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中国化--—信仰主体的变化唐时,已有陆续来华的外籍穆斯林,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盛唐时期经济文化高度发展、门户开放的情景。外籍穆斯林参与中国社会的经济活动,乐于“住唐”,进而落籍中华,婚配成家、生儿育女。伊斯兰教由外籍穆斯林信仰的宗教,演变为落籍华夏大地的信众的宗教。信仰主体已由外裔外籍人转变为外裔华籍人,只是其人数、其信仰在中国仍处于先天的弱势。在宋代,有更多的蕃商陆续来华。他们同在华落籍的穆斯林的后代或与当地民众通婚,出现了“诸国蕃客到中国居住已经五世”的土生蕃客。陆续来华的穆斯林,也由以外裔外籍人为主转而为以落籍穆斯林和土生蕃客为主的转变。到了元时,大批有着“色目人”(含士兵、商人、工匠等)之称的“西域亲军”,随蒙古大军涌入中原地区,其中不少人是穆斯林。他们像唐宋时期来华的外籍人一样,不愿返回原籍。他们在与当地居民的婚配和融合后,逐渐地“华化”。“以前在中国之回教人均自居于外国人之地位。今则大批外来之回教人均逐渐自认为中国人”[1]。最终形成回族的先民。明时,对于蒙古色目人“不许本类自相嫁娶”的政策,有利于穆斯林人口的繁衍。在回回民族形成的同时......(论文页数是:4页) ,阿拉伯语专业论文,阿拉伯语毕业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