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儒家的正统地位,尤其是吸收佛道精髓的宋明理学,在元、明、清几代被钦定为官方权威思想,形成为定于一尊的文化语境。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其教义中某些部分与儒家思想和精神相通,为穆斯林在中国参与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本士化、民族化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寻求与儒家相互认同的过程。明朝中后期,由于民族生存危机、宗教信仰危机迫在眉睫,促使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迅速发展起来,并且在对自身文化信仰进行理性反思的同时,努力地把独特的伊斯兰文化与中国儒家文化进行对接,在两种终极目标相异的文化里,求得相同质素的比附与互证,并取得了很大成绩。如南京、苏州及云南等地,王岱舆、刘智、马注等回族学者积极开展著书立说的学术活动,他们用回族穆斯林能够理解的汉文,介绍伊斯兰教的教义、教法、礼俗、哲理等,并积极寻求伊斯兰教与官方正统意识形态--儒家文化相一致的部分,以便得到主流社会和主流文化的认可。他们一方面用儒家思想观念或术语阐释伊斯兰教的信仰和功修;另一方面又把伊斯兰教的信仰和功修与儒家的纲常伦理相契合,从理论上阐明伊斯兰教与儒家的相同之处。如......(论文页数是:8页) ,阿拉伯语专业论文,阿拉伯语论文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