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出不穷的“阿拉伯话题”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美剧《反恐24小时》自从2001年播出第一季以来,引起了阿拉伯世界广泛的争议。该剧在不少剧情中虚构了一些中东的组织,对美国本土进行多次恐怖袭击。暗杀、人体炸弹,阿拉伯语论文范文,甚至是核武器,剧中的“阿拉伯人”无时无刻不在骚扰着脆弱的美国人的神经。美国的反恐英雄每次都能化险为夷,拯救民众、拯救国家。与此同时,因所谓剧情的需要,阿拉伯人就成了那些灾难的罪魁祸首,成了社会的隐患、国家的定时炸弹。 几年前,埃及开罗的大学生就是因为该剧的一些剧情上街进行游行,认为剧中的情节完全是对阿拉伯人和中东国家形象的歪曲乃至侮辱。“也许在其他国家、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看来,许多西方电影或是电视剧的内容极具吸引力,场面宏大、想象丰富,但有些内容在我看来,无法被我们所认同。”关于美剧,在阿联酋扎伊德大学学习文学的萨利姆在欣赏的同时又表达了一些不同看法,“的确,西方人的想象力值得我们学习,我们所看到的是西方人先于我们一步的对人本质的思考和对人类世界的美好构想,但是有些想法或者说一些表达方式将我们的宗教、社会、文化、价值观扭曲、丑化,将我们定义为恐怖分子,将我们的国家描绘成灾难根源,这是我们无法认同的,也是我们愤怒、不满的原因。”约旦王妃拉尼娅曾在一集TV SHOW中半开玩笑地说道,“我们努力的目标是,让世界真正了解我们的文化,而不是每当提到阿拉伯的概念时,人们想到的只是《反恐24小时》中英勇的男主角。” 进步的驱动力?争议的导火索? 如今在许多阿拉伯国家的街头,都能看到许多音像店出售阿拉伯语译版的欧美电视剧和电影光盘。街头上的大幅美剧海报丝毫不会显得与当地人的生活格格不入。不少地区如叙利亚、埃及等地,大学生都很热衷于每周准时从网上下载或是到当地的音像店购买他们喜爱的美剧。随着《越狱》《迷失》《反恐24小时》等剧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极大的美剧热渐,阿拉伯国家的许多影视论坛为阿拉伯青年们提供了许多美剧资源的下载,社会上那些仍然反对美剧、反对欧美文化价值观的声音显然已经无法阻挡当代青年对这些西式影像的热情。每周更新的内容也早已成为大学生们在课余时间热烈讨论的话题。 而在沙特,人们关于外来文化则有既接受又抵触的矛盾情绪。沙特曾经连公映电影都不允许,更别提在街面上摆放出售那些外来的文化制品。“芭比娃娃”就曾引发了不大不小的争议。沙特政府明令禁止出售洋娃娃等西方玩具,认为这与伊斯兰教的思想背道而驰,容易在青少年中产生消极的作用,使得本国穆斯林思想走向腐朽与堕落。但随着近些年全球化的深入,以沙特为首的海湾各国在文化政策上也有了些许改变。许多本地人可以通过卫星电视、互联网等收看到欧美的文艺节目,美剧当然也有相当多的粉丝。在这种逐步融合的过程中,矛盾与争议也无处不在,甚至愈演愈烈。 曾在英国深造、现在受聘于沙特国王大学的瓦利德教授关于如今美剧在阿拉伯国家的渗透有着自己的见解和担忧。他认为,电视剧已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而在阿拉伯国家,电视剧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父母对孩子心智培养和教育方面的影响。关于这一代阿拉伯青年来说,电视剧已经深深地作用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成为家庭、学校强劲的竞争对手。而青少年面对来自多方面各不相同的思想,时常会感到无所适从。埃及社会及犯罪行为探讨中心的艾哈迈德教授指出,本国有自闭倾向的青少年在近些年越来越多,而青年人反社会的暴力行为也屡见不鲜,西方的影视文化对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文化西化:永恒的话题 阿拉伯学者一致认为,阿拉伯语论文题目,青年时期思维的培养关乎一个人一生的思想状态。美剧所带来的崇尚自由、提倡自我、大胆改革创新的思想在某些方面关于状况参差不齐的阿拉伯社会有着积极意义,但是片中暴力、激进的内容却无时不刺激着人们的神经,甚至导致许多青年盲目地模仿。很多与阿拉伯社会背道而驰的思想、行为、言论正弥漫于社会的各个阶层,让人们感到茫然、不安甚至不满。 文化西化问题是当今阿拉伯相关领域学者不能回避的一个话题。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来自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正在颠覆阿拉伯传统的宗教观念和已经传承多年的思维方式。这在构建特有的伊斯兰阿拉伯文化圈的过程中有着极大的消极作用。更为严重的是,它会削弱阿拉伯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阿拉伯学者指出,不仅仅是阿拉伯国家,中东国家,乃至整个东方,都会有那么一天,为自己文化被消融而追悔莫及。 对待西方文化,理智和警惕应该是最好的方式。而减少美国影视对当地文化的消极作用,最有效的途径必然是加大力度发展本地的传媒领域,让说阿拉伯语的频道重新占据人们寻求娱乐的黄金时段。毋庸置疑,美剧关于阿拉伯的老老少少有着巨大的作用,如何利用这其中的文化精华,推动本民族文化建设,加强本民族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这是未来十几年内阿拉伯青年所肩负的巨大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