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言语行为探讨的历史、近况及启示[法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法语论文 责任编辑:黄豆豆更新时间:2017-05-09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 经典理论 传统探讨 新方向
  论文摘要:言语行为是略论哲学思潮中日常语言学派的一个重要探讨领域,强调以言行事。本文首先扼要略论奥斯汀和塞尔的经典言语行为理论框架及探讨特点,次之总结国内外言语行为探讨的特点及弊端.最后阐述当前出现的探讨新方向。言语行为探讨的历史和传统告诉人们这已经不再是新生的语用学领域.但是当前出现的新方向反映出言语行为探讨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探讨的重要部分,其基本观点是:说话即做事。在它之前的实证哲学家认定,句子只能用于描述某种情况或陈述某项事实,因此只适用正确或错误的价值。然而言语行为理论家却指出,话语具备在现实中行事的能力,施事句没有对错,只有做与不做、恰当与不恰当之分。正是这种以言行事的主张使言语行为理论脱颖而出,法语论文题目,并极大地推动了略论哲学的发展步伐。
  法国哲学家奥斯汀(JohnL.Austin,191l1960)被公认为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者。在他之后,他的弟子们,尤其是美国哲学家塞尔(JohnR.Searle),则进一步丰富了他的主张并使言语行为理论系统化。此后,国内外对各式言语行为都做出一定的探讨,如请求、道歉、赞美、感激、婉拒邀请、抱怨、拒绝、建议、批评等,其中有单语种环境下的探讨,也有跨语种、跨文化的比较略论。这些探讨往往与语用学关系紧密,尤其是语际语用学,其中直接为外语教学服务的就不在少数。不过,言语行为探讨并没有局限于语用学,相反地,它在其他领域也得到了运用和发展,如哲学、逻辑学、法律、文学、神学等等。
  一、经典言语行为理论
  在经典之作如何以言行事一书中,奥斯汀刚开始将话语分为述谓句(constative)和施事句(performative):述谓句用于描述或陈述事实,具有真假值;施事句则是以言行事,没有真假值。不过,奥斯汀很快认识到,述谓句也能以言行事。于是,他摒弃述谓句和施事句的区分而将重心转至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 force),并抽象出三种行为,依次为说话行为(1ocution)、施事行为(illocution)和取效行为(perlocution),其中他关注的重点便是施事行为,尤其是显施事句的施事行为。
  塞尔在言语行为:语言哲学论中修正并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他只保留奥斯汀提出的施事行为和取效行为,而用命题行为(propositionalact)取代说话行为,认为任何语句都带有言外之力的特征。塞尔还以“答应”这一具体的言语行为为例,提出了施事行为应该满足的四条适切条件,从而丰富了言语行为理论。20世纪70年代,塞尔又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言语行为理论,他在表述和意义:言语行为探讨一书里批评奥斯汀将施事行为的分类等同于对施事动词的分类,提出应按照适切条件来划分施事行为。此外,塞尔的另一大理论发展则是他对间接言语行为的阐述和归类。
  奥斯汀和塞尔在建构完善言语行为理论的同时也注重案例的略论,这时他们的探讨呈现出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第一,以句子为略论单位。奥斯汀和塞尔都倾向于略论实现某项言语行为的句子,并把重心放在句子里的动词上。不过,他们不是像语法律家或语义学家那样略论句子中得到普遍约定承认的语法规则或语义类型,事实上,他们关注的是话语,即句子在语境中的具体表现。
  第二,探讨对象的问题。奥斯汀和塞尔都认为日常生活的言语行为是以间接为主,不过奥斯汀还是以显施事句为主要探讨对象,如“我命令你们开火”,“我答应我会去”。塞尔前期也是主要探讨直接言语行为,不过他后期发展了间接言语行为,从而完善了言语行为理论。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探讨所举的例子并不是来自真实对话。
  第三,以适切条件为探讨目标。言语行为没有真假值,只有适切或不适切的问题。奥斯汀和塞尔都强调惯例和习俗对言语行为的巨大约束影响,法语毕业论文,言语行为必须要满足一定的约定性条件和规则,于是如何总结言语行为的适切条件就成了他们探讨的重点。
  二、传统言语行为探讨
  在奥斯汀和塞尔之后,学者们开始更加深入地略论言语行为。与奥斯汀和塞尔的经典言语行为探讨相比,后来的探讨内容更充实,视角更丰富,总体上来说有以下一些新的特点:
  第一,还是以句子为探讨单位,但不再把重点放在行为动词上,而是更倾向于探讨句法结构,如实现某项言语行为而采用的不同句子类型。
  第二,语用礼貌和言语策略被引入探讨。探讨者开始借鉴利奇(Leech)的礼貌准则以及布朗和列文森Brown&Levinson)的面子理论,并把常见的间接言语行为归因于说话者是出于礼貌的考虑。同时,他们还探讨各种具体的言语策略用于体现语用礼貌。
  第三,语料收集措施发生变化。前面也已提到,奥斯汀和塞尔所列举的话语例子是他们凭主观提出的,没有真实的对话作基础。但现阶段的探讨开始向说话者收集语料,并且所采用的措施是以问卷调查为主,其中分为三类:会话完成测试(DCT)、多项选择问卷(MCQ)和应答分类问卷(SRQ)。值得注意的是,这样所收集的语料还不是自然对话。除了上述的三个特点,还有一个显着的情况便是言语行为的探讨开始与语际语用学关系紧密。探讨者开始关注外语学习过程的言语行为实现情况,他们一般会通过比较操本族语者和外语学习者来总结外语学习者的语用错误,从而为外语教学服务。
  综观上述的言语行为探讨,不难发现其中呈现出一些矛盾或疏漏之处,如:首先,语境的问题。语用学的一大特点就是强调语境,强调语言在语境下的使用情况。言语行为理论家和探讨者们也指出语境的重要性,但观察言语行为的探讨却可以发现他们探讨所依赖的语料是偏离甚至于脱离真实语境的。奥斯汀和塞尔所引用的话语例子是没有真实对话作依据的,后来的探讨者虽然开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语料,问卷里往往会说明语境场合,但这样的语料更多的是偏向于测试性质,并不是自然对话,也就不能算是日常语言使用完全真实的反映。

1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