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中的纯净观[阿拉伯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阿拉伯语论文 责任编辑:艾米尔更新时间:2017-06-12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伊斯兰文化作为世界文化圈不可或缺的一隅,以其特有的精神文化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如同清真寺那空旷的殿堂,无物无言,却给人以庄重肃穆的美感一样。伊斯兰文化处处体现着纯净清透,感召着人们进入真善美的天堂。在此以伊斯兰文化的特征之一――“纯净”为出发点,从真主安拉,自然界和人三个主要方面来展开具体的论述,试图呈现伊斯兰文化中的清旷纯净之美以及这种文化意蕴所带来的对我们当今世界的启示。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伊斯兰纯净自然界人现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B96文献标识码:A
  
  Sense Making of the View of Pure in Arabia-Islam Culture
  
  SHI Li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Yangzhou University Jiangsu • Yangzhou225002)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culture, Arabia-Islam Culture attracts more and more people by its unique connotation. As the empty hall of mosque but giving people a dignified and solemn feeling.Arabia-Islam Culture embodies the pure everywhere, appealing people to the paradise. I talk about this special culture here, which is broken through the view of pure, involving with the Allah, the nature and the human. I am trying to showing the beauty of pure and the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s of it.
  Key words: Arabia;Islam;Pure;Nature;Human;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王志远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人尽管不必是宗教信仰者,但生活在社会中,就不免应具备对信仰者的了解甚至理解。这样,在许多方面都可以避免伤害对方的感情,也不至于由于妄加褒贬和主观歪曲而带来无知与浅薄之名。了解宗教,探讨宗教已成为当代人文化修养的一部分。”[1]随着历史的河水滚滚向前,宗教这一大文化圈的面纱在经济发展这股劲风的持续吹拂下,已经逐渐显现出它那庄严神秘的真容,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了解、理解甚至信仰宗教。
  众所周知,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上的三大宗教。穆罕默德在中古阿拉伯时期,顺应历史的客观规律,创建了伊斯兰教。他还提出了许多改良社会的主张,有着巨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使分散落后的各部落迅速成为统一强盛的阿拉伯国家。至此,阿拉伯人才由蒙昧时期进入了文明时代,并且迅速崛起,一度曾领世界文明之风骚。如果我们要将人类灿烂文明比作浩瀚明亮的星空,那么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就是那璀璨夺目的一颗星。美国著名学者希提曾指出:“在中世纪时代,任何民族关于人类进步的贡献,都比不上阿拉比亚人和说阿拉伯话的各族人民。”[2]不仅如此,伊斯兰教发展至今,据最新探讨报告指出,全世界穆斯林人口接近世界总人口(68亿)的四分之一,并且还呈不断发展之趋势,其信徒之众、发展之快、持续之久令人惊叹。而且,它还进入了西方世界的中心地带,据悉,穆斯林在欧洲有1000多万,在美国有700多万,一直保持着强劲的生命力。
  “伊斯兰”一词,“在词源学上,它包含着‘顺从、和平、安宁与纯净’四个基本要义。”[3]在《古兰经》中,此四大教义无时无刻不充斥其中,来帮助穆斯林达到伊斯兰式的精神境界。“纯净”一词,有两层基本含义:一是单一洁净;二是专一真诚。前者是对外在层面的描述,后者是对精神层面的描述。曾经听说过伊斯兰的一句格言:纯净的思想富于纯净的身体之中。所以,穆斯林不仅外在的形体要纯净,而且内在的心灵也要纯净。在《古兰经》中,与“纯净”有明确直接联系的多达四五十处。它们表现在方方面面,有对于自然界的,有对于人生活环境的,有对于人外貌穿着的,也有对于人心灵境界的,甚至有对于《古兰经》本身的。有人说伊斯兰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还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方式,在我看来,这是很有道理的。
  
  一、安拉对纯净的态度
  
  安拉是至高的存在,唯一的主宰,是创造世界、人类、万物的,全能全知,无始无终,永自生存,独一无偶,无所在又无所不在。在中国,穆斯林称其为“真主”,即真正意义上的主宰。对安拉的信仰是穆斯林的最高信仰。真主,“的确喜爱洁净的人。”[4] “真主是喜爱清洁者的。”[5]
  由此可见,安拉的态度非常直白明朗,是“喜爱”。在语境中,“洁净”是形容女子生理方面的,丈夫应该等到妻子经期结束后才能与其交接。从这点出发,穆斯林的日常生活应该保持清洁干净。因此,“洁净”的含义更接近于人的外在活动与物质追求。而“清洁者”作为正面榜样是对伪信者们的有力揭露,真主启示穆斯林要在以敬畏为地基的清真寺里做礼拜,永远也不要在以倾颓的悬崖的边缘为地基的清真寺里礼拜,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就会坠入火狱,受到严惩。所以,可以将清洁者理解为信仰者,于是“清洁”在此的内涵实际上更倾向于人的内心活动与精神追求。这恰好涵盖了“纯净”的两层基本含义。一个真正的穆斯林,不能将身心纯净截然分开,顾此而失彼,而应做到亦此亦彼,此中有彼,彼中有此。如此,才能得到安拉的眷顾。
  安拉本身就是纯净的,因为他是完美者。他不仅仅是美的创造者,而且还体现着美,超绝着美。他所派遣的使者,即人类的朋友众先知也是纯净的,是全美的。穆萨,“他确是纯洁的,确是使者,确是先知。”[6]只有纯净的人,才能够接近真主,得到应有的报酬。换句话说,要想缩短与真主之间的距离,得其眷顾,身心纯净是一个必备的条件。
  
  二、自然界的纯净
  
  安拉是一位伟大的创造者,他创造了天地,创造了人类,创造了自然界,创造了万事万物。但在前伊斯兰时期,阿拉伯人面对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假设。各个部落甚至各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崇拜物,如崇拜太阳、月亮、星星、岩石、水、某种植物或者某种动物等等。他们认为这些崇拜物是纯净的,是美的。比如夜晚的月光柔和,将大地披上了一层银色的外衣,纯洁而令人神清气爽。以致于在一些早期的阿拉伯诗人的著作中,月亮作为一种美好的意象而经常出现。如形容女郎长得美丽,总是用初升的月亮,月儿般可爱等等字眼儿。清澈甘美的水不仅是纯净的,而且是非常珍贵的,在沙漠里,水意味着生命,意味着生机与活力,万物都需要水的滋润,才能生存,才能成长。
  古代阿拉伯人由于生存环境恶劣,资源奇缺,对各种事物的认识还比较匮乏,他们认为某物是纯净美好的,只是从物体的一些表面属性和主要的功能属性出发的。例如,上述提到的夜晚的月亮能发出清亮纯洁的光辉,使人舒爽;水是透明澄净的,使万物滋润;晚霞是耀眼变化的,使人悦目。这些都具有着一种纯洁、干净的审美色彩。

  自公元6世纪初期,穆罕默德建立伊斯兰教,宣告着阿拉伯人进入了文明时代。之前那种以单一纯净为美的传统也被保留了下来。《古兰经》中明确规定:“你们所当崇拜的,是唯一的主宰;除他外,绝无应受崇拜的;他是至仁的,是至慈的。”[7]无形无方位的安拉是阿拉伯人唯一的崇拜物,再无其他。《古兰经》中,也有很多章节描述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虽然其最终目的是赞颂安拉的美德,但还是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美妙的自然画卷。“难道他们没有仰观天体吗?我是怎样建造它,点缀它,使它没有缺陷的?我曾展开大地,并将许多山岳投在上面,还使各种美丽的植物生长出来,为的是启发和教诲每个皈依的仆人。”[8]真主创造了日月星辰,山川湖泊,无数种动物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和无生物,一同构成了一幅相互依存、生机盎然的完整画面。
  此时,阿拉伯人对自然物的认识不再仅仅是停留在静态的物质表面了,而是懂得从它们的运动中来得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这些自然物种各异,千姿百态,各有其独特单一的位置与运动轨迹。万事万物按照安拉所设定好的轨迹井然有序地运转着。运动是生命的象征,伊斯兰教认为运动着的事物比静止的事物更能体现其美的存在,独具吸引力,在使人感受或欣赏运动之美的同时,感悟安拉的存在和万能。如《古兰经》中所言:“天地的创造,昼夜的轮流,在有理智的人看来,此中确有许多迹象。”[9]
  
  三、代治者――人的纯净
  
  (一)心意纯净,对主诚挚
  之前说到过安拉是宇宙世界唯一的主宰,是阿拉伯人唯一的信仰。这种信仰想要获得坚实的生命基石,内心中必须要有纯净的灵魂,如此才能达到一个纯粹的精神境界。《古兰经》中记载:“你们当祈祷真主,诚心顺服他,即使不信道者不愿意。”[10]人们要在纯净而无任何杂质的心意中信仰造化天地万物的真主,心愿所向,唯真主是求。不能虚情假意,投机取巧,因为真主是不会受其欺骗的,这样的人会受到应有的惩罚。在祷告时,人要身在静谧的状态。祈祷应该是个人心灵与真主的单线沟通,需要排除一切扰乱内心的外界嘈杂。《古兰经》说:“你们要虔诚地�秘密地祈祷你们的主,他确是不喜欢过份者的。”[11]这实际上是心境的状态,而不是物质式的存在,即使身在喧闹的地方,也是可以达到如此珍贵的心境的。只要你拥有心灵的纯洁、放达和无尘埃的明净。
  (二)人格清灵,品德高尚
  世间有太多人的心灵信仰潜伏着一种不纯的因素,他们只是将信仰看成一种玩耍性质的游戏。这样的人生态度容易使人陷入一种束缚性的精神空虚之中。他们内心不纯净继而导致信仰生活只是处于满足个人私欲的境地。各种私欲的功利性愿望致使纯粹的信仰不复存在,失去了理想的高度。当人丧失了一颗纯朴善良的心,而高谈阔论纯洁的信仰追求时,无疑是对人们极为肮脏的功利心的一种讽刺。
  伊斯兰教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方面提倡善良诚实,拥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真主在《古兰经》中启示说:“众使者啊!你们可以吃佳美的食物,应当力行善功,我关于你们的行为确是全知的。”[12]“信道而且行善者,是乐园的居民,他们将永居其中。”[13]真主劝诫人们多做善事,并且对其会有丰厚的奖赏,正所谓“善有善报”。伊斯兰教史上的第一任哈里发――艾布・伯克尔,因其刚直善良,谦恭持重而十分受人爱戴。据闻他生活非常朴素,为人清廉,经常施舍济贫。为反对麦加贵族对穆斯林的人身迫害和经济封锁,还将大部分财产捐给传教事业,资助部分穆斯林迁移。
  (三)体洁衣净是必要的外在条件
  《古兰经》中有着比较详细的沐浴记录:“信道的人们啊!当你们起身去礼拜的时候,你们当洗脸和手,洗至于两肘,当摩头,当洗脚,洗至两踝。如果你们是不洁的,你们就当洗周身。” [14]在伊斯兰文化中,有着大净和小净的传统。就小净而言,有洗手、净下、再洗手、漱口、呛鼻、洗脸、导腕、摸头、摸耳、洗脚一系列的细节动作。至于大净,则更具体,还要加上洗全身这一关键。不仅仅是自己的身体,而且外部的穿着也要洁净,“盖被的人啊! 你应当洗涤你的衣服,你应当远离污秽。”[15]外表的纯净能使人达到灵魂的净化,虽然内心的纯洁才是目的,但是外表的纯净也是不可或缺的。真主也说:“只有纯洁者才得抚摸那经本。”[16]
  
  四、伊斯兰文化中的纯净对人们的启示
  
  真主创造的自然万物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生成的整体。人类也置身其中,并且是真主在大地上的“代治者”,是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这就需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自然界的纯净不能被人类肆意破坏。
  现代社会,人类在大规模地进行物质生产以寻求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城市化、人口、资源等形成的环境压力。如太湖的“蓝藻事件”,有人说全球变暖才是根源,是大自然在惩罚人类。那为什么客观存在的自然会来惩罚人类?归根究底,还不是因为人类破坏了自然生态固有的内在规律性。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球的环境问题层出不穷,有多少湖泊受污染,有多少山林被破坏,有多少土地被沙化,有多少物种被灭绝,虽然未有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但我相信这肯定是一连串让人大吃一惊甚至是不可思议的数字。
  当然也应该看到人类在处理环境问题上所做的努力。环保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成立,并坚持不懈地以实际行动呼吁人类要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尤其注重环境问题,从80年代至今,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学文件来提高国民的环保意识,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如今,人们不仅要在意识上,更要在实际行动上去合理地开发自然,有节制地向自然界索取,以自己合理的行为来换取自然的恩赐。
  在道德修养方面,伊斯兰文化主张要净化心灵,自我反省,自我完善。这关于当今世界的人们是有启发意义的。人们在面临外界诸多诱惑的时候,会有脆弱的表现,难免会犯一些错误甚至于罪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在于我们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能够用意志和理性改正所犯的错误。知错能改,这是一种提升自己道德境界的途径,虽然这个过程荆棘重重,但前面定然会出现光明的桃源。
  
  参考文献:
  [1]王志远.宗教文化丛书・总序.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1:1~2.
  [2](美)希提.阿拉伯通史.马坚译.商务印书馆,1990:2.
  [3]杨怀中.一部兼融伊斯兰知识性与现实性的学术作品.回族探讨.2017(4):130.
  [4]马坚译.古兰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2):25.
  [5]马坚译.古兰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0):151.
  [6]马坚译.古兰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6):233.
  [7]马坚译.古兰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2):18.
  [8]马坚译.古兰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26):401.
  [9]马坚译.古兰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4):54.
  [10]马坚译.古兰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24):360~361.
  [11]马坚译.古兰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8):116.
  [12]马坚译.古兰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8):262.
  [13]马坚译.古兰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8.
  [14]马坚译.古兰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6):78~79.
  [15]马坚译.古兰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29):454~455.
  [16]马坚译.古兰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27):419.
  责任编辑:琰柽

阿拉伯语毕业论文阿拉伯语论文范文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