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阶段国内高校培养的日语系毕业生绝大多数不能达到与日本人进行流利、无障碍的沟通与交流的水平,而曾经到日本的学院留学的学生,其听力和口语普遍优于国内同年级的学生。由于经济上以及其他各种客观原因,绝大多数同学关于留日只能是望洋兴叹。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将当今先进的网络技术运用到日语教育中是一项前人从未涉足过的新领域,它势将改变们长久以往固有的旧观念旧思想,带来一场日语教育界的新变革。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教育模式;远程教育;日语教育 一、引入“远程教育”模式的背景 随着中国与日本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步伐的加速,尤其是近几年大连IT产业的不断成熟与发展,优秀的日语系毕业生数量虽不断攀升,但仍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而如何培养出更多能在各个方面都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快速适运用人单位的需求的日语人才,则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现阶段日语毕业生存在的问题在于绝大多数同学不能达到与日本人进行流利、无障碍的沟通与交流的水平,因此不能适应工作要求,往往因此与自己心仪的工作机会擦肩而过。而通过“2/2”、“3/1”等联合培养模式到日本的学院留学的学生,其听力和口语普遍优于国内同年级的学生。并且在就业的过程中,日语论文,因其听力和口语上的优势,相对更易找到更好的工作。而作为用人单位一方,也有很多企业在招聘要求一栏中写到诸如有留学经历者优先的字样。 当前,由于经济上以及其他各种客观原因,能有机会和条件出国的同学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同学关于留日只能是望洋兴叹。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将当今先进的网络技术运用到日语教育中是一项前人从未涉足过的新领域,它势将改变们长久以往固有的旧观念旧思想,带来一场日语教育界的新变革。 二、高校日语系的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 在信息发达的今天,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可谓是纷繁复杂,可以通过书本、网络、各种媒体等获得所需要的知识。然而由于语言环境等诸多因素的作用,关于国内大部分高校的日语学习者来说,获得日语知识的最有效途径无疑是教育课堂。 然而,据笔者的调查,很多国内高校的日语系的培养模式以及应试制度,使的大部分的日语学习者学生“十聋九哑”,日语系学生的听说能力非常低,成为应试教学的牺牲品。这一现象也导致了公司对能力考试的权威性产生了怀疑,组织员工集体去报考日语托业考试等。这也是国际日本语能力考试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日语国际能力水平测试措施的改革,日语听说相关的课程在日语教育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受到日语系学生的重视。 当前,据笔者了解,很多高校在中级视听说、高级视听说、同声传译等采用多媒体教育设备的课堂上,已经一改往昔单一枯燥的重复播放录音让学生复述模仿的形式,而是由教师运用网络为学生一些日本目前最新的新闻,电视剧,综艺娱乐节目等观看,让学生接触到鲜活的日语,再根据材料自身的性质选择让学生进行跟读练习或逐次翻译,这些关于学生的听力与口语的提高都起到了较为显著的效果。但这些只能单纯地提高学生普通日常级别的听说水平,而且由于日语教师专业上的限制学生不可能学到高水准的专业知识。 三、“远程教育”模式的实施的可行性略论 首先,当前国内的很多开设日语系的高校在不同程度上经与日本的学院建立了友好交流的校际合作联系,以大连工业学院文化与信息工程大学为例,当前我院通过“2/2”、“3/1”等联合培养模式将学生送往日本学院学习,因此具备支持此项改革的基础。 其次,日本和中国时差为一小时(即东京时间上午9点,北京时间为上午8点)这一特点也容许我们大胆尝试网络远程同步教育。 其三,当前国内的的大部分高校日语系的视听说课程以多媒体教育设备为主,具备进行远程教育的物资基础。 四、“远程教育”模式的预期效果及意义 在中高年级的听说课上,日本新闻,电影,电视等可作为学生听日本教师专业课前的前期过渡阶段,之后在逐渐进入专业课阶段。而将网络运用到远程日语教育将是一项前所未有的突破,尚未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从近年来视听说课程中所引入的日本新闻等综艺节目的教育效果上来看,远程日语教育将取得令人惊讶的效果。 通过网络将日本学院的课堂搬进我们国内的学院日语教室,使学生能够不出国门就能达到和留学学生达到同样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效果。大量的原生的准确的日语音声及影像的输入,在打开学生的耳朵,形成正确的听觉刺激的同时,还可使学生进一步接触日本艺术和社会,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丰富语言对象国的知识。以达到以听力带动表达力,进而能够说出正确优美的日语,日语论文,在今后的就业中以其卓越的日语听说能力来赢得具备绝对的竞争优势。 因此,此设想如果能够运用到实际的日语教育中去,必将带动日语听说教育的一场新的革命,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日语听说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杨辉.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初探[J].教学评论,2017.(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S].教学法学法规规章汇编.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2017. [3]蒋福玲.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学论坛(宏观教学探讨), 2017,(05). [4]赵满华.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建设初探[J].高等教学与学术探讨, 2017, (11):10-12. [5]范燕, 宋晓宁,华伟,王芳.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J].今日科苑, 2017, (02):155-156. 作者简介:崔爽(1983-10-13),女,籍贯:鞍山,大连工业学院文化与信息工程大学,职称:讲师,探讨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