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课题围绕高职高专院校商务日语系课程改革问题,以就业为导向,以适应职业岗位群对商务日语人才的需求为目标,以校企合作授课为实现手段,设计、实施了《日企实务》课程,并对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反思。本课题重视职业化课程的开发探讨,力求对传统的课程与教育模式有所突破,对商务日语教育领域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能力为主的实践教育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究。 中国论文网 关键字 高职教学;课程改革;校企合作;日企实务; 引言 高职教学作为高等教学的一个类型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迎来了了全速发展的新阶段,但同时,由于我国的高职教学起步晚,日语毕业论文,经验不足,教育的软硬件也十分有限,仍处于发展的初期,一系列问题和矛盾亟待解决。特别是高职教学要区别于专、精、深的本科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与具体实施中要体现职业性、实用性、实操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日语论文,就涉及到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师队伍等方面都要进行同步改革。可以说,高职商务日语教育改革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本人以《日企实务》这门课程为例展开课程改革方面的初步尝试,以期对外语类高职教学工作中职业课程的开发、实施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与领悟。 一、《日企实务》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在2017年本专业开展的对广东省部分日资公司进行的问卷调查与走访中我们了解到,公司需要的是会工作的人,绝非仅仅是会日语的人。在“公司招聘时看重的日语人才的能力”问题上,首选的是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心理素质、思想修养这几个方面。与此相对应,“公司希望日语人才加强学习的内容”问题上,依次为日语系方面、日本社会与艺术方面、商务礼仪方面、计算机运用、商贸知识、掌握正确的工作措施、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等。因此,专业过硬、善于沟通是从事日语类工作基本的条件,品行良好、爱岗敬业、抗压力强等职业素养是日企工作的必要条件。 可见,我们在培养日语人才时要“技能”、“素质”两手抓。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容单是“商务”/“日语”是不够的,还应兼顾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提升。作为高职高专类院校的商务日语系,我们不能盲目沿袭传统的以学科体系为中心的课程设置,应该密切关系广东省经济发展与日语人才就业市场的最新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活动为中心,在课程体系构筑中充分体现职业化和适用性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综合实训类课程,真正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水平和岗位适应能力,这既是高职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优势的体现,从职业教学课程体系的构筑上,也显得尤为重要。 而《日企实务》这门课程正是我们在职业课程体系建设中的一个切入口。该课程作为学生步入日企的“学前班”,能够一定程度上缩短学生进入日企的适应期,既能为公司节省新员工培训的成本和时间,也为学生增强了自信心,是他们就业前的一剂“定心丸”。 二、课程设计理念及特色 本专业在第五学期开设的《日企实务》这门课程,是学生了解和接触日本公司的窗口。课程本着“立足就业”的指导思想和“学用结合,以用为主”的设计理念,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踏入日企工作之前能够了解日本公司的经营管理和工作技巧,成为善于跨艺术交流与沟通,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具有较强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较强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商务日语人才,为学生的就业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和思想准备。 为此,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经过与专业指导委员会及校内外专家的反复论证,确定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工作态度”、“日企艺术特点与日企经营理念”、“日企管理与基本工作”、“日企礼仪与人际交往”、“日文计算机运用”、“日企员工的职业规划”、“日企面试”七个模块的教育内容。 该课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一)课程的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的特点。该课程作为本专业其他日语课程和商务课程的补充,以培养一个合格的“日企职员”为目标,紧密围绕本专业的目标职业群,如日语翻译、日语销售、日语跟单、日语文员,在公司专家的参与下略论了这些职业群的工作内容、工作特点、能力要求等,设计了强化相应职业能力的授课内容。 (二)课程的设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介绍日企的基本工作方式与措施、日企工作的基本规章与制度,培养学生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奉献精神和感恩之心,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通过在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对社会礼仪的学习,使学生提高了自身修养;通过以小组调研、汇总发表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略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的设计体现专业课程体系的互补性。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很大,几乎涵盖了与日本公司工作相关的所有内容。为了突出重点,在课程的设计过程中,我们确定了与其它课程互补的准则,对内容进行了取舍。例如,由于同时开设了《网络办公自动化与运用》课程,故在该课程中仅给学生介绍日文Windows操作系统下的基本运用与常用计算机日语词汇,并配合开展日文打字比赛等实训活动;关于日企工作中涉及的外贸业务内容,因另有《外贸业务模拟》等针对性较强的商务类课程,故本课程侧重对外贸人员基本素养、中日商务活动中的注意事项等的讲解; (四)授课形式多样化。通过“对话”与“讨论”的授课形式,做到“四个一”,即每次授课要围绕一个主题,提出一个实例,展开一场讨论,留下一点思考;根据每个课程模块内容需要分别以教师讲授、专家讲座、学生演示、上机操作、角色体验等不同的形式实施教育,避免了传统教育教师“满堂灌”的枯燥乏味,学生对课程内容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性高,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五)教育团队多元化。课程由校内教师与公司人员、行业专家共同参与授课,根据各模块内容的需要进行分工合作,由校内专任教师讲授每个模块的基础内容,由公司人员介绍所在公司的具体情况及业务内容,并对相关模块的具体实训环节进行指导,由人力资源企业人员担任择业与就业的指导、指导模拟面试环节等。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将书本知识与公司人员的现身说法有效结合起来,加强了课程的实用性,使学生对模块内容的理解更加具体、深刻。体现了“专兼结合、双元互补”的教育特色; 三、课程的实施效果及问题 为了进一步明确该课程实施的效果,以便及时总结经验,加以改进,在课程结束后我们面向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从79份有效问卷的统计结果上看,绝大多数的学生关于该课程的整体设计评价为良好以上(含优秀),多数学生认为该授课内容难易适中,关于指导他们在日企工作方面意义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对日企工作的兴趣,关于综合能力方面的提高也有较好的效果,总体达到了预期的授课目标。 但是,课程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1.理论教育与实践环节的结合不够完善。例如,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特长,从而更好地做出求职择业的决策,教师提供了《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量表》作为参考资料让学生课后进行自我测试;为了让学生理解日本公司的经营理念和艺术内涵,教师也布置了课后调查任务,让学生针对一家日本公司的公司艺术进行调查,完成调查报告。但是,由于对这类课后任务的跟踪指导有限,对完成情况也没有妥善的评价机制和评分制度,导致了学生对课后任务重视程度不够,完成率低,关于学生自学能力方面的培养效果不及预期。 2.校企合作授课的衔接不够完善。一方面,学生反映公司教师的讲座内容过于宽泛,指向性不强,所讲的内容与专任教师讲授的内容关系不是很紧密,与学生关注的问题也有一定的出入,关于学生的实际指导意义不大;另一方面,校内专任教师公司经验不足,对各公司和各领域中的情况了解有限,导致了在某些模块的认识上存在着偏差,校企双方一旦疏于沟通就会使授课内容产生出入;另外,公司教师的上课时间受公司工作作用较大,有时无法按照预定时间完成授课任务,也会导致授课内容前后脱节,这些问题都导致了学生最终关于校企合作授课效果的评价不是很高。 3.教育设施不完善。尽管多媒体教室能够基本满足该课程的授课需求,但是由于计算机实训室、艺术体验实训室等配套设施尚不够完备,因此关于日文计算机操作和礼仪训练环节大多止步于教师的演练;另外,在合班授课人数较多的情况下,教室的固定桌椅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实训和互动环节的开展。 4. 相关教材不成熟。由于当前开设《日企实务》这类综合性实训课程的学校较少,市场上已有教材的内容与本课程的授课内容不一致,任课教师只能通过自制讲义和PPT、补充参考资料、参考书籍的方式进行授课,学生对选用的教材评价较差,使用率也较低。 除了以上的主要问题之外,课程也存在着教师是否应该全日语授课、课时量安排等等的问题,在今后的课程完善过程中也需要认真思考,妥善解决。 四、今后主要改进的方向 综合《日企实务》课程实施的上述情况,今后我们将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与完善。 1. 深化校企合作,合作方式进一步多样化。当前亟需解决的是尽可能多地创造学生到日本公司参观、学习的机会,条件成熟后考虑与公司共建校企合作项目班,将有志到日企工作且符合其用人需求的学生编入“短期特训班”,以公司教师为主、校内教师为辅完成相应的训练;其次,与公司达成共识,公司内部组成相对稳定的“兼职讲师团”,将共建项目的授课列入讲师团队固定的工作内容,在课程模块及内容完善后形成相对固定的授课时间;另外,除了校企合作的形式以外,我们还应拓宽思路,学校也应创造相对宽松的条件,尝试进行跨专业、跨高校的合作课程和国际交流合作课程等多种形式,通过多角度、多层面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育效果; 2. 完善教育评价机制。针对本课程职业性的特点,应把对学生的职业适应度与综合能力的评价放在首位,因此今后应以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任务完成情况作为主要评价依据,具体分布为:课堂表现(出勤、上课态度、课堂讨论参与度等)40% /各模块任务评价(自主学习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小组任务参与度、语言表达等)60%的标准进行百分制综合测评,避免优、良、中、差这样的模糊性评价;另外,除了教师的评价,还应探究任务小组成员互评的评价方式,避免部分学生在实训环节中的惰性思想,以期学生能够真正投身到学习中,体验实践的乐趣; 3. 加快实训室建设。职业课程要突出其运用性和创新性,课程内容和形式都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也就离不开必要的实训条件。根据课程需求,要在充分利用校内现有的计算机实训室、多媒体语音室等教育资源的同时,积极推进便于开展日本艺术体验、模拟面试、小组讨论、商务谈判等实训活动的多功能日本艺术实训室的建设立项;同时,努力开发利用校外资源,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共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 4. 开发配套教材、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我们要与大型日资公司合作,专任教师要定期到日资公司进行学习、参观或挂职锻炼,及时了解公司最新的动态和用人需求,依此不断调整授课内容,合理优化利用日资公司的员工培训资料,与公司专家、兼职教师联合编写既适应《日企实务》课程又适应公司内部培训使用的校企一体化教材;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共同制作满足课程需要的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较为直观的教育资料,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认知效果;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还需将参观、讲座以及学生实训情况记录保存下来,作为今后的实训参考素材。 高职教学要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任重而道远,《日企实务》课程的开发只是我们尝试着迈出的一小步。我们必须不断审时度势,切合社会、公司、岗位最新的用人需求,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重新审视每一门课程,深化课程改革与教育改革,才能提高本专业的教育质量,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实现专业的成长与发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创出高职类日语教学的特色与优势。 参考文献 [1]戴士弘. 职业院校整体教改[M]. 清华学院出版社,2017. [2]严中华. 职业教学课程开发与实施[M]. 清华学院出版社,2017. [3]张有声. 高等教学可持续发展理论探讨[M]. 教学科学出版社,2017. [4]马建富. 职业教学学[M]. 华东师范学院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李瑜,女,讲师,1978年10月生,日本和歌山学院硕士探讨生,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大学商务日语系负责人,主要探讨方向为日语教育探讨、高职日语教学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