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邮报》对于中越南海争端报道之意识形态探微[越南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越南语论文 责任编辑:Nguyễn Thị
更新时间:2017-06-1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批评语篇略论主要略论大众语篇,用来揭露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中国于2017年5月初在中国领土西沙群岛中建岛附近钻井,遭到了关国、越南等国的横加指责,就这一事件,笔者从《华盛顿邮报》选取一篇有关该事件的报道,借助批评性语篇略论理论对这一新闻进行略论,通过略论,发现该新闻存在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批评性语篇略论;中越争端;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13-0140-03 基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批评语篇略论理论主要略论大众语篇,揭露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以及意识形态和话语之间的影响与反影响。从而让人理解和揭示社会的不平等并最终抵制这种不平等。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是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最大、最老的报纸。该报纸以调查性报道见长,上世纪70年代该报纸通过揭露水门事件迫使尼克松总统下台,对五角大楼文件的报道促成了越战的结束,从而获得了国际威望,也使报纸成为继《纽约时报》后美国最有声望的报纸。基于其国际作用和威望,笔者从2017年5月23日的《华盛顿邮报》选取一篇报道“US commander warns about China-Vietnam standoff(美军司令警告中越对峙)”,并应用批评语篇略论工具进行略论,通过略论发现该报道存在严重的意识形态倾向,是美国政府及盟友的代言人。 一、政治历史背景 中国于2017年5月在西沙群岛中建岛附近17海里钻井,越南认为中国侵犯了其经济专属区,派遣船只骚扰中国的钻探作业,同时在其国内还打砸抢杀中国人和中国公司,导致两国关系紧张。而美国罔顾中国对西沙群岛的领土主权,并责令中国停止钻井。 从该篇报道选用的词语可以看出记者的别有用心:disputed Paracel Islands(有争议的西沙群岛)、Disputed territories(有争议的领土)、disputed waters(有争议的水域),the territorial conflicts(领土之争)、a tense territorial standoff(紧张的领土之争),说明记者罔顾事实,把中国的领土和水域说成是有主权争议的领土和水域,并且要求把中越此次矛盾放在国际法的框架内解决,足见其用心险恶。 然西沙群岛作为中国领土是有历史依据的。日本《每日新闻》5月29日报道在1923年,中国海南岛曾爆发有关西沙群岛的反日运动,原因是群众集会指责“日本人利用当地的卖国商人掠夺西沙的资源”,即一种由鸟粪堆积而成的作为化肥原料的磷矿石。战前台湾总督为了在经济上打入东南亚,成立了国策企业,其中之一的南洋兴发企业的子企业曾计划在西沙开采鸟粪。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法国派遣远东舰队占领西沙用以阻止日军南下,此后日军又进驻了法属印度支那。直到1946年中华民国派出“中业”号、“永兴”号、“太平”号、“中建”号四艘军舰前往西沙、南沙接收被日本和法国占领的群岛。并以当时接管军舰的名字命名岛屿。因此,从这一过程来看,西沙群岛是中国的领土,中越之间不存在领土主权之争。 二、及物性 “选择哪一个过程来表达一个真正的过程可能具有重要的文化、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意义”。通过统计,该篇报道一共使用了63个动词性成分,其中物质过程27个(42.9%)言语过程18个(28.6%),关系过程6个(9.5%),存在过程为6个(9.5%),心理过程为6个(9.5%)。可以看出,该报道使用物质过程频率最高,其次是言语过程。物质过程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越语专业论文,该动作直接影响于动作目标,动作感最强,通过大量使用物质过程,记者力图使得该报道看起来更真实。然而同时通过大量使用物质过程,渲染了美军司令高高在上、挥舞大棒说教中越的目的,说明记者内心认定美军就是世界警察,理应插手他国事物,其他国家都应当在美国规定的规则框架内开展内政外交。奥巴马在参加西点军校毕业典礼时表示美国打算成为未来100年内的世界领袖。“美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国家。美国必须永远处于领导地位,如果我们不领导,没有别人会来领导,我们面对的问题是怎么去领导。”足以见其插手他国事务的居心。本文还大量的使用了言语过程,而且讲话内容多是间接引语,占言语复制的66.7%,这就很可能只是借别人的口来表达记者本人的意愿,更容易隐瞒记者的意识形态。 三、被动语态 语态是英语动词的一个语法范畴,使用被动语态可以事实与情景更客观,强调施事的过程和结果,不带主观色彩,使叙述显得真实可信。用被动态可以不必指明动作执行者,降低动作执行者的责任程度,减弱行为动作感。被动语态还可以通过前置的手段,把作者想要表达的信息主位化,凸显作者想要表达的信息。 如17段U.S.efforts to pivot back to Asia after years of heavy military engagement in the Middle East were not meant to curb China’s influence(美国努力从中东部署重兵到重返亚太并不想遏制中国的作用),就降低了行为动作感,避免引起中国更大的反映。同时把重返亚太一事前置,凸显了这一信息,好让其盟友放心,做出姿态,重返亚太保护盟友。 第13段…the drafting of a code of conduct has been so de-layed that it could be overrun by developments in the South China Sea(菲律宾国防部副部长说行为原则的起草一直被延迟,可能会因为南中国海的发展而被超出限度),使用被动语态把“行为原则”制定主位化,凸显其对制定草案的急切性,同时避免提及当事人,避免引起更大矛盾。 四、名物化 名物化指的是发话人原本可以使用动词结构或句子表达同样的意思,但却选择了名词性成分,通过删除情态成分,模糊时间概念和掩盖参与者等创造一种非人格化的效果,并有效削弱整个语篇的动作感。 如第17段“U.S.efforts to pivot back to Asia after years of heavy military engagement in the Middle East…。如果把名词ef-fort换成动词try(US tries to pivot back to Asia at what time…),明显增强了美军努力重返亚太的动作感。使用被动态还省去了时间成分,避免提及美国重返亚太的时间表,也避免加剧与有关国家对美国重返亚的敌对性,对美方有利。 五、主位推进 韩礼德把主位定义为一个信息的开始的成分,是作者想要凸显的信息;述位是信息的剩余部分,也就是主位所发展的。绝大多数语篇都是由两个或以上的句子构成的。这时候,前后句子的主位、述位之间就会发生某种联系和变化。这种联系和变化就叫推进。随着各句主位的向前推进,整个语篇逐步展开,直至形成一个能表达某一完整意义的整体。在继承前人的探讨成果基础上,但那什总结出四种基本的主位推进模式:主位同一型、述位同一型、延续型和交叉型。 我们来略论一下该新闻的主位推进(T代表主位,R代表述位)。T1是太平洋战区司令洛克利尔,T4是相关东南亚外交部长们,T7是中国,T8是越南街头暴乱分子,T9是越南首相阮晋勇,T15是菲律宾外交部副部长,R5是said(说)。本文主位推进模式如下: T1//R1|T2(=T1)//R2(=R1)|T3(=T1)//R3|T4//R4|T5(=T1)//R5|T6(=T1)//R6(=R5)|T7//R7|T8//R8|T9//R9|T10//R10(=R5)|T11(=T1)//R11(=R5)|T12(=T1)//R12(=P6)|T13(=T1)//R13(=R5)|T14(=T1)//R14(=R5)|T15//R15(=R5)|T16(=T15)//R16(=R5)|T17(=T7)//R17|T18(=YT)//R18|T19(=T15)//R19|T20(=T7)//P20|T21//R21|T22(=T1)//R22(=R5) 从以上图解可以看出,该篇报道主要采用的是主位同一型,在22个主位中,洛克利尔作为主位达到10次,越、菲以及东南亚外交部长作为主位达到6次,中方仅4次。采用主位同一型使得所有的句子都以同一个成分为谈论的起点,每个句子的主位都对这个起点作新的论述,作者围绕什么而谈,有什么可谈,一目了然。足以可见该篇报道的叙述主线是美军太平洋司令和美国同盟国等,显而易见,新闻作者是倾向美方的。 六、言语复制 新闻报道通过描述当事人、知情人或权威人士的话语以使报道显得更加客观和公正,增强对读者的说服力。但是记者在报道一件事时完全不带个人的观点不太可能,除非他对该事件事先一无所知,但如果他完全一无所知,他无法有效的报道该事件,因为他不知道该采访谁,该报道谁。报道被采访人的话语也可以采用直接或间接引语。直接引语报道的是被报道人的确切的语言,对读者有很强的说服力。间接引语是用记者的话来描述当事人、知情人、权威人士的观点,这就容易让记者利用来展示他们自己的观点。 通过统计,该篇报道使用言语复制一共达17次,其中间接引语11次。直接引语主要用来报道洛克利尔及其盟国的话语,其他采用间接引语的也主要是报道的美军太平洋司令、越、菲方相关人士的言论。这可以通过被采访对象来印证,报道美军太平洋司令洛克利尔的话语达到11次(约64.7%),东南亚外交部长1次(约5.9%),越南首相阮晋勇2次(约11.8%),菲律宾外交部副部长德尔・罗萨里奥2次(约11.8%),略论家1次(约5.9%)。很明显,该新闻主要报道的是洛克利尔以及盟友的话语,总共达88.9%,而中方相关人士的话语一次也没有报道。足以说明记者是站在美方的立场来报道这篇新闻的,几乎没有什么公正客观可言。 七、情态 辛斌认为考察语篇情态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弄清说话者对话语命题真实性所承担的责任的程度和对未来行为作出的承诺或承担的义务,以及了解说话者对听话者和情景成分的态度,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社会距离和权力关系等。情态的一个重要体现手段是借助情态动词、某些形容词或副词、实义动词、以及人称代词、时态、直接引语、间接引语等来表达情态意义。 通过统计,该篇新闻使用的情态动词4处,主要有could,would,在虚拟语气中,could,would两词的可能性程度相对较高,may,might可能性程度最低。其中有3处是用来引用洛克利尔的话语,如第1段,the risk of a miscalculation that could trigger a wider conflict in a tense territorial standoff between China and Vietnam(关于风险的误判会在中越紧张的领土之争上导致更大范围的冲突),第2段…prevent territorial rifts from turning intoarmed conflicts that could threaten the region’s bustling economies(防止领土之争转变为武装冲突,可能会威胁该地区的经济繁荣),第17段…suggesting Asian governments would treat China by its actions in the region(暗示亚洲某些政府将在这地区采取行动对付中国),说明洛克利尔认为中国是在挑衅,侵犯了他国领土主权,这种行为会导致地区紧张局势升级,并严重威胁地区经济发展。事实是中国在这轮世界经济危机中对世界的经济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表示,去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近30%,大大高于中国占全球经济规模的比重,发挥了超过中国经济规模的带动力。而南海问题主要是其他国家不断挑衅,威胁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解放军总参谋长房峰辉访美期间谈到东海和南海问题时表示,中国在西沙群岛中建岛17海里的固有领海钻井合情合法,中方打井的决心绝不受任何外来因素的干扰。 新闻第15段记者提到越南等国时刻意使用了副词far来强调形容词small,the far smaller nations of Vietnam,the Philippines and three others(小得多的国家如越南、菲律宾和其他三个国家),在提到中国时使用的是something that gives it an advantage due to its sheer size and power(纯粹由于其超级大国给他带来了好处),通过副词或形容词far,sheer的使用用来增加双方的力量对比,用以激起读者关于小国的同情和关于大国的憎恨。纵观世界历史,国家大小不是决定一个国家力量大小的标志,从鸦片战争到二战,哪次不是小国先挑起战争?从尺寸来说,日本不可说不小,但是其在二战中曾侵略中国乃至整个东南亚。越南虽小,越南语毕业论文,但霸权主义思想到了1975年越南统一后更加强烈,其在1979年1月7日入侵柬埔寨,越南在历史上就多次侵略中国。而中国一直奉行和平外交,这次在西沙中建岛附近打井也是在自己的领土上打井,也不存在领土争端。 八、结语 通过略论《华盛顿邮报》对于中国在南海中建岛附近钻探石油引起中越争端的报道,可以发现,记者在写这篇新闻时是完全偏向美方及其盟友方的。因此,我们在审视一篇新闻报道的信息和观点的时候,要对文章进行批评性阅读,避免一叶障目。 (责任编辑:桂杉杉) |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