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日两国艺术交流历史悠久。汉语的数字“三”与道教、佛教有关,日语中的数字「三」既受汉语艺术的作用,又与原始宗教信仰和本土语言使用习惯等有关。本文拟就日语「三」对汉语“三”的借鉴及艺术内涵进行讨论。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三” 艺术内涵 汉语 日语 ③中图分类号: H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5-0060-02 1 引言 葛兆光在《古代中国艺术讲义》中说,“一些由‘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在古代中国被用一二三这样的数字表达出来,而古代中国人就在这些简洁的思路中,把‘天’与‘人’关系一起”,这些就是“数字式概念”;并且进一步指出,“这种‘数字式概念’产生很早,经历了漫长的整合和论证过程,在秦汉时代终于以系统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且渗透到各个领域,作用着古代和现代中国人想问题的思路,并且由此衍出种种知识与技术” 。比如:“六”和“八”与“顺”和“发”谐音,所以常常在祝福时使用;而“四”和“七”则是“死”和“气”的谐音,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人们慎用或不用。 “三”这个词古往今来多次在口头或书面出现,如:“三军①”、“三皇五帝②”、“韦编三绝”、“一日三秋”等具有艺术内涵的表达;“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③”、“三思而后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等表达为人处世道理的语句;“孟母三迁”、“三顾茅庐”、“三过其门而不入”等千古佳话;“三折肱,为良医”、“狡兔三窟”、“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等人生哲理语句;“约法三章”、“三朝元老”等约定俗成的表达。另外,常江编著的《数字合称百科名物辞典》(1995年5月),归纳总结了我国人民在数字合称方面的一些贡献,其中“三”就提到“……三部曲”、“……三杰”、“……三强”等,这些合称简洁、凝练,具有丰富的内涵。 2 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佛教等方面中国人对“三”的感情的略论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日语论文,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说文解字》也说:“三,天地人之道也”。葛兆光在《古代中国艺术讲义》中是这样解释的:“三,天地人,或直接代表人(天一地二人三)” 。可见,“三”与宇宙万物的本源有关,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朴素的人生观,是我们的祖先千百年来所追寻的对于“人”的归属感和神秘感。 同时“三”的使用也受了佛教的作用。如:三界、三谛、三性、三学、三生、三慧、三戒等。 三生,这是轮回和转世的思想,将世界分为前世、今世、来世,又可以说过去、现在、将来。后有“三生石”、“缘订三生”、“三生有幸”等说法。宋人姜夔作词“十里扬州,三生杜牧,前事休说(《琵琶仙》)”来表达这种意思。 三谛,即空谛、假谛、中道谛。佛教天台宗所立的谛理。认为一切事物都由因缘而生,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叫做空谛;一切事物其中虽无永恒不变的实体,却有如幻如化的相貌,叫做假谛;这些都不出法性,不待造作而有,叫做中道谛。一切事物,皆不出此空、假、中三谛的范畴,故称为三谛之理。 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界,义为类别。三界又可总分为有情界(有意识的生物)和器世界(处所)两类,而以有情界为主体。三界是据有情所造善、恶业及修不同定业所感苦、乐、色、无色等不同因果报应而建立的。如“三界众生,轮回六趣”即此义。此三界总为一个世界。大乘佛教认为宇宙之中有无数这样的世界。 可见,佛教中的“三”与轮回转世、修身养性有关,体现了从善去恶的劝戒思想。 随着汉籍、汉字和佛教传到日本④之后,日本艺术受到很大的作用。于是在9世纪后期,日本开始创造本民族文字――和文(假名文字),逐渐摆脱汉文体的束缚,将汉字完全日本化。「三」这个词也在日语中频频出现,如「三界」(さんがい)、「三々九度」(さんさんくど)等。市川宏说:“‘三’这个数字使我们感动莫名的安心,或者说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有一种‘人’得到归属的感觉。但同时,‘三’又是多样化的开始。两个点连起来是直线,再加一点就成三角形了。以次类推,不同的点就形成了各种‘联系’。这些‘联系’不断积累,形成‘万物’。静止和运动,稳定和不稳定,这就是‘三’的魅力根源”⑤。 3 日语中与「三」有关表达的主要体现 (1)佛教方面:「三界」(芸芸众生生活的世界的总称。由欲界、色界、无色界三部分构成)、「三�」(さんじょう)(乘,一种工具,通过它可以到达佛教觉悟的彼岸。每个人的禀赋、环境等不同,到达彼岸的方式也不完全相同。一般分为三种:声闻、缘觉、独觉,即三乘)、「三途の川」(さんずのかわ)(据说这是人死之后去冥府必须经过的河,有三个急湍:山水濑、江深渊、有桥渡,人生罪孽深重,过了这条河就能免除地狱、饿鬼和畜生的苦痛,直达净土)等。(2)文化方面:「三味�」(しゃみせん)(日本的一种弦乐器。琴柄长三尺二寸,多用花梨、红木、紫檀等做材料,绷猫皮或狗皮,有三根弦,粗细不等)、「三��」(さんだいばなし)(日本的一种单口相声。表演者让观众任意出三道题,然后即席表演的一种文化形式)等。(3)传统艺术方面:「三社祭」(さんじゃまつり)(东京浅草神社的一种传统祭礼,每年三月进行,现改为五月)、「三月�句」(さんがつせっく)(每年三月三日在有女孩的家庭举行的一种祭礼,为了企求孩子的健康、幸福,要装饰人偶娃娃,供奉菱饼、白酒、桃花等)、「三々九度」(指日本传统婚礼的重要仪式,新郎和新娘使用三只酒杯,共同将斟过三次酒的三只酒杯中的酒喝完)等。(4)惯用句:�は三枝の礼あり(鸽有下三枝之礼;小鸽常在老鸽下边的树枝歇息。喻孝敬父母);下�も三食上�も三食(人无贵贱之分;「下�」指的是身份低微的下人,「上�」指的是身份地位高的人)等。(5)「三」还出现在日本人的姓名里,如「三上」、「三�」、「三菱」等。 大岛建彦等编的〖日本を知る辞典〗有这样一段叙述 :“数字的抽象性常常和神秘的、迷信的因素关系在一起”,日语的数字使用习惯“与宗教作用相比,更多的是受人们的语感作用――吉利还是不吉利有关”。 4 「三」在日本语言中广泛使用的艺术渊源 首先与佛教有关。佛教是经由中国传到日本,作为相关教义的载体的汉字同时也传到日本,于是一部分佛教词汇也成为日语的一部分。如前面所举的「三界」、「三途の川」、「三�」等。铃木范久认为,佛教思想“对日本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以致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把日常生活本身作为修行之场的思想,后来就像茶道、花道、剑道一样,把普通的技术、文化、体育作为‘道’,这就与心的磨练一体化了” 。比如日本的「�道」(花道,即插花文化)有三要素,或三个基本理念,即“天”、“地”、“人”,最完美的造型为三角形,三个面分别代表天、地、人。由此可推:「三」在日语中与与佛教倡导的修身、养性有一定的关联。 「三」与日本的原始宗教信仰的联系。在祭祀中或招待贵人时,日本人常常使用一种叫「三方」的桌子乘食物,这种桌子为白木原料,通常在前、左、右三方钻孔,以示敬意。平井直房也说,在祭祀的“神馔”⑥中,“我们经常看见‘高盛饭’,即日式大木碗里乘了满满一碗饭,顶端被垒成了三角形”。可以看出,在日本人的原始信仰中,「三」是作为一个与祭祀关系在一起的存在而出现的。
数字「三」与《古事记》和《日本书纪》⑦的神话传说的联系。如在开天辟地之初都出现了“三尊大神”:“天地初发之时于高天原成神名,天之御中主神,次高御产�日神 ,次神产�日神 ,此三柱神者并独神成坐而�身也”(《古事记》);“开辟之初,洲坏浮漂,譬如游鱼之浮水上也。于时天地之中生一物,壮如苇牙,便化为神,号国常立尊,次国狭槌尊,次丰斟淳尊。凡三神矣,乾道独化。所以成此纯男”(《日本书纪》)。另一例,《古事记》中伊邪那岐命和伊邪那美命夫妻黄泉决绝后,伊邪那岐命“于是洗左御目时所成神名,天照大御神;次洗右御目时所成神名,月读命;次洗御鼻时所成神名,建速�佐之男命”,称为“三贵子”(《古事记》)。类似的例子频频出现在《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如:“伊奘诺尊拔剑斩轲遇突智为三段”(《日本书纪》);“于是天照大神乃索取素�鸣尊十握剑。打折为三段。濯于天真名井。然咀嚼而吹弃气�之狭雾所生神号曰田心�、次湍津�、次市杵岛�。凡三女矣”(《日本书纪》);“其底筒之男命、中筒之男命、上筒之男命,三柱神者墨江之三前大神也”(《古事记》)等。由此我们或许可以推断出:古代日本人把「三」看作成一个吉利数字而大量使用。 「三」和日本人的集团意识的联系。大森和夫等说:“日本人的集团意识比世界上哪一个国家的人民都要强。这主要受到日本农耕社会的作用”。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农耕社会,单凭个人的能力根本无法生活,于是形成了以“家”和村落为单位的集团。在一切以集团为上的社会里,作为单个的个人往往是被忽略的,所以作为复数的「三」、作为代表天地人的「三」自然引人注目。 受大和民族的语感和语言习惯的作用。根据《汉字源》,「三」的音训读有「さん」、「み」、「みっつ」、「みつ」。「サ」和「ミ」在日语中具有特殊的含义。〖日本を知る辞典〗是这样描述「サ」的:“在插秧季节,有不少被叫做「サンバイ」的田神。「サンバイ」的「サ」与「サツキ」(指阴历五月的异称――作者注)和「サオトメ」(插秧女)一样,是与插秧有密切关系的称呼。对于「サンバイ」田神有多种传说,或是稻鹤姬的夫婿,或是太阳神的孩子,或是高天原大神与水神之子”。这样的「サ」与「ン」构成的「サン」自然在“稻作艺术”的芬芳熏陶下的日本社会占有一席之地。然后再说「ミ」。在探究“神(カミ)”一词的由来时,桥本进吉将「カ」作为美称,对相当于「ミ」的汉字进行了略论,指出相当于「ミ」的汉字有如下两类:“美、弥、弭、�、湄、寐、民・三、参、御、见、视、眷、水,甲类;微、未、味、尾・箕、实、身,乙类”。可见「ミ」的发音是与“神(カミ)”等一起进行讨论的,日本人对此是抱有一定的好感的。 综上所述,“三”是一个具有深厚艺术内涵的词汇,它体现了中日两国人民世界观、处世态度、善恶是非标准。但汉语的“三”传到日本之后,又添加了许多日本元素,成了大和艺术的一部分,正如温家宝总理在日本国会演讲时所说的那样:“中国艺术传到日本,贵国的先人在保持日本传统艺术的同时,又有了许多的新的创造和发展”。所以,当我们看到日语中的「三」时,不要盲目地当成汉语中“三”来看待,应该把它放到日本艺术这个大语境中去略论、理解。 注释: ①这是古代周朝的制度,一旦战争爆发,按规定天子要提供六军、大封建领主提供三军、中等领主提供两军、小领主提供一军。军,是古代军队的一种单位。现在统指陆海空三军。 ②对于三皇五帝的传说,古书记载不一。但历代王朝所崇祠的三皇五帝是这样一个序列: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 ③原文为“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孟子・离娄上》)。说的是病久了才去寻找治疗这种病的千艾叶。比喻凡事要平时准备,事到临头再临时想办法就来不及了。 ④汉籍初传有种种说法,但有文献涉及者,主要有徐福赴日初传说、神功皇后从新罗带回说、王仁上贡献书说。佛教何时传到日本有两说:一说是根据《上宫圣德法王帝说》记载:百济圣明王与大和苏我稻目事前计划,于538年向大和朝廷派使者,带去佛像和经论;二说是根据12世纪史书《扶桑略记》的记载:552年大陆移民司马达等首先在大和坂田原建草堂供奉佛像,此乃佛教传入日本之始。――《日本艺术史》(第二版)(叶渭渠著,广西师范学院出版社) ⑤除注明译者外,本文日语参考资料均为作者试译。 ⑥指在祭祀时供奉的食物,一般有稻、米、酒、鸟兽、鱼类、蔬菜、盐、水等。 ⑦《古事记》是日本现存的最古老的历史书。日本古代官修史书。太安万侣奉命据稗田阿礼背诵之帝记、旧辞笔录。共三卷。以皇室系谱为中心,记日本开天辟地至推古天皇(约592―628年在位)间的传说与史事。亦为日本最古的文学著作。《日本书纪》是日本留传至今最早之正史,六国史之首,原名《日本纪》。�人亲王等人所撰、於西元720年(养老4年)完成。记述神代乃至持统天皇时代的�史。全三十卷,�用汉文编年体写成。 参考文献: [1]葛兆光.古代中国艺术讲义[M].复旦学院出版社,2017.6. [2]杨德峰.汉语与艺术交流[M].北京学院出版社,1999.3. [3]葛兆光.古代中国艺术讲义[M].复旦学院出版社,2017.6. [4]刘峰.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5]刘明渊.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6]叶渭渠著.日本艺术史(第二版)[M].广西师范学院出版社,2017.8. [7]市川宏�修.三国志知れば知るほど[M].��之日本社,1999.9. [8]大�建彦等.日本を知る辞典[M],社会思想社,日语论文题目,1971. [9]铃木范久.教与日本社会(牛建科译)[M].中华书局,2017. [10]大森和夫,大森弘子,曲维.本[M].连:大连出版社,199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