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对阿拉伯国家外宣策略的几点建议[阿拉伯语论文]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我国目前针对阿拉伯地区的媒体外宣主要有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网络等渠道。2017年开播的中央电视台阿拉伯语频道是中国目前唯一针对阿拉伯观众播放的阿语卫星电视频道。开播3年多以来,在阿拉伯地区产生了一定范围的作用力和知名度,但是相比其他阿文电视台,从节目的编排、选取、制作到播出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阿拉伯语毕业论文,可以说仍旧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相比阿拉伯语电视频道,开播于1957年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阿语广播的作用力更大,受众更广,但是传播力依然有限。由于受阿拉伯听众收听习惯的限制,以及关于收音机的使用和调试要求,加上新媒体尤其是网络的冲击,使得作为传统媒体的阿语广播听众增长日渐趋缓。 从纸媒来看,中国面向阿拉伯地区发行的唯一一本外宣杂志就是阿拉伯文版的《今日中国》。创刊于1964年的阿文版《今日中国》原名《中国建设》,在4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了杂志的“本土化战略”,建立了在国外印刷、发行的运作模式,使之进入阿拉伯社会的发行主渠道。而杂志受到发行量等因素的限制,以及民众阅读习惯等原因,其传播力更是受到各种局限。 而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随着网络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运用,网络外宣成为中国对外传播的新阵地和提升国家形象的又一重要渠道。中国12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中,有五家先后开设了阿拉伯语频道,分别是: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国际在线、中国网络电视台。另外,外交部、中国驻阿拉伯国家各使馆也开设了阿文主页。三网融合之后,网络电视的兴起又给中国在阿拉伯国家的电视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 针对我国目前对阿外宣近况,要想改善不足,抓住机遇,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打造平台,多渠道联动 要扩大对阿外宣作用,就要打造更有作用力的阿拉伯语外宣平台,做到多种渠道联动,各种形式齐发,即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出口对国际重大事件发出声音、观点,用权威的中国声音引导舆论。在2017年十八大的对外报道中,我国阿拉伯外宣媒体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并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无论是杂志还是网站都开辟了醒目的专栏进行特别报道,在新闻报道的同时,还开设了外国人、外国媒体看中国栏目,也注重对于中国共产党以及党代会等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尤其是五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的阿文频道,均制作了内容丰富的专题,加大了对图片、视频的播报比例,将会议情况更直观、更真实地展现给读者。在专题的设计上,增加了深入略论、评论和解读类文章,并且注重互动性和参与性,留言版、论坛和微平台都发挥了积极的影响。 在信息获取和国家形象塑造上,中国必须要继续加强电视媒体的外宣力度,持续提高电视媒体在阿拉伯国家的受众度。电视媒体作为一个良好的平台和载体,是中国对阿外宣在不同地区媒体竞争中最先应该突围的。随着中国国际作用力的提升,阿拉伯国家日益关注中国媒体所代表与传递的中国话语,从另一方面讲,这也是中国媒体对阿外宣的良好机遇。为了在全球化时代下打造对阿外宣平台,形成自己的品牌,扩大中国阿语媒体在阿拉伯国家的受众面,我国对阿外宣媒体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强化新闻报道,真实并及时报道消息。迪拜记者协会在2017年4月30日公布的探讨报告《阿拉伯传媒展望2017—2017》中指出,在2017年西亚北非动乱前后,阿拉伯受访家庭中每天关注新闻的比例由26%上涨至58%。因此,加大对阿拉伯国家新闻及中方立场的报道更符合当地人民的关注点。半岛电视台覆盖全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受众定位清晰、报道立场明确。其次是新闻报道和节目内容的本地化。我国对阿外宣媒体既然是为阿拉伯观众服务,在节目制作时就应该更多地考虑他们的收视习惯和实际需求。迪拜记者协会的探讨报告还显示,阿拉伯国家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类型依次为:新闻、电视剧、电影、娱乐、体育、音乐。因此只有通过寻求新闻及节目的接近性才能更多地吸引观众。再次,必须加大涉华新闻的报道力度。要真实客观地报道中国新闻,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在阿拉伯国家的作用力,达到积极引导和作用舆论的目的。最后,要建立长期有效的观众调查与探讨机制。观众既是电视传播的对象,又是信息反馈的主体,为了提升新闻及节目的受众度,建立有效的观众调查机制则至关重要。只有掌握他们的收视习惯等信息,节目才能办得更有针对性,同时满足不同观众对信息的需求。 抓住良机,把握重大事件 过去在重大事件面前,中国的外宣应对跟不上,在国际舆论中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近年来随着外宣能力的提高,我们应该反被动为主动,不但不能害怕发生重大事件,反而应将其视为外宣的良机,利用重大事件吸引受众目光,利用外宣来树立形象。比如中国在2017年3月就已经完成了利比亚战争之前的大规模撤侨行动,这就是一个绝佳的对阿外宣契机。只要敏锐地抓住机会,用权威的声音去引导舆论,我们在争夺国际话语权方面就会有所突破。 要把握好重大事件的报道就需要国内的探讨机构和学者参与到外宣工作中来。面对国际重大事件,阿语外宣工作需要的不仅是把事件本身向阿拉伯世界进行客观的陈述,同时还要将中国对此的观点一并清晰、有力地传播出去。央视阿语频道的“对话”栏目和《今日中国》杂志阿文版的“我们都来自东方”栏目都是针对这一思路设置的。另外,这类阿语外宣节目或栏目,在内容选择上需要更加开阔,讨论不能局限于中国以及阿拉伯国家的重大事件和问题,而是要具备全球化视野,研讨涵盖世界各国的热点问题,以加深受众对中国的印象,塑造积极活跃的国际形象;在评论节目的风格定位上,建议更倾向国际关系探讨类;在嘉宾或作者的选择上,应更注重提高权威性,从中东问题探讨专家、著名阿拉伯语探讨者中选择,中国的中东问题探讨专家中有许多人能说得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这是个极大的优势;在话题设置上,建议增加深度,选择那些真正具有讨论价值和社会关注度的热点问题。 加强对话,注重信息对等 要提升对阿外宣效果,阿拉伯语毕业论文,就必须加强中阿之间的信息交流,增进了解,促进合作,做到知己知彼。尽管现代社会处于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但是这不等于双方所接收到的信息是对等的。事实证明,中阿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播是不对称的,双方在交流中的“对接度”并不是很高。中国对阿拉伯国家信息的播报,依然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方式上,除了热点时事的消息播报,关于阿拉伯社会的其他层面,尤其是现代阿拉伯的社会民生、文化艺术、教育卫生等情况的报道偏少,使中国人关于阿拉伯世界的印象过于刻板和单一化,那就是“战争”、“宗教”与“神秘”。而相对的,虽然阿拉伯地区的民众关于当代的中国社会生活抱有很强烈的了解欲,但是由于中国媒体对阿外宣的作用力有限,加之双方语言的巨大异同,使得阿拉伯人直接获得有关当下中国的一手信息的渠道相对较少,多是从西方媒体以及其他作用广泛的世界级媒体上获得二手、三手信息,而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多少会产生流失和扭曲,因此产生的“文化误读”更是直接作用了阿拉伯人关于中国的诸多看法。 因此,加强中阿之间的信息交流已是刻不容缓的事实。作为第一步,首先要加强与外国媒体的合作。对外宣传不仅可以依靠中国自己的外宣机构,也可以借助国外的媒体来传达中国的声音。尤其是关于中国一些敏感和有争议的话题,国外公众对中国以外媒体的信任度往往要高于对中国媒体的信任度。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的薛庆国教授在《对于在阿拉伯媒体上传播“中国声音”的思考》一文中指出,“较之斥以巨资打造面向世界的中国媒体,利用国外媒体发出中国声音,能够用较小的成本,起到更自然、更有效的引导舆论影响。”① 在2017年新疆“7·5”事件发生后,薛教授正是通过在阿拉伯世界最有作用力的报纸《生活报》上用阿拉伯文长篇文章,来说明“7·5”事件的真相,对扭转事件发生后阿拉伯世界于我不利的舆情起到很大的影响。另外,中国有一批精通外语、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由他们参与对外传播工作,在国际主流媒体上发出中国声音,可以弥补官方媒体的诸多不足;开展与阿拉伯国家媒体之间的合作,如2001年BBC(英国广播企业)和埃及签署卫星电视传送协议,由BBC向阿拉伯地区提供广播电台节目;或者以国内媒体作为平台,创造外国记者直接采访政府官员、专家学者、普通百姓的机会,通过外国记者的眼睛来看中国。总之,借助外媒来宣传中国,是阿语外宣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 发展新媒体,做好网络外宣 当今世界是新媒体的世界,网络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在新时期做好对阿外宣工作,必须注重网络交流,大力发展网络外宣。要加大网络宣传中图片、音频、视频的比重。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外宣电视频道与网络的同步,以扩大传播范围和作用力。同时要与阿拉伯方面加强新形式报道的合作,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媒体只有不断发展新的报道形式才能使新闻和节目吸收不同地区的信息源和声音,而中阿双方在报道形式上的合作将增进双方的了解,并开拓更多的合作领域。如今互联网已经高度普及,网络正逐渐成为现代人,尤其是青年一代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与传统外宣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在覆盖面、信息量、传播时间等方面的优势显而易见,这也就意味着网络外宣在传播速度、传播范围、传播成本、传播效果上均有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随着互联网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阿拉伯国家网民数量也越来越多。《阿拉伯因特网世界》杂志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在2001年时,阿拉伯国家网民数仅为1200万人,约占阿拉伯国家总人口的4.28%。②而随着电脑和因特网技术的不断普及,阿拉伯网民数实现大幅度增长。即使是在也门、巴勒斯坦、伊拉克等互联网入户率较低的阿拉伯国家,根据2017年统计的数字来看,从2000年到2017年,互联网入户的增长率都超过了180%。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网络来加强与阿拉伯世界的信息交流,是具备极高可操作性的。因为互联网本身的传播性、参与性等特性,使得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阿语外宣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而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阿语外宣网络媒体几乎全是官方的新闻媒体。受到网站整体风格的作用,阿拉伯文版面也带有比较浓重的官方色彩。因此在目前的版面之外建立以参与性、互动性为主的阿拉伯语留言评论区和网络论坛显得尤为必要。只有直接面对大众群体,实现网友之间有效的交流和互动,才能淡化新闻网站的官方色彩,增强传播效果。目前中国的官方阿拉伯语网站版面上虽然都设有网友留言的栏目,但功能很不完善,没有设置分类主题,也没有很多活跃的注册网友。推出独立主题的阿拉伯语网络论坛,或者在现有网站下设置功能较为完善的论坛栏目,都是值得尝试的思路。 受众反馈信息关于外宣效果的评估非常重要。之所以建议使用网络论坛的模式,是因为论坛在阿拉伯世界的网站中作为一种可活跃参与的类型非常受欢迎。同时,从网民年龄结构上略论,以2017年阿拉伯国家网络状况调查数据为例,阿联酋的上网人数为63万,网民中约76%为男性,平均年龄为27岁。也门有1500多家网吧,网民中大学生和中学生占95%。③可以看出,阿拉伯国家网民的平均年龄较低,因此形式活泼的网络论坛更容易吸引他们加入,而网络外宣关于青年一代的作用力尤其不容忽视。阿拉伯人非常喜欢互动,在BBC的阿拉伯语广播里,访谈类节目时间大大超过直接的新闻播报节目。阿拉伯国家自己的新闻网站也非常重视互动,如《埃及金字塔报》的官方网站就设置了完整的互动栏目,通过一些当地比较盛行的聊天工具进行社交网络方面的互动。因此,阿拉伯网络论坛是发展民间阿语外宣的有效途径,也可以作为中国阿语外宣发展不同层次受众的一个尝试。 另外还要特别强调一点,就是注重在对阿外宣过程中“人”的作用力因素。中阿之间自古有着深厚的友好合作关系,阿拉伯人民关于中国人普遍抱有良好的感情,而这种固有的美好感情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相比对外传播中常见的“硬宣传”手段,有时候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相处所带来的“软宣传”效应,往往会因更具有高直接性、高接受性而产生良性循环效应。因此,增加双方各个层面人员的交流往来,关于塑造中国在阿拉伯世界的形象、加强双方友好合作以及提升中国的吸引力和作用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薛庆国:《对于在阿拉伯媒体上传播“中国声音”的思考》,《阿拉伯世界探讨》,2017年1月第1期,27-28页。 ②数据来源:“阿拉伯国家因特网网民人数增加”,新华社利雅得3月11日电讯,记者王昊。 ③周和军:《一些阿拉伯国家的互联网发展情况》,“文化发展论坛”网站http:// ,2017年9月11日 |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