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对于从语气隐喻和言语行为理论解析雷雨的对话[法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法语论文 责任编辑:黄豆豆更新时间:2017-05-09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论文摘要:语气隐喻理论言语行为理论分别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语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代表了不同语言学家对语言使用这一共同问题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看法。本文试图利用此二种理论,结合人物身份和心理,来对话剧雷雨第一幕中的对话进行略论。
  论文关键词:语气隐喻言语行为理论;雷雨
  一、引言
  语法隐喻(grammaticalmetaphor)这一概念最早由M.A.K.Halliday提出。通过探讨语法结构对语义的体现关系,韩礼德区分了两种体现关系,一种是一致式体现,即语言结构直接反映现实世界的结构:另一种是非一致式体现,即语言结构不直接反映现,而是表现出一种扭曲的关系,这种不一致的关系是语言单位之间的隐喻过程,即不同的语法域中语言单位之间的转化。这种不一致式的隐喻就是语法隐喻。韩礼德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人际语法隐喻又包括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而有关语气隐喻的讨论主要结合语用学中的言语行为理论。
  二、语气隐喻
  1.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的概念虽由韩礼德提出,但是这一语言现象却由来已久。
  在古典时期,语法隐喻体现在“许多语法属于来自对现实世界的隐喻”,其特征是,“现实世界一语法术语”。
  正如胡壮麟所言,西方在中世纪语法隐喻就已被大量使用了。它在宗教、政治、哲学等生活领域广泛应用。而这一时期语法隐喻的特征是“语法形式一现实世界”。
  2.人际功能
  根据韩礼德的观点,语言有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人际功能指的是语言“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参加社会活动、建立社会关系等功能”。人际功能是讲话者作为干预者的“意义潜势”(meaningpotentia1),是语言的参与功能。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在人类的交际活动中主要有两个言语角色(speechrole),即给予(givnig)和求取(demanding)。而且在人们的交际中,交换的既可以是信息(information),也可以是物品和服务(goods&services)。我们把言语角色和交换物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提供”(ofer)、“陈述” (statement)、“命令”(command)、“提问”(question)这四种最主要的言语功能。
  “语气”和“情态”是人际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气系统所表示的是小句的互动,它使小句成为一个交际行为。以上四种言语功能都能够通过语气来体现,陈述旬通常用来表示“陈述”,疑问旬通常用来“提问”,祈使句通常用来表示“命令”,而“提供”则可以通过各种旬式来体现。
  小句的语气由主语和限定成分构成。语气成分具有明确的语义功能,主语是是肯定或否定一个命题的基点,是对命题(或提议)的有效或成功负责的成分。而限定成分的影响是限定命题,使其成为可议论的概念。
  3.人际语法隐喻和语气隐喻
  功能语言学认为,选择即意义(Choiceismenanig),形式和意义之间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而是一种“多对多”的关系,一种形式可以表示多种意义,同时一种意义也可以由多种形式表示出来,这就是语法隐喻产生的根源。在人际意义的表达上,除了一致性之外,也会出现语法隐喻的现象。
  在韩礼德的语法隐喻模式中,提出有概念隐喻(ideational metaphor)和人际隐喻(niterpersonalmetaphor)这两种形式。而在人际隐喻中,又区分了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
  尽管言语功能可以由一定的语气来体现,但是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言语功能和语气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如:
  (1)Givemetendollars.
  (2)Cna yougivemetendollars?
  (3)1wonderifyouCna givemetendollars.
  以上三句话表达的其实是一个意思,即讲话者向对方索要十美元,但是它们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语气,依次是祈使、疑问和陈述。例(1)功能与语气相一致,而后两句是语气对功能的偏离。同样,法语论文,同一种语气也可以表示不同的言语功能,例如:
  (4)Soyouraetheplumber.
  (5)1wouldn’tlendthecartohim iflwereyou.
  (6)You’dbetternotputthesofainthecorner.
  以上各句都是陈述语气,表达的却是提问和命令的意义。
  这类语气的变异现象,即从一种语气域向另外一种语气域的转移,被称为“语气隐喻”。在语气隐喻中,语法范畴和语义特征已不是一对一的关系。
  三、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是由Austni、Searle等语言哲学家提出的。言语并不止表达字面的语义信息,很多情况下,讲话者是为了“以言行事”(doingthingswithwords),于是把在一定语境条件下实施许诺、警告、命令、请求等功能的话语称为“言语行为”。言语行为又被三分为发话行为(1ocutionaryact)、话中行为(illocutionaryact)和话后行为(pedocutionaryact)。
  发话行为是说话的物理行为,人们发出声音,讲出一定的结构,并且表达一定的字面意义或所指关系。如:(7)听说游乐场很好玩儿。
  例(7)的字面意思就是讲话人听别人说游乐场很好玩儿,没有其它的意思了。这就是它的指事和叙事功能。
  话中行为是话语在一定的语境下所体现的言外影响(illocutionaryforce),它是一种语用意义。
  比如在一定的语境之下,例(7)可以传达“咱们去游乐场玩”的信息,表示建议、请求。
  话后行为是指讲话者的言语对对方所产生的效果。在一定语境里,听话人明白了讲话人讲例(7)的用意,接受或拒绝讲话人的提议,就是该言语行为所产生的效果。
  20世纪70年代,语言哲学家JohnSearle又对话中行为作了分类:
  表述类(representatives),表示某一命题和状态;承诺类(commissives),讲话人承担某种义务,做出许诺、担保、威胁等;指使类(directives),讲话人通过一定的言语指使听话人去做某事;宣告类(declaraitons),法语毕业论文,讲话人通过话语进行宣告,如宣誓、命名、任命、宣判等,言语行为可以导致事物或情况发生变化;表情类(expressives),讲话人通过言语行为来表达心理状态、感情和态度,如祝贺、慰问、感谢、道歉等。

1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