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高校日语会话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预习目标不明确、教育参与度较低、复习巩固效果较差、测试结果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实际会话水平等。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我们提出了“分组模拟”、日语角活动、将测试引入日常课堂教育等改革方法。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高等院校;日语会话课;改革 一、传统高校日语会话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日语会话课是主干课程之一,也是实践性很强的科目,但传统会话课存在一些问题,日语论文,削弱了日语会话课在提高日语系学生实际会话水平中的影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课前 在以陕西师范学院日语系大一、大二学生为对象的问卷调查中,有会话课预习习惯的学生所占比例为17%,而同时精读课的课前预习率63%。大家也普遍认为日语会话课是精读课的衍生品;精读课的预习目标明确(包括记忆[新出单语]、浏览[解说·文法]等),会话课的预习难以着手。 (二)课堂 当前高校日语会话课授课内容大都存在与精读课、听力课脱节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教材不配套所致。例如,日语系大一新生刚入校时,精读课还在进行五十音图的读写练习,会话课却已有初步的场景设定,令大一新生感到接受困难。从教师角度来看,会话课堂教育偏向精读式教育,易忽略学生在会话课堂中的主动性。从学生角度来看,会话课堂学习习惯于被动输入,鲜见主动输出。 (三)课后 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部分日语系大一、大二学生没有课后复习巩固会话课所学的习惯,即使有,也多采用与精读课同样的复习措施。 (四)测试 大多数高校的会话课程测试局限于一学期一次的期末考试。部分高校日语会话课程的期末考试采用笔试形式,难以考察学生的语音语调和实际会话能力。部分高校日语会话课程考试虽采用口试形式,但难以覆盖整个学期会话课程所学内容。这导致会话课程期末考试成绩难以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会话学习情况,难以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 二、高校日语会话课程改革方案 针对传统高校日语会话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分别就课前、课堂、课后、测试四个环节提出了改进方案,并将其运用到了课堂试验中,通过课后调查问卷、个别访谈来评估方案实施效果,进而完善方案。改革方案主要涉及以下四点: (一)课前:教师引导自主预习 关于初学日语的学生需要教师引导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教师引导阶段,可由教师在课前划定基础词汇、基本语法。学生受益于课前预习,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可以激励学生逐渐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进而使课堂教育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果。 (二)课堂:授课内容与“分组模拟” 建议会话课堂教材选取精读课本或听力课本的课后会话练习题。在基于陕西师范学院2017级日语1班和2017级日语1班的调查略论中,我们发现精读课每周10课时所学内容大概为《综合日语》课本的一个单元,而该课本每个单元都有“会话练习”。以此为会话课的基础,并进行适当拓展,不失为日语会话课程授课内容改革的一套良好方案。 而针对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日语论文题目,我们提出“分组模拟”的授课形式。传统的会话课堂中常见的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措施之一是,先将全班学生分组,小组内会话,再由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演示,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这种措施的目的是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会话当中,但也存在着一定局限性。例如,小组内会话时,可能只有被选出的代表在进行认真练习,因此该措施可能并未达到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班同学积极性的目的。而这种授课形式要求每位同学都要表演,并由其他学生点评集思广益,拓展思维,主动应用自己平时所思所感以及通过其他方式学习的日语进行表达,相互学习,最后由教师进行评析。老师和学生都充分参与其中,利于培养学生大胆地与他人交流的习惯。针对中国高校班级人数偏多的近况,每组模拟的场景不同,侧重的语法点和情感表现也有所异同。 (三)课后:日语角 与课前预习类似,课后复习习惯的养成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先由教师安排组织定期的日语角活动,邀请日本留学生,模拟课堂所学会话场景进行练习。这一阶段侧重的是流畅程度的练习。 (四)测试:引入日常会话课堂 为使测试成绩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日语会话课学习情况,我们计划将原本一学期一次的日语会话课考试引入日常课堂教育。在每堂课授课完毕后,随即抽取学生进行测试。建议测试形式分为有限会话和自由会话两种形式。有限会话完全按照课堂教育中给出的会话原文进行会话,而自由会话则依照课堂教育中给出的会话模式,自由变更会话中所涉及的具体事物。 三、结语 总之,高校日语会话课程改革非一朝一夕能完成,它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通力协作。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在日语会话课程中的主体性,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实际会话运用能力的教育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