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大学法语教学中的法语文学课[法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法语论文 责任编辑:黄豆豆更新时间:2017-05-08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法语文学课因为其对学生法语水平要求高和实用性不强等种种原因在大学法语教学中比较少见,通过法语文学课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具体实践,论证用法语文学课进行法语教育的可行性和重要性。事实证明,法语论文范文,法语文学教学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法语综合技能,而且能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法语文学;法语技能;素质教育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大学法语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经过30年的不断探究与实践,大学法语课程基本分为基础法语课程(包括综合法语、听力、口语、阅读等课程)以及专业法语课程,即跟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法语,如经贸法语、会计法语、管理法语等。而法语文学课不论在学生一二年级的基础阶段,还是在三四年级的提高阶段都没有作为独立的课程出现过。这一方面是因为大多数法语教师觉得法语文学语言程度要求较高,法语系学生上该课程尚嫌吃力,更别提法语水平差得多的非法语系学生了。另一方面,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文学无用论盛行,用人单位瞄准所谓的“实用型”人才,文学课难免遭受学生的冷遇。难道文学课真的对非法语系学生的法语教学毫无益处吗?本文试图从法语文学课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具体实践来阐释这一问题。
  一、文学课在大学法语教学中的可行性
  回溯法语教学和文学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过去尤其是20世纪之前,法语教学与英美文学被认为是不可分割的硬币的两面,一面是提供语言的形式,另一面则提供语言的内容。例如,为法语学习者提供巨大帮助的牛津法语大词典就大量使用了文学著作里的引文作为例句解释单词。而我国解放前的学生法语学习材料主要来源于法语文学著作。但20世纪以来,不论在我国还是在西方学界都认为文学在语言学习的影响正在减弱。许多探讨者如John Povey,Ruth Spack等就认为文学是不实际的,应该从法语学习者的课程表里剔除。但我们认为,对非法语系学生来说,法语是语言工具,阅读文学著作并不会成为他们提高专业水平的障碍,相反文学对人生、社会及世界的微妙表现以及文学语言的精巧优美能锻炼学生的理解和略论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同时,文学主要表现的是人类的生存境遇和情感,它能使我们有可能体验他人的生活,理解他人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使第二语言的交流更顺畅”。正如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张中载教授在2006法国文学学会举办的专题研究会上指出的:“英美文学课程在语言、文化学习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法语文学课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提高法语水平,人文素质,了解法语文化背景知识。”下面我们将具体介绍文学课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实践情况。
  二、文学课在大学法语教学中的探究与实践
  法语文学选读课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语教育学院从2003年开始,为了提高非法语系学生法语水平以及人文素养而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在开设文学课之前,相关教师调研了文学课在本校和国内其他高校法语系和非法语系的教学和学生反馈情况。我们发现,法语文学课在各高校都面临着困境与不足。大多数院校强调培养学生实用性的语言交流和具体的实践能力,法语文学课程的课时量和内容被大大压缩。同时,文学课因为教学措施单一,内容枯燥而不太受学生欢迎。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对法语文学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措施等都作了相应调整,以满足新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1.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
  法语文学选读课是根据国家教育部大学法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大学法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的规定,为非法语系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为期一学期的选修课。选择在三年级开课是因为我校三年级学生大多数已经通过大学法语六级考试,我们认为,在此阶段开设文学课能更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法语综合能力,也符合教育部颁布的大学法语教学大纲中提出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它能帮助学生了解法语文学、文化方面的基本知识,在提高学生法语阅读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略论和欣赏文学著作的能力,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同时,该课程还希望帮助学生较流利地应用法语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培养独立略论问题的能力和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需要指出的是,后者是我们课程教学的重点。
  2.教学内容
  在一些学校的法语文学课中,往往在讲文学著作的同时也讲文学史,这样的效果并不太好。因为我们面向的是非法语系学生,所以,我们放弃了专业性很强的文学史,主要以著作选读为教学内容。在选择课本时,考虑到学生的非法语系背景和实际法语水平以及课时长度,我们并没有找到合适的课本,因此,在充分掌握学生水平和兴趣的情况下,授课教师自己编写了法语文学选读讲义。教材并没有按照一般的文学课本以时间或文学流派为线索编写,而是分成不同的和学生生活相关的主题,如self identity,spiritual growth,love,family,social changes 等。每篇著作开始部分有作者简介,文本中附有生词解释,文本后有三类思考题,分为理解、阐释和延伸理解三部分。每单元结束前还有文学术语介绍。当然,为了让学生扩大文学的知识面,我们也选了一些着名戏剧或长篇小说的片断,但数量不多。对长篇的文学著作,我们主要列出了阅读书目,希望学生课后阅读。此外,我们在选择著作时虽然以英美作家的著作为主,也兼选了世界其他国家,如俄国、德国、尼日利亚、沙特等国的法语翻译著作。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并在横向比较中引发较深入的思考。同时,我们还特意选择了一些中国作家与各个主题相关的著作,旨在引导学生在了解别国文化的同时,通过对比更清楚地了解本国文化,激发批评性思维。 3.教学措施
  我们认为传统文学课之所以让人感觉枯燥乏味是因为教师通常采取“满堂灌”的“一言堂”式授课方式。为此,我们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于实践中学习的教学思想,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大胆创造。我们的具体做法
  (1)启发激励教学法。在每篇文学著作后都设计有由浅入深,从内容理解到主题研讨等各种问题。在教学中提倡个性的发展,注意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分散性思维,就各类问题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不是仅仅听教师的讲解或名家权威的解读。因为如果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所谓“正确”的观点,不会自主思考的话,久而久之思想就会僵化,更别提创造性了。同时,因为学生的思维不受教师固有思路或权威的局限,他们也有更大的表达空间,觉得有话可说。
  (2)小组讨论教学法。学生在表达自己思想的同时,也要求和同学交流。通常我们会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有一句法语谚语说: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下,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略论文学著作,从而加深对著作的理解。在讨论的过程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发现自己没有想到过的新思路、新见解,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3)实践活动教学法。教师会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文学实践活动,例如,文学创作、戏剧表演等,使原本枯燥、遥不可及的文学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泼,贴近生活,使纯知识、纯文本的课程成为知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课程。比如,法语论文范文,诗歌创作让学生开动脑筋,创造性地用法语表现生活,表达思想。这不仅符合年轻人渴望表现个性的愿望,增强其自信心,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法语的热情,以便更好地表现自我。
  (4)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资源的应用使文学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比如,根据文学著作改编的电影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著作内涵的理解。而这种轻松的学习方式也能使学生感受到文学的巨大魅力,上课的积极性会更高。再如,每个单元我们都会精选一些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名画,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可引导他们借助不同的艺术形式对同一主题进行思考。
  三、结语
  通过四年多的探究与实践,我们认为,我校的法语文学选读课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法语技能和人文素质。这门课自开设以来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在由学生打分的课堂教学评估中,这门课的得分一直在90分以上。而每年由学生组织参与的法语戏剧大赛更成为他们的节日,空前地激发了学习法语的热情。文学课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能有效提高学生法语水平,更体现在它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许多从事跨国合作工作的毕业生的反馈也表示,文学课的训练使他们能很快理解跨国合作对象的风俗习惯和心理倾向,有助于领会对方的意图,从而更好地推动合作。这一特点成为他们和其他院校学生相比所具有的优势。其实国外的法语教育者也渐渐认识到文学在ESL/EFL教学中的重要,文学课出现在越来越多的课堂上。总之,我们的探究和实践证明,文学课不仅能在大学法语课中开展,而且还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希望我们的实践能为大学法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参考文献:
  Bay-Petersen, Ole. "On the Language-Literature Rift, and the Case for Using Literature in Language Classes."[J].Papers from
  the Seventh Conference on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May 1991:29-45.
  束定芳.外语教育往事谈——外语名家与外语学习:第二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Povery, John F. "Literature in TESOL Programs: the Language and the Culture." [J]. TESOL Quarterly. 1967 1(2): 40-46.Spack, Ruth. "Invention Strategies and the ESL College Composition Student." [J]. TESOL Quarterly. 1984 18(4): 649—70.
  Horwitz, E. and M. Horwitz, "Bridging Individual Differnces: Empathy and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M]. In H. Trueba and C. Burmett-Mizrahi, eds. Bilingual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nd the Professional: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Mass: Newbury House, Rowley, 1979, 351-59.

1 2  下一页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