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能力考试的新变化及对日语教育的要求
摘 要:为了更好地增强学习者的能力,日语能力测试考试委员会在2017年下发了新的考试大纲。新大纲中日语能力考试的题型和内容较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要想适应这种变化单纯地依靠以往那种“死背硬记”的措施是行不通的,必须从课堂出发,从根本上改变教育思路,提高日语能力。本文旨在结合新大纲纲要,对日语教育措施进行进一步研讨。 关键词:日语能力考试 日语教授法 批判性思维 日语能力测试是由国际交流基金及财团法人日本国际教学协会(现日本国际教学支援协会)共同以1984年实施的日语考试,其主要目的是测试非日语母语学习者的日语能力。考试实施之初,参加考试人数仅为7000人,到2017年为止增加至56万人,成为世界级规模的日语考试。随着参加人数的增加,测试成绩也被社会看重。一直以来,日语能力考试成绩成为外语毕业生就业的参数之一,也是日资公司招聘,选拔员工的重要条件,同时成为日本许多公立和私立学院录取外国留学生的参考依据。但是参加日语能力考试的学生能力并没有达到想象的那样,有的人甚至不能说日语。 一、国际能力考试旧大纲的要求以及在教育中产生的弊端 1984年到2017年25年中,国际日语能力考试始终贯彻一个考试大纲及要求。即能力考试分为四个级别,从四级到一级;四级最低,一级最高。四个级别的考试都分别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文字与词汇;二是听解;三是阅读理解与语法。对每个级别应该掌握的文字,语法等知识点都做了解释和说明,例如:二级水平要求掌握较高程度的语法,1000个左右的日语汉字,6000个左右词汇,能进行一般性的会话,具备阅读和写作能力;一级水平要求掌握高程度的语法,2017个左右的日语汉字,10000个左右的词汇,除能够进行社会生活方面的会话外,还要具备能在日本学院进行学习、探讨的综合能力。大纲中虽有综合能力等字样的体现,但缺少具体的解释和说明,使学习者对自己应该具备的能力产生错误概念,认为只要能认识2017个汉字,1万个词汇就是一级。所以为了取得好成绩,高校和学习者个人都走了不少错路。主要体现为 1.一些高校追求能力考试通过率而打乱教育安排。有的院校为了提高通过率,不惜牺牲优质的教育资源,甚至是占用宝贵的教育时间做模拟试题,使学院日语教学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应试教学,忽略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偏离了设立日语能力考试的初衷。 2.加剧应试教学与实用教学之间矛盾的激化。无论是二级还是一级日语能力考试、学生的听力成绩都不是很高,与总平均分有很大的差距,更远远低于日本国内的平均分;相反,文字、语法两部分却相对较高,基本与总平均分以及日本国内的平均分持平。这说明学生只要是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准备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为了获得能力证书大部分学生和教师都采取避重就轻的措施,即对文字、词汇和语法两部分下大工夫,采用强化训练的措施来提高成绩。这也无形中导致大部分学生只是一味地死啃书本,硬背语法,忽略了听力、会话、翻译以及写作等方面能力的训练。 在教育中一味地围绕“应试”这根指挥棒,片面追求合格率,采取应付考试的教育方式不但作用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也会让高校的日语教学陷入一个“应试”的误区,无法实现培养具有听、说、读、写四个技能均衡的综合能力人才的目的。 二、2017年日语能力考试大纲 国际交流基金及财团法人日本国际教学协会经过四年多的努力,终于在2017年底出台了日语能力考试新的基本方针,主要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①通过完成某个特定课题考查学习者的语言交流能力;②考查级别由以前的4个级别扩大为5个级别;③提高考试的妥当性、可信赖性;④通过考试让学习者知道自己能够完成的课题,了解自己的实力。以前的大纲中也提到过综合能力的字样,但是没有具体化。新大纲将语言的交流能力确定为大纲的基本方针,说明能力考试不但在内容,结构上会产生新的变化,关键是考试重心有了本质的变化。 通过完成某个特定课题考查学习者的语言交流能力,这句话我们可以分为完成课题和语言交流能力两部分来看;语言交流能力又可以理解为语言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两个方面,即学习者不但要具备一定的日语语言知识,同时要学会应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来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考试委员会经过对2017年的报考学习者的调查,将日语使用范围确定为学习、生活和就业三个领域。从这三个领域出发,将考试问题即课题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商务信函的回答;探讨发表的写法等需要用语言来完成的问题;第二部分:画画;机器的修理和组装等不需要用语言来完成的问题。 考查的知识结构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根据Bachman&Palmer(1996)的探讨,将新大纲中的语言知识分解为结构性知识[structural know- ledge]和语用论性知识[Pragmatic knowledge];其中结构性知识又细分为语法知识[Grammati- cal knowledge]和文脉知识[Knowledge of text]两个方面。 考查的语言知识范围扩大,不再是以往的那些单纯的死背硬记的知识,语用论知识的运用也是考试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突击复习考试,或者中日语言互译的措施是不能适应新大纲考试要求的。为了适应新的大纲变化,不但学生本身在学习措施上要有一定的改变,就日语课堂教学本身也应该有一些变化。 三、适应新大纲的日语教授措施 现在我们的教室活动目标大部分被设定为能够做,单从这一点来看似乎非常完美。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对能够做这个概念是模糊的,只是一味地将考试成绩看成自己努力的方向,没有与实际相结合,不能看到自己真正不会的问题。 要想让学生能够真正的适应2017年的考试,笔者认为我们的日语课堂应该发生一些新的变化。首先就教师和学生的联系。教育中人之间的联系便不再是外在、偶然和派生的联系,而是内在的本质的和构成性的联系。这就是教育中人的主体性。教师、学习者两者在统一了设定目标的情况下,学习者要了解教师评价的标准和尺度。其实无论如何提倡教师和学习者的平等,在教室内的完全平等是不存在的。因为就从知识的量来看,教师要多于学生,教师应该站在支援者的角度让知识向学习者逐渐渗透,而不是一下子“灌”给学生。 其次,我们应该不断地锻炼,让学生学会思考,自己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理念关注的核心问题是逻辑知识与逻辑思维能力之间的联系,或者更一般地,是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联系。批判性思维理论的目标是,寻找有效途径,训练这种能力,揭示这种能力上的差别,把这方面的高素质的对象选拔出来。 就以往外语教育中重视的读、写能力来说,以往教师采用的教授措施为逐词逐句解释,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来回答。这些活动不是错误的,在日语学习者初级阶段的笔者认为可以,但是在中、高级的日语学习中,只采用这样机械的训练只能成为单纯的语言练习,不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对教师而言,教室活动中也要时刻告诫自己不能将课堂变成自己的演说地。细川2017年指出:①要进行综合活动性的交流活动。也就是说听、说、读、写四种形式都要考虑进来,这看上去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纰漏。例如:在读解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将内容的理解作为目的进行下论文联盟去,或者完全由教师讲解,没有任何的学生活动。②给学习者一种期待。教室内经常要按照假想现实进行语言练习,这与引导出学生想法的理念完全相悖而驰,原因在于假想现实的设定目标是以学习该场景的单词和句型为前提,一旦单词和句型被确定,学生就不需要任何创新,更谈不上学习者想法的体现。即学习者仍然被已有的单词、句型束缚,容易失去“自我表现”欲望。③保证学习者的个人表现。对待同样的问题每个人的观点是不同的,所以如何让不同的观点在同一地点存在,如何让学习者接受各自不同的观点是异域艺术语言学习的中心议题。对教师来说依据什么理念来安排、组织自己的课堂是首要问题。但同时也必须考虑一下语言教学、艺术教学的意义。教师要时刻记住自己的职责,安排组织课堂。另一方面学习者有考虑教室活动意义性的权利,所以教师一定要在进行活动之前向学习者说明自己所要进行活动的内容和意义。 ,日语毕业论文,日语毕业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