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堪培拉”在越南[越南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越南语论文 责任编辑:Nguyễn Thị更新时间:2017-06-1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越南战争虽然已是几十年前的历史往事,但却是美国军事史上一道难以迈过的槛,这无疑是这个国家在亚洲地区所打的又一场“错误的战争”。而在美国之外,还有一些国家也曾出于不同的动机派兵到越南参过战,对这些国家来说,这无疑是一段更加令人尴尬的往事。这些国家当中就有澳大利亚,自1962年5月24日向南越派出30名军官以“帮助训练”南越军队开始,澳大利亚此后陆续向越南投送了超过4万人的部队。在赴越参战的澳军部队中,有一支独特而重要的力量,这就是装备着“堪培拉”中型轰炸机的澳大利亚皇家空军第2中队。
  第2中队的“堪培拉”虽由英国设计,但在澳大利亚国内自行制造。作为二战后澳大利亚空军重建的一个重要选择,澳方希望用这种飞机来替换或补充英国提供给自己的“林肯”轰炸机。经过谈判,澳大利亚获得了该机的授权生产许可,第一架本土制造的“堪培拉”在1953年5月29日首飞,经过验收后于当年12月正式入役。让这种英国飞机实现国产化可谓适得其所,因为英国人为该机所取的名字“堪培拉”,本来就指的是澳大利亚的首都嘛。
  夜以继日值勤忙
  第2中队的8架“堪培拉”是于1967年4月飞抵位于南越藩朗的基地的,纳入美国空军第35联队的指挥架构下作战,任务是支援本方的地面部队行动。这当然不是“堪培拉”初登越南战场,美军使用这种飞机已经在这里上阵久矣,当然美国人不用“堪培拉”的名号,而是称之为B-57。
  美国和澳大利亚一样,都获得了该机的生产许可,不同的是澳大利亚只制造了48架,越语论文网站,而美国制造了403架。从结构上看,B-57对英制“堪培拉”做了多处改进并增配自卫武装,而澳制“堪培拉”和英国飞机几乎没有差别,只是增加了主翼翼尖的副油箱挂架以增大航程。
  到达越南后,第2中队发现自己所担负的主要是战术轰炸任务,而所要打击的目标距离藩朗基地通常都并不太远,这就使得翼尖的副油箱显得有些多余。于是通过地勤人员的战地改装,全部8架“堪培拉”都在翼尖改装了临时的炸弹挂架以提高载弹量。这样一来,澳大利亚“堪培拉”每次最多可以携带8枚453千克炸弹上阵,其中弹舱内置6枚、翼尖挂载2枚。
  按照任务布置,“堪培拉”每天每架的出击上限是16架次,由于这时正是中南半岛的季风时节,飞行条件总不那么理想,因此第2中队受领的任务乃是在夜间执行由雷达引导的飞行,飞行高度约6 000米。这时,自认为经验老道的美国B-57飞行员们根本看不上这种“机械行动”,所以把这种“例行功课”推给了新来的澳大利亚人,不过全身心投入的澳军飞行员倒是不无斩获。一个原因是战时技术发展至此,已经可以做到准确引导全程飞行,并且提示较为理想的投弹位置。 澳大利亚皇家空军的“堪培拉”轰炸机。由于堪培拉是首都,所以澳大利亚空军似乎非常适合装备这款轰炸机。
  经过一段时间的这类行动,第2中队的机组们已经成为这方面的老手,他们不再像一开始那样在投弹后匆匆离场,飞行员会从容降低高度并盘旋一会,领航员则仔细观察炸弹着地的爆炸情况,以确保此次任务没有白来一趟。
  当然,这样的夜间高空投弹受条件限制,实际效果总是很难评估,因此中队长罗尔夫・阿伦森中校终于向美军提出,将第2中队的行动改为日间低空出击。第35联队这时仍对澳大利亚人的能力持保留态度,在经过为期一周的“试验”出击后,美国人方表示认可,于是澳大利亚“堪培拉”此后即以白昼行动为主。
  过期商品派用场
  澳大利亚“堪培拉”开始和美国B-57联袂行动,两者在构造细节上的异同也导致了攻击战术上的不同。B-57配有机炮,惯用战术是俯冲投弹加扫射,“堪培拉”并不具备同类武装,采用的战术乃是低空平飞投弹。在越南,澳大利亚人亦从美国人那里学习新战术,尝试在实战中两者并用,不过他们还是觉得自己的平飞投弹更有效。第2中队曾在一次报告中不无得意地宣称:“在恶劣天气尤其是雨季时分,美国飞机的俯冲战术可不是首选,我们则可以从容地平飞在云层之下,低至200米高度去完成投弹任务。”
  1967年4月23日,第2中队的8架飞机首次全体出动,对11处目标投下了42枚226千克炸弹,这些目标分布很广,越语论文,几乎延展在南越战场三分之二的纵深内。其中最南的目标位于湄公河三角洲,这是澳大利亚“堪培拉”第一次出击这里,而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这批“堪培拉”所投炸弹中的三分之二都将砸向这里。
  澳军武器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大量使用了库存的“过期商品”,也就是那些二战时期的老炸弹。得益于“堪培拉”炸弹挂架的通用性,大量战时物资得以派上用场,澳大利亚空军的统计表明,在越南战场上消耗掉的老炸弹数量超过2.7万枚。
  第2中队的日常轰炸行动大同小异,其中最具戏剧性的一次,则发生在1968年的春天。那次,在美国空军上校范・佩尔特的要求下,“堪培拉”执行了一次针对“胡志明小道”的精准打击。 在越南闲暇之时,第2中队成员自娱自乐。
  胡志明小道乃是如蛛网般密布的运输体系,它由可以开行卡车的公路、自行车小路以及泥泞的步道所构成的,大量军需物资经由这一体系,从河内和海防等地源源输入南越。美国人一直对此感到非常头疼,也一直致力于破坏这一体系。   这一次,由佩尔特驾驶OV-10“野马”式战术侦察机发现了一座隐藏在丛密中的公路桥,那里远在陆军的火炮射程之外。佩尔特通过低空飞行将其标注在了地图上,然而,另外几架侦察机循踪前往时都一无所见,于是这座桥开始以“隐身桥”而闻名。
  在综合略论后,第35联队决定由2架“堪培拉”前往实施攻击。行动时,佩尔特的OV-10打头,他在一处树林的间隙下面看见了很小的一段桥身,澳大利亚轰炸机如约而至,但是显然没能发现目标。澳大利亚机组不仅有些迟疑,甚至感觉恼火:命令让我们来摧毁桥梁,可是眼下看到的全是郁郁葱葱的树林啊!
  佩尔特向目标打出了一发白色火箭弹,他瞄得很准,冒出的白烟成了引导物。于是“堪培拉”先行投下翼尖挂载的炸弹,等到附近的树木被荡平后,桥身就终于显露出来了――“隐身桥”长约30米,宽约1.2米,全木制结构。澳大利亚人这下高兴了,接着投下了弹舱内的“过期商品”,这座木桥被炸得粉碎。
  这算是第2中队在越南期间一个典型的战例,中队的日志也对此有详细的记录。不过,这一令美军和澳军大感兴奋的“成就”其实并没有给“胡志明小道”造成太大的打击,在附近不远处,就隐藏着另外两座“隐身桥”,而它们始终没有被敌人发现过。即便在被炸毁桥梁的这个地区,背负物资的越军人员也可以先下到河道,再涉过并不算深的水流,然后走到对岸去。
  折腾一场回家去
  虽然日复一日的投弹枯燥乏味,不过令第2中队满意的是他们始终保持着“零”战损率。直至赴越南参战3年之后,澳大利亚“堪培拉”才有了第一个损失。1970年11月3日,A84-231号“堪培拉”执行一次夜间雷达引导任务,在6 700米高度上向广南地区的目标投下一批炸弹,据称那里可能是一处越共的指挥部所在地。
  这架飞机在20时22分完成投弹,然后向右转以返航,接着便迅速从地面雷达站的监控屏幕上消失,此后音讯全无。第2中队先是将其列为“失踪”,继而判定为“损失”。这架“堪培拉”,连同飞行员米歇尔・赫伯特中尉,领航员罗伯特・卡弗少尉的下落就此成迷。
  这个迷持续了39年。2017年4月,一个澳大利亚陆军代表团在越南方面的协助下,终于在当年的目标地区找到了这架“堪培拉”的残骸,两名机组的遗骨则在几个月后被发现。但是,对于这架飞机究竟是如何损失的,则一直没有答案。
  半年之后,第2中队又折损了一架“堪培拉”,这次的损失原因则很清楚。1971年3月14日凌晨,中队长约翰・唐宁中校和领航员宾奇斯上尉驾驶着A84-228号出击,该机于2时45分被袭来的2枚“萨姆”-2导弹中的一枚击中,坠毁在被美国海军陆战队放弃的溪山基地附近。唐宁和宾奇斯均弹射出舱,也都安全着陆,不过执行着本人第100次任务的唐宁弄伤了自己的膝盖。两个人在敌后提心吊胆地躲藏了27小时,然后被美军的搜救队救回。 完成任务归来的第2中队机组。
  这也是第2中队在越南所损失的最后一架“堪培拉”。中队长坠机几周之后,第2中就接到了准备撤退回国的指令。6月4日,澳大利亚“堪培拉”返回国内,而在这之前,最后一架美军的B-57早已在1969年10月就离开了越南。
  根据统计,第2中队在越南期间总共出击12 000架次、投弹76 389枚、确认摧毁7 000幢建筑物、10 000处碉堡、1 000艘小船、36座桥梁。光从数字看,这确实是一份不错的统计报表,可是从这场战争的走向和结局来看,澳大利亚人这几年的努力除了在本中队的战史上留下还算光鲜的印迹外,其余的积极意义基本为零。而在第2中队离开后,澳大利亚地面部队也开始了撤退行动,到1973年初全部黯然回国。
  责任编辑:王鑫邦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