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系外国文学课与人文素质的培养[法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法语论文 责任编辑:黄豆豆更新时间:2017-05-09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论文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学; 素质教育; 文学课
  论文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研讨外国文学课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看,外国文学教育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是与人文素质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文学的性质和影响上看,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最后研讨了几种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文学教学理论和实践,旨在说明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文学课的可行性及途径。
  一、 历史上外国文学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的关系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号召,法语系外国文学教学也可以围绕这个中心,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中的文化素质就是人文素质,这种素质是通过文化修养获取的。文化修养主要是指人掌握的各种知识,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各种规则的自觉遵守,以及高度的道德境界。[1]而这诸多方面都以模拟的形式出现在文学著作里,法语论文题目,因此文学教育是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中国不仅成为国际大家庭的一员,而且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中国正在与国际社会完全接轨,中国不可避免地要与西方文化进行交融、渗透。因此学习了解西方文化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必须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文学教育一定要包括外国文学教育。
  外国文学教育在我国有很长的历史。最早的外国文学教育应该从1862年洋务派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算起,同文馆主要的学习科目是外语。二十世纪初,清政府推出了“新政”,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外语进入了中国的课堂。上世纪四十年代国民时期颁布了修订高级中学法语课程标准,在这个标准中提出了“从语文中认识法语国家之大概”,[1]这强调的就是一种文化素质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外国文学在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高等学校法语系法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法语文学原着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措施。通过阅读和略论英美文学著作,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和文化的了解”。
  在西方,文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一个倍受尊敬的教育传统,因此,文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也是不容质疑的。伴随着这样一种教学观念,他们在外语教学中采用的是语法翻译的教学措施,这种教学措施主要是为了给学生打好阅读外国文学著作的基础。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这种学究式的教学措施一直都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措施。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一个教育工作者称之为“综合性的教学措施”(Kulturekunde)的运动,它把德语的语言教育与德国的文学教育,历史教育和地理教育融合为一体,使之成为一个教育实践的核心。这种综合性的教学措施在德国也被用于了外语教学:外语教学把语言教学与文学、历史、地理的教学结合起来,从而拓宽了外语教育的范围;还有些外语教育者把外语教学与外国的文化史结合起来,这样,学文学就成了通过作家、著作来了解作家、著作所处的那个社会以及它的文化思想。
  在法国,莎士比亚、弥尔顿、济慈的著作是文学的典范,是民族精神的表达,是文化、美学、宗教和政治价值观的体现。法国的外语教学也体现了相似的教学观念:他们开设的希腊语课、拉丁语课显然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而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古典文化,他们采用的语法翻译的教学措施也是适合文化学习的;一旦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语言技能后,就阅读古典原文。这种措施也被用到现代外语教学中,并且学生能否阅读外语原文是评价学生等级的重要标准。
  与此同时,在美国和其它一些欧洲国家,在英属的一些殖民地国家,外语教学都强调文化的教育,强调具有历史意义的风俗习惯,强调所学外语代表的文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但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出现了一种不同的教学观念,人们开始改变外语教学的准则和措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成为了外语教学最重要的目标,语法翻译的教学措施被屏弃,文学也被认为没有一点实用价值,甚至还被某些人认为会障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因为文学语言为了取得一些特别效果常常不同于标准语言。威德逊(Widdowson)说,一种普通的观点认为“文学、特别是诗歌语言常常被认为是不规范的语言,因此会起到误导的影响”。这样,文学著作就被那些具有交际语言功能的语言结构所代替(这段时期语言实践室和磁带录象机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也促进了这种教学观点的运用)。
  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外语教学也受到其作用。外语教学强调句型、模式。这种措施把语言变成了一种公式,强调语法的“正确”。通过对句型做反复、机械的练习后,学生就可以在相似的情况下得以运用。这种措施强调的是语言的实用性,法语毕业论文,而不是它的文化价值,更谈不上美学价值。如果要根据典型的句型提问,我们只能提一些很低级的问题:他说了什么?他做了什么?很显然这种措施是不适合文学教学的。再看看华兹华斯(Wordsworth)的一行诗“我像一片游云......”(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根据这行诗我们就可以问:谁是“我”?为什么他把自己比喻成“游云”?这种问题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从课文中得到一些感受。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交际教学法的缺陷,很多学者都站起来反对这种实用主义的教学准则。这样文学课又重新回到了课堂,重新受到了重视。语言教材中又出现了现代和古典的诗歌和散文,还包括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这些诗歌和散文的练习。在这个学术圈里,卡特、李特尔伍德、威德逊、布鲁姆菲、郎(Carter,Littlewood,Widdowson, Brumfit, Long)等都是积极的文学教育倡导者,他们写有大量论文和着作研讨文学教学的途径。
  从历史上看文学和外国文学教育一贯都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为目的的,文学是语言最高的表达形式。
  二、 文学教育的影响
  在中国,利用文学著作进行外语教学一般有两个目的:语言教育和文化教育。从文学的性质上看,利用文学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要远远超过语言教育的价值。
  文学能培养学生的情感。读文学著作比其它任何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并给他们的情感释放开辟了一条道路。文学著作能把学生带到遥远的地方,使他们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谐、神秘和伟大。文学著作能使学生感受他们在生活中还没遇到过的各种人生经历:他们与著作里的主人公一起去冒险、一起去爱、一起去恨、一起去分享胜利、一起去分担失败。结果,他们对人生的洞察力会更敏锐、更深刻。
  文学著作还能培养学生与他人的认同感(而与他人的认同感是人类必须具备的品质)。罗森布莱特(Rosenblatt)认为与他人的认同感可以通过阅读文学著作来培养。通过了解他人的生活经历,学生会体会到人的复杂性,多面性的本质;文学给他们提供的“生活,不是所谓的知识能够提供的: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甚至科学家他们提供的是一些不具人情味的信息、事实,而没有提供对这些信息、事实的人性的了解;而文学也能转播这些信息,并且还能提供对这些信息人性的了解。这在今天国际化的社会里尤其重要:学生的生活环境对他们有很大的作用,很容易导致他们相信只有一种生活方式,而文学能使他们接触到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文化所代表的生活态度、信仰、思维方式,使他们认识到社会多样性和各种生活方式共存的必要性,这样他们就不会陷入偏狭的心态。
  文学能向学生展示人与人之间需要包容的必要性,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包容心。长期阅读文学著作能使学生接触到不同文化、不同性格、不同类型的人,这样他们就常常把自己放入他人的位置,为他人着想,理解他人,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会注意自己的言行对他人的作用。学生缺乏对社会的包容心是很危险的,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竞争激烈,讲究实际的社会里,这很容易导致他们对别人的感觉和需求漠不关心,而文学能改变这种状况,给学生的世界观带来积极的作用。

1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