回报、无私奉献,向往的是高尚的精神和道德追求。在西方文化语境中,慈善一词源于拉丁文“C aitas”,后来转译为“C harity”,意思是“对他人的爱”或者“对有需求者行善和慷慨施舍”。另一个词是源自希腊语的“Philanthro-py”,意思是“对人的爱”。中国传统文化中,“慈善”是由两个独立的字构成的词组,“慈”表示慈心、爱心,如“慈者爱,出于心,恩被于物也。”(韩非子·内储),“王曰,慈惠,行善也。”(北史·崔光转)“善”表示善举。慈心在伦理道德层面彪炳慈悲和慈爱之心,如长辈对晚辈的爱被称之为“慈”;善举是在社会行为层面倡导仁义和仁善之举,如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被称为“善”。后来这两个字合成为慈善,意指慈心善举[1]。中国传统文化中,“慈善”所蕴涵的深刻意义与伊斯兰文明语境内的“善行”有一定共性,即二者皆指内心仁慈者,认为有仁慈方会有善良和仁义的行为表现。但后者的“善行观”具有如下特性:首先,从善恶观方面来讲,穆斯林学者依据经训认为,行为之善恶,不仅是对行为本身的价值判断,而且还与行为者的......(论文页数是:6页) ,阿拉伯语毕业论文,阿拉伯语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