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内容:巴以问题成为半个世纪的焦点。几乎每一个阿拉伯人都有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阿拉伯人皆为兄弟”就是他们的口头禅。水深火热的巴勒斯坦有21个阿拉伯兄弟,有人说,假如所有阿拉伯人团结起来,每人一口吐沫也能把以色列淹死。那么,为什么在过去的几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兄弟没有打败一个以色列?除了以色列有美国撑腰外,阿拉伯兄弟间有没有自身的原因?如今,阿拉伯兄弟还能抱成团儿吗?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1400年的历史中,分裂时间长达1300年 杨灏城 半个多世纪以来,阿拉伯人都希望能团结起来共同对付以色列。有人形象地比喻:假如所有阿拉伯人团结起来,每人一口吐沫也能把以色列淹死。如果考察一下历史,就不会有这样的幻想了。 阿拉伯人曾经历过“统一盛世”,632年先知穆罕默德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但在阿拉伯地区约1400年的历史中,其统一时间只有约100年,分裂时间则长达1300年。纵然,民族不同于国家,不会随着国家的分裂和消亡而立即分裂和消亡,但国家的长期分裂必然削弱民族的共同命运和利益的一致性,减少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而且会增强民族内部的分离倾向。所以,阿拉伯民族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而是一个分裂的民族。分散在各国的阿拉伯人在自己国内往往能团结一致,但各地的阿拉伯人作为一个民族,因长期缺乏统一的政治局面,已失去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阿拉伯民族的发育 杨灏城 阿拉伯民族的发育还很不健全。表现之一是阿拉伯民族方言林立。以《古兰经》语言为基础的阿拉伯标准语已有一二千年的历史,乃当今阿拉伯人的共同语言,但这种语言基本上已成为书面语言,主要用于著书立说、朗诵《古兰经》和新闻广播。普通百姓只能听,而不会讲,也没有把它当作日常社交语言,标准语的使用范围日趋缩小,电影、戏剧、音乐几乎都用方言表述,方言小说大量涌现,甚至《古兰经》和逊奈也用方言讲解。政府官员和大学教授也不例外,在演讲和授课时,开头用标准语,未隔多久便情不自禁地改用方言。因为方言的语法和发音趋于简化,而标准语十分繁琐,难以掌握,何况标准语在阿拉伯穆斯林眼里,是神圣经典的语言,不能进行文字改革,因而越来越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表现之二是一些古老民族的某些特征犹存。阿拉伯帝国境内许多古老民族虽已汇入阿拉伯民族的洪流,但一些民族的某些特征至今程度不同地被保留下来。埃及人至今在水利灌溉、耕耘方式、农具、食物结构、农舍式样、衣着服饰、生活习俗、传统节日、绘画艺术和民间舞蹈方面仍受法老文化传统的作用,而非阿拉伯文化传统的作用。 表现之三是阿拉伯民族自我意识不稳定。从历史上来看,当阿拉伯人遭到外来威胁和入侵时,民族意识明显增强,不仅强调自己的阿拉伯属性,而且认识到在捍卫民族利益中的角色、地位、影响和职责。但阿拉伯民族意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作用而表现出时强时弱的不稳定性。 阿拉伯民族发育不健全,加深了阿拉伯民族的分裂性,为阿拉伯各国国家至上主义的勃兴提供了客观条件。 地方主义与国家至上 杨灏城 阿拉伯帝国的分裂和各地王朝的丛生,虽然没有对阿拉伯人的交往造成往来的严重障碍,人们仍然可以轻而易举地从一地走到另一地,阿拉伯民族保持一定联系,但阿拉伯帝国的分崩离析和各地王朝的相继统治,为“地方主义”的出现埋下了种子。 16世纪初,奥斯曼帝国几乎占据了所有阿拉伯领土,并将它划分为若干行省。近代,阿拉伯世界沦为英法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多数阿拉伯国家的边界由这两个列强一手划定或插手制定,一些国家的产生是人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阿拉伯世界被分割成许多国家和地区。各地人民反对殖民统治、争取独立的斗争基本上以国别为单位进行。由于阿拉伯国家的长期隔绝,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呈多层次状态。一国人民长期在一方土地上生存和斗争,必然产生区别于他人的物质利益,从而为“地方主义”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阿拉伯民族的国家至上主义盛行。 总之,“阿拉伯统一”不过是一种良好愿望,数十年来,无数的阿拉伯统一努力均告失败,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阿拉伯各国利益和民族利益难以调和,这是阿拉伯民族固有的缺陷所决定的。埃及一位民族领袖说过,阿拉伯人民的团结不过是几个零相加而已。 巴勒斯坦在夹缝中生存 马晓霖 持续半个世纪的中东争端展示阿拉伯人性格的一些弱点,也说明阿拉伯文化的凝聚力非常脆弱。民族、祖国、团结和兄弟情谊这些词汇在阿拉伯媒体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但是,能体现在实际行动中的却很少。中东争端的过程暴露了阿拉伯人一些散漫、各行其是、功利主义甚至是机会主义的行为特征。 自1948年爆发第一次中东战争起,体现阿拉伯民族团结的有:第一次中东战争,五个阿拉伯国家企图共同消灭以色列,推翻联合国安理会强加给阿拉伯世界的181号决议;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支持埃及抗击以色列的入侵;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后,阿拉伯语论文,阿拉伯首脑会议提出对以色列的“三不”准则:不谈判、不妥协、不承认;1973年阿拉伯国家特别是海湾国家拿起石油武器,发起石油禁运,大长阿拉伯民族士气、威风。这些都体现了阿拉伯民族是一个非常团结、强大而有力的民族。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五个阿拉伯国家竟然没能消灭襁褓中的以色列,反而把划分给巴勒斯坦人土地的另一半也丢掉了。阿拉伯国家准备仓促,以色列又有美国撑腰,固然是阿拉伯国家首战失利的原因,但是,史学家们认为,阿拉伯参战国各有打算,各自为政,才是败北的关键因素。战争爆发前,外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就两次秘密会见巴勒斯坦犹太社团代表果尔达・梅厄(后来当上以色列总理),试图说服对方不要闹独立,而是让整个巴勒斯坦成为外约旦的一部分。双方达成一个共识:彼此都不是敌人,危险来自周围其他阿拉伯国家。 1967年叙利亚和埃及遭到以色列的突然袭击,当时约旦一直没有主动参战,因为阿卜杜拉国王临死前曾留给继承王位的侯赛因一句话:“你永远不要和以色列为敌。”但后来埃及总统纳赛尔设计,使约旦参战,最终丢失了东耶路撒冷和约旦河西岸,侯赛因国王为此后悔了一辈子。 对待巴勒斯坦民族独立运动的态度也说明了这个问题。巴解组织诞生时,埃及、叙利亚这两个阿拉伯大国一直压制这个组织,避免得罪以色列。叙利亚为了控制巴解组织,曾试图除掉不太听话的阿拉法特。巴解组织在约旦开辟抵抗战场后一度羽翼丰满,对约旦王室构成威胁,约旦政府用武力将其赶到了黎巴嫩。 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阿拉伯国家坐视巴解组织被围困直至被驱逐出境。巴勒斯坦伊斯兰教抵抗运动创始人和精神领袖亚辛尽管反对巴以媾和,但他理解阿拉法特迈出这一步实出无奈,因为黎巴嫩战争显示阿拉伯国家是不会牺牲自身利益去帮助巴勒斯坦人摆脱困境的。 其实,在中东冲突的几十年间,虽然表面上以色列同阿拉伯国家水火不容,但是,以色列同部分阿拉伯国家甚至是直接交战的国家之间存在着时断时续的秘密接触和联系。以色列知道,离间阿拉伯国家比对付一个强大的阿拉伯世界有多重要。在同以色列进行土地换和平的谈判中,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口头上说团结一致,采取共同的谈判立场和谈判战略,但实际上都在各弹各的调。 阿拉伯国家关系要理顺 马晓霖 西方和以色列媒体一直指责阿拉法特在两年前的戴维营和会上拒绝美国提出的和平方案。但是,实际情况是,阿拉伯语毕业论文,一方面这个方案以色列本身就没接受;另一方面,耶路撒冷问题、难民问题、水资源问题是一个以色列与多个阿拉伯国家的多边问题,不是巴以单边问题。耶路撒冷是穆斯林圣地,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在谈判的关键阶段公开表示,阿拉法特无权对耶路撒冷问题做主。难民问题实际上比耶路撒冷问题更复杂,因为它涉及人的生存和情感。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不时抛出难民问题来左右巴以谈判的进程。水资源问题也很复杂。但是,阿拉伯国家始终没有在这些问题上形成一个统一的明确立场,阿拉法特无所适从。其实,美国、以色列领导人非常理解阿拉法特的处境。我想,如果阿拉伯国家关系不能理顺,巴以问题、中东问题未来几十年仍无望得到解决。 在过去近两年的流血冲突中,阿拉伯国家表现的更是一盘散沙,没有形成强大的、统一的和实际的支持巴勒斯坦人的立场。应该说,半个世纪以来的中东问题说明,阿拉伯国家在关键时刻考虑的都是本国、本民族的切身利益,并没有把阿拉伯大民族的整体利益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