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4 SUMMARY 4-5 第一章 文献综述 8-24 1.1 分类历史 8 1.2 生活史 8-9 1.3 生物学 9-14 1.3.1 形态特征、色斑与多型现象 9-10 1.3.2 异色瓢虫的猎物及其天敌 10-11 1.3.3 交配与产卵 11-12 1.3.4 猎物搜索行为 12 1.3.5 自相残杀习性 12-13 1.3.6 异色瓢虫的越冬和越夏 13 1.3.7 田间动态和分布 13-14 1.3.8 农药与毒理 14 1.4 人工饲养,天敌的冷藏 14-15 1.5 入侵危害 15-17 1.6 我国生物防治的发展与成就及异色瓢虫的生物防治运用 17-20 1.6.1 我国与外国生物防治运用 17 1.6.2 生物防治的原理及其在可持续农业发展中的影响 17-18 1.6.3 丰富的天敌资源为我国生物防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19 1.6.4 国际生物防治科技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存在的差距 19 1.6.5 运用基础探讨应成为生物防治学科发展的主体 19-20 1.6.6 加强害虫生物防治是当代持续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0 1.7 异色瓢虫在生物防治中的影响 20-21 1.8 一种飞行能力低的异色瓢虫 21-22 1.9 探讨目的与意义 22-23 1.10 探讨路线 23-24 第二章 异色瓢虫法国种群形态特征的观察 24-25 2.1 材料与措施 24 2.1.1 材料 24 2.1.2 措施 24 2.2 结果 24-25 第三章 异色瓢虫法国种群生物学的初步探讨 25-30 3.1 材料与措施 25 3.1.1 材料 25 3.1.2 措施 25 3.2 数据略论 25 3.3 结果与略论 25-28 3.4 讨论 28-30 第四章 异色瓢虫法国种群与北京种群飞行能力的比较 30-35 4.1 材料与措施 30 4.1.1 飞行能力低下异色瓢虫法国种群引入与定殖 30 4.2 飞行磨试验措施 30-31 4.2.1 飞行磨结构简介 30-31 4.3 试验措施 31 4.4 数据采集及处理 31 4.5 结果与略论 31-34 4.6 讨论 34-35 第五章 异色瓢虫法国种群与北京种群田间飞行距离对比试验 35-38 5.1 材料与措施 35-36 5.1.1 试验用地概况 35 5.1.2 措施 35 5.1.3 数据略论 35-36 5.2 结果与略论 36-37 5.3 讨论 37-38 第六章 不同空间水平对异色瓢虫法国种群捕食豆蚜效应的作用 38-45 6.1 材料与措施 38 6.1.1 试验条件 38 6.1.2 试验措施 38 6.1.3 试验数据处理 38 6.2 结果与略论 38-42 6.2.1 不同空间水平处理中异色瓢虫对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 40-41 6.2.2 飞行能力低的异色瓢虫对猎物的寻找效应 41-42 6.3 讨论 42-45 结论与展望 45-46 致谢 46-47 参考文献 47-53 导师简介 53-54 个人简介 54-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