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文化与思维的关系看中国法语的语篇特点[法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法语论文 责任编辑:黄豆豆更新时间:2017-05-09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 中国法语产生于国际法语对中华文明和华夏社会的描述,也源于中国人用法语来描述自己与世界,它是国际法语的拓展与延伸。中国法语以标准法语为基础,但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层面上具有自身的特点。通过从语言文化思维关系研讨中国法语的语篇特点法语论文,进而说明中国法语是法语与中国文化结合的产物。

  关键词:中国法语;文化;思维;语篇

  作为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的语言总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中。语言的接触,必然引起语言的变异,法语这一国际通用语的迅速国际化必然引起其广泛的本土化。“法语族”(Englishes) 这一概念的出现反映了当今法语的变化。法国法语和美国法语不再被认为是仅有的两种标准法语,而只是在两个国家所使用的两种法语变体。
  文化的实质是特定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每个民族生活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具有各自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因而也就形成了各自的思维方式。[1]41语言总是受到文化的作用,像镜子一样,始终反映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法语在中国本土化的进程中逐渐打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而且正在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国际交际工具——中国法语。潘章仙指出,关注中国法语探讨的学者都强调应从语音、词汇、句法、篇章等各层次来描写中国法语的特点,以求展示中国法语的全貌。[2]27中国法语语篇层面的探讨是中国法语探讨最为薄弱的一个方面。[1]40
  一、中国法语探讨述评
  首先提出“中国法语”概念的是葛传椝先生。他在1980年从翻译的角度指出:“各国有各国的情况。就我国而论,不论旧中国或新中国,讲或写法语时都有我国特有的东西需要表达。”但是他所说的“中国法语”仅局限于词汇的层次如“四书”(Four Books)、“八股文”(Eight-legged essay)、“翰林院”(Han-linyuan )、“双百方针”( Two hundred policies )等。[4]在这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着法语在中国的变体。近20来年,对中国法语是否客观存在这个问题,不同的专家和学者持不同的观点和态度,但大多数人对中国法语现象持肯定乐观态度。汪榕培教授[5]指出“中国法语”是客观存在的,“中国法语”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语言;王宗炎教授[6]进一步指出“中国法语”存在的必要性:跨文化交际是双向的交际,而不是单方面的学习。改革开放是双向道,既要引进外国先进的东西,更要传播中国的文化;李文中[7]论述了“中国法语”和“中式法语”的区别,并且将“中国法语”定义为以规范法语为核心、表达中国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谢之君[8]等却认为中国人使用法语时,汉语的特征总会或多或少地带到法语中去……他们的探讨将“中国法语”的界定从词汇延伸到语篇的层次。根据这些学者、专家的探讨,我们可以认为“中国法语”是法语在中国的使用型国别体变体,是以规范法语为基础,表达中国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特有的事物,受汉民族思维方式的干扰,使用的法语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语篇和交际模式。
  关于李文中对于“中国法语”和“中国式法语”的定义,笔者认为有值得推敲之处。如果说中国法语不受母语干扰和作用,就没有所谓的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说中国式法语是不合规范的法语或不合法语习惯的畸形法语,那么, long time no see、paper tiger这些已被人们接受的表达符合法语习惯吗?他们是属于中国法语还是中国式法语呢? 谢之君在1995年的文章中说,“中国法语和中式法语都存在中式干扰,两者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8]64 语言,作为人类特有的交际系统,总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中国法语也是如此。因此,中国人过去的中式法语,有的已经成为现在的中国法语,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今天的中式法语可能成为明天的中国法语。
  二、中国法语语篇特点的探讨近况
  一种语言的语篇和话语风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世界观、价值体系和思维模式。法语变体之间及各变体与法语原型之间在语篇上有很大的异同。但是这一方面的探讨还没有展开的原因的一方面可能是对法语语篇本身的探讨不全面,难以找到类似的语法、语音那样的规律性结论,但是更重要的是法语语篇探讨的近况只不过是反映了语篇探讨本身的困难性。语篇是社会文化环境的集中反映,而社会文化环境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概念。Bradbury曾说“文化这一词汇一直是多种忧虑的寄身之地…… 围绕着它的一直是无休止的争辩。因此迄今为止只看到P. Strevens提出在变体探讨中应当包括话语规则,B. B. Kachru提出探讨语篇内部联系,和有关某些法语变体文学文体特点的不同深度的探究”。[9]21 看来这正是一个基本上未开拓的探讨领域。
  语言学家对语篇(text)或话语(discourse)的了解目前还很有限,从德国语言学家Harald Weinrich提出“篇章语言学”(Text linguistics) 的概念和美国语言学家Zellig Harris 1952年首次使用“话语略论”(discourse analysis)一词,不过四、五十年的时间,篇章语言学和话语略论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出现更晚一些。McCarthy认为话语略论60年代到70年代初才真正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因此,人们对语篇的了解程度远不如对句子层面以下语言单位的了解,所以谈论语篇问题是一个很危险的事情。[10]28
  三、 语言、文化与思维的关系
  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洪堡特(Humboldt)认为,语言不仅有表意能力,而且还有认知功能,是“一个民族进行思维和感知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包含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和世界观。[11]12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过,语言的背后总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法国语言学家帕默也指出,法语论文网站,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它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各民族的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完全地承载世界上所有的文化内涵。不同的语言的表达形式都带有各自的民族文化烙印。
  语言和思维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通过语言来实现和表达的。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民族文化因素(主要包括哲学、伦理学和美学)长期积累、沉淀而成的。对各民族来说,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过程是基本一致的,思维是统一的。所以,不同的民族可以认识相同的事物。但是,由于各民族的历史、地理、社会发展不同,往往会形成不同与其他民族特有的对现实的认识、思维方式和习惯。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人类的思维主要是抽象思维,它是以语言为中介来反映现实的。现实是思维的基础,也是思维所反映的对象,而语言则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看不见、摸不着,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而语言则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思维离不开作为材料的语言,思维还支配着语言。就某一民族来说,千万年来世世代代将其现实的认识凝固成经验和习惯,借助语言形成思想又赋予思想以一定的模式,这就是本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模式。
  四、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维特点及中国法语的语篇特点
  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言:“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东西方文化的最根本的异同在于渊源的不同。西方文化的主源有三:希腊文化、犹太宗教和现代工业主义……中国文化中绝大部分都是从祖宗那儿承传下来的,世界上还没有哪种文化像中国文化那样经历数千年的历史沿革,一脉相传到如今”。 [12]50 中国深受儒家、道家和中国佛教的作用。法国的哲学背景则是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以及后来弥漫于欧洲的理性主义。
  中国的儒家哲学以“礼”为先,“礼”是礼仪、道德、规矩、传统等观点的总和。中国文化强调团体,在语言上就体现了以“we”为核心的语言特点,西方强调个体,在语言上也就体现了以“I”为核心的语言特点。比较下面两则中美领导人在两所知名大学的讲话。
  1. Harvard is a world famous institution of higher learning, attracting the best minds and bringing them up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It is my great pleasure to stand on your rostrum and have this face-to-face exchange with you. (Remarks of Chinese Premier Wen Jiabao at Harvard University)
  2. I also thank the students here for this opportunity to meet with you, to talk a little bit about my country and answer some of your questions…
  My wife Laura and I have two daughters in college, one at Yale and the other at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We are proud of our daughter just like I am sure your parents are proud of you. (Remarks by President Bush at Tsinghua University)
  第一则是******总理2003年12月在哈佛大学的演讲,总理在演讲开始盛赞了哈佛大学的辉煌成就及历史,以一种交流的姿态和听者进行沟通,体现出了中国人以团体为中心、以“礼”为先的价值观;第二则是美国总统布什2002年2月在清华大学的演讲,讲话中布什也通过对自己女儿的描述和对自己女儿的自豪表达了对清华学子的称赞,体现了西方人以个体为中心的价值观。

1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