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法语谚语作为先人经验教训的凝练和总结,处处隐含着劝诫和警告的力量。在言语交际中,当言者使用谚语时,谚语力便无声无息的影响于听者的心理。言语交中言者为了达到说服的目的,经常使用谚语,特别是在劝说语境中,信息传递量大,又是面对面的即时性交际,因此冗长的话语容易使听者产生抵触态度。此时简洁精练的谚语便脱颖而出,这就是谚语力。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谚语力 说服 态度 暗示 在言语交际中,言者为了增加说服力常常使用谚语。谚语影响于听者心理的过程就是说服过程。社会心理学认为,说服是言者试图将自己的思想或观念输入听者的意识结构或认知结构,最终导致其态度的改变。在言语交际中,言者引用谚语,就是把他认为正确的道理,讲给那些他认为不知道或不懂这个道理的人,并希望听者接受他讲的劝诫。如果听者的态度产生了有利于言者的改变,说服就是成功的。谚语究竟是如何改变听者态度,作用其行为的呢? 奥尔波特认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了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的反应具有指导性或动力性的作用。”人们总是趋向于持肯定态度的方面而力避持否定态度的方面,可以说态度决定行为。因此,改变态度就是劝说语境下言语交际的首要任务。在谚语力的影响下,听者的态度才会改变。 作用态度改变的因素主要有三点:言者、信息内容以及听者。本文将从言者和信息内容两方面入手略论谚语力。 一、态度改变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递者。言者的可信度是作用听者态度的重要因素。社会语言学认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国家经济发达的语言拥有较强的文化力量。文化较落后、经济欠发达国家的语言很容易被文化力量强的国家的语言所同化。对悠久文化的崇拜和对优越生活的向往是这种文明崇拜的根本原因。从宏观上看,文明崇拜可以是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从微观看,还可以用于人与人之间的崇拜。教育水平高、文化素养深的人,轻易就能获得较高的威信,他说的话也更有说服力。一般我们认为,能自如应用谚语的人必定知识面广泛、阅历丰富。因此使用谚语作论据可以提高言者的可信度,从而提高说服效果。 二、信息内容也是作用态度的重要因素,其中包括信息的可靠性、信息唤起的情绪等。 首先,消息的可靠性对态度改变作用很大。权威论据可以增强信息的说服力,劝诫时,言者可以借助于权威语言来加强说服效果。法语谚语所总结出的经验、教训是人们从千百年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它揭示了客观规律,同时又在人们长期的实践中被不断修正,变得更加准确、实用,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权威的“指导老师”。因此,言者使用谚语可以增加信息的可靠性,提高语言的信服度。 另外,信息内容对听者情绪的唤起对态度的改变也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法语谚语经常以暗示为手段含蓄地传递思想、情感,来劝诫和警示人们。探讨表明,人类很容易接受语言暗示并受其作用,心理学称之为暗示的容受性。人们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使之不断探究,对已知事物的思考让其充分联想,此过程伴随着一定的心理变化和情绪波动。法语谚语正是利用了语言暗示对人类情绪的唤起来实现劝诫和警告的。美国销售学家韦勒的名言:“不要卖牛排,要卖烧烤牛排时的��声”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法语谚语暗示的措施主要有三种: 1、恐怖情绪的唤起 心理学探讨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恐惧度越高,说服效果越好。如果在让人感到恐惧或觉察到危险的情况下,再提供解决办法,唤起恐惧心理的信息将更加有说服力。法语谚语通过描绘情景来造成暗示效果,以唤起听者认知中的生活经验,使之产生联想,激发恐惧感。例如: Qui se fait brebis, le loup le mange. Nourris un corbeau,法语论文范文, il te crèvera l’?il. 这两句是典型的威胁性暗示谚语,言者用语言暗示引发听者的认知联想,唤起其恐惧心理,从而达到劝诫和警示的目的。 2、引起注意 法语谚语经常出现违背客观规律的表达。这样的方式在特定的语境下可以制造出特别的效果。违反常识信息内容极易激发听者的感知注意,使之产生一探索竟的兴趣,自愿思考言者传递的语言信息,有利于最终认同言者的观念。例如: Le renard pêche aux poules. Chercher un poil sur des ?ufs. 这两句谚语分别使用了拟人和夸张的手法,背离了人们正常的思维和生活常识。然而这种反常的表达让人不能不加以思索,极大促进了听者透过语言表面去挖掘其内部含义。 3、委婉表达 言者采用普通方式进行劝诫难免引起听者的厌烦和抵触,特别是某些敏感话题。因此要把表达的实际意义隐含起来,言此及彼,以委婉的方式来表达真实意图。这样往往能够获得言外的深度和广度。例如: C’est la grenouille de la fable qui veut se faire aussi gros que le b?uf. 谚语将“不可能”变为潜台词,暗指“纯粹妄想”,暗示效果明显,攻心力度极强,令人不能不受其作用。 苏格拉底认为“通过谈话,法语论文题目,……借助概念略论,我们能获得有关情境和应当做什么的真理。”,这句话正适用于说服语境,在即时性较强的言语交际中,言者使用谚语作论据可以提高自身的可信度,以及话语信息的可信性,采用情绪唤起、感知注意等暗示方式对听者的心理造成作用,从而改变其态度,最终达到说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江峰,论教育中的说服原理[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4): 46-58 [2] 周晓红,现代社会心理学名著精华[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 高凯,给予态度改变理论的大学生人际冲突解决策略[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9(8): 90-92 [4] 万军,广告语言的暗示功能[J],淮北煤师院学报,1996: 121-123 [5] G. 希尔贝克,N. 伊耶著,童世骏、郁振华、刘进译,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尚进,单位: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职称:助教,探讨方向:社会语言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