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语言中“虫”惯用语的比较考察[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中日惯用语是经历了中日两国人民的长期使用发展起来并逐渐固定下来的语言形式,它生动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蕴含着深厚的民族艺术。本文将对中日语言中“虫”惯用语进行对比略论,以研讨中日两国人民对“虫”的认识,并探析“虫”惯用语这一“特殊”语言现象产生的原因。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中日语境 虫 惯用语 比较
  一、中日语境中的惯用语
  学者们对汉语成语、谚语、歇后语等语言现象做了大量的探讨,与此相比,对惯用语的探讨却较为薄弱,且惯用语还未出现普遍性的定义。本文对惯用语的界定采用《中国惯用语大词典》(袖珍版,2017)的观点,即惯用语是非“二二相承”的描述语。据其描述,惯用语与谚语的区别在于“惯用语”是描述性的,对事物的性质、状态或人们的行为动作的方式进行描写,不具有知识性,谚语则反之,它是表述性的,表达某种推理判断,具有知识性。并且,惯用语与成语的区别在于成语是“二二相承”的形式,而惯用语是非“二二相承”的形式。惯用语与歇后语的区别是“歇后语是由‘引子’和‘注释’两部分组成,属于‘引述语’”。如此看来,惯用语和成语以及歇后语的区别可以通过其形式来判断,而其与谚语的区别却是较为模糊的。那么,惯用语和谚语应该怎么区别呢?《中国惯用语大词典》(袖珍版,2017)中列举了两个例句,通过对比就能区别出来:
  我只好老老实实趴在桌子上做题目,偏偏心急碰上热豆腐,有一道题怎么也做不出来。(周毅如《聚龙里轶事》一三)
  遇见事呢,要好好琢磨琢磨,性急可不行,这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薛仁贵东征》六十回)
  通过对比以上两个句子可以看出,“心急碰上热豆腐”是具备描述性质的,而“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是具备表述性质的。如例句所示,“心急碰上热豆腐”是描述了“我”急于解题这一迫切的心态,关于被描述的对象(“我”的心态)来说它只是一个描述语,不具备知识性,因此属于惯用语。而“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是劝戒他人遇事不能太心急,要冷静沉着地思考。这关于被劝说的人(受教的人)来说它是具备知识性的,因此属于谚语。
  那么,日语中的惯用语与汉语中的惯用语有没有相似性呢?对于日语中的惯用语,籾山(1997)的叙述如下:“整体的意义不能由单个构成词的意义推导出来的多个词语的固定搭配使用。”土屋智行(2017)则对日语中的惯用语与谚语的区别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惯用表现:由多个构成要素组成,其中部分惯用表现的词语结构不明确,但是即便其词语结构是不明确的,也不管其构成要素的可略论性如何,整个惯用表现是表达一相关意义的,其构成要素会向比喻意义扩展。
  谚语:由多个构成要素(部分是古日语)组成,较之惯用表现,词语的结构更明了且具有可略论性,整体说来,谚语表达是具有教训意义的。然而其构成要素朝比喻意义扩展时,此时的构成要素多是其本身意义就是抽象的。
  由以上可以了解日语惯用语的性质特征:由多个词语组成的,其搭配使用方式固定,并且整个惯用语的意思不能由单个的词意推断出惯用语(况且部分惯用语的词语结构是不明确的)。并且日语中惯用语和谚语的区别在于:从内容上看,谚语所表达的内容具有教训规诫的知识性意义(对受教一方来说),而相比起来,惯用语不具备知识性。这与汉语中的惯用语的描述性、不具备知识性是相通的,因此中日语言中的惯用语具有可比性。
  二、中日“虫”惯用语的特殊语言现象
  在日语中,如果“虫”没有处在其应在的位置,则称之为“腹の虫が納まらない(生气了)”“虫の居所が悪い(心情不好)”;当人们在为自己的利益做打算时,则称之为“虫がいい(自私自利)”;对某一事物或人,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不喜欢时,则称之为“虫が嫌う”“ 虫が好かない”等等。可见,日本人把自己的内心活动归结于腹中“虫”的活动。
  在《ことわざ大辞典》中收录的约56条含有“虫”字的惯用语中,表达人们内心世界的惯用语约有37条,占总量的66%,以下表格中列出了部分词条及其中文解释。
  表1
  日语语境中含有“虫”的惯用语 译文
  (1)虫が納まらない、虫が堪えぬ、虫が不承知 怒气难消、怒气难平
  (2)虫が悪い、虫の居所が悪い 心情不好、很不高兴、心情低落
  (3)虫に当たる、虫に障る、虫が焼ける 生气、发怒、怒火中烧
  (4)虫に入る、虫が鎮まる 怒火平息、息怒
  (5)虫を抑える、虫を摩る、虫を死なす、虫を殺す 忍着不发火
  (6)虫が嫌う、虫が好かない 总觉得讨厌、总觉得不中意
  (7)虫が据わる 决心已定
  (8)虫が動じる 吓得发抖、肝胆皆寒
  (9)虫が合う 气味相投
  (10)虫がいい 自私自利
  (11)虫が知らせる 有预感
  (12)虫も殺さぬ 菩萨心肠
  (13)虫唾が走る 令人作呕、令人讨厌
  (14)虫の息 奄奄一息
  (15)一寸の虫にも五分の魂 匹夫不可夺其志
  (16)虫が早い 性子急
  从表1可以看出,在相对应的汉语译文中很难用到含有“虫”字的词语来与之一一对应。并且可以对其中含有“虫”的日语惯用语进行分类:惯用语(1)~(10)、(13)、(16)中的“虫”所指对象其实是人们腹内的“蛔虫”,(12)、(14)中的“虫”所指对象则是自然界的小昆虫,而(11)、(15)中的“虫”既可以是人们腹内的“蛔虫”,也可以理解为自然界的小昆虫。从以上分类中可以发现16个日语惯用语有14个(包括交叉部分)惯用语中的“虫”所指对象为“蛔虫”,并且从其相对应的汉语译文可知这些惯用语所表达的是个人的内心情感世界。这样我们归纳出表2。
  表2
  日语语境中含有“虫”的惯用语 中文译文
  与人的内心世界相关的隐喻 虫が納まらない虫が堪えぬ虫が不承知 怒气难消、怒气难平
  虫が悪い虫の居所が悪い 心情不好、很不高兴、心情低落   虫に当たる虫に障る虫が焼ける 生气、发怒、怒火中烧
  虫に入る虫が鎮まる 怒火平息、息怒
  虫を抑える虫を摩る虫を死なす虫を殺す 忍着不发火
  虫が嫌う虫が好かない 总觉得讨厌、总觉得不中意
  虫が据わる 决心已定
  虫が動じる 吓得发抖、肝胆皆寒
  虫が合う 气味相投
  虫がいい 自私自利
  虫が知らせる 有预感
  虫唾が走る 令人作呕、令人讨厌
  一寸の虫にも五分の魂 匹夫不可夺其志
  虫が早い 性子急
  上文提到,在相对应的汉语译文中是很难用到含有“虫”字的汉语词汇来表达表1中的日语惯用语的。那么姑且抛开对应联系,在汉语语境中“虫”惯用语有没有这类与人相关的隐喻呢?《中国惯用语大全》(2017)中没有“虫”惯用语的单独列项,但是含有“虫”的惯用语却不少。下面笔者将与人相关的惯用语以表3的形式列举出来。
  表3
  汉语语境中的“虫”惯用语
  与人相关的隐喻像“……虫”一样的人 跟屁虫
  打憨虫
  糊涂虫
  磕头虫
  瞌睡虫
  寄生虫
  可怜虫
  闷头虫
  应声虫
  得志一条龙,失宠一条虫
  由表2和表3可知,中日“虫”惯用语的特殊语言现象是中日语境中都存在着与人相关的“虫”惯用语,但是其着重点却不一样。如表3和表2所示,汉语语境中的这类惯用语主要是指像“……虫”一样的人,而日语语境中却是指人的内心活动。两种语境中的“虫”惯用语为什么会出现不同呢?日本人为什么会用“虫”惯用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活动呢?
  三、特殊语言现象的原因略论
  对于上面提出的问题,笔者将从两方面来略论其原因:
  中国是个善于观察的民族,对于“虫”的记载,《说文解字》云:“一名蝮、博三寸,首大如擘指。象其卧形。物之微细,或行,日语论文,或毛,或介,或鳞,或虫為象。凡虫之屬皆从虫”。“博三寸”也就是说其身宽三寸,以今天的标准来说三寸即0.1米。“物之微细”说的是虫乃是有生物中的微小之物。可知,与代表优秀的龙相反,虫在中国人的眼中是渺小的,不堪一击的。因此,最典型的例子“得志一条龙,失宠一条虫”中的“龙”和“虫”则形象地表现出了人的两个极端。
  对于日本人为什么会用“虫”惯用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活动这一问题,笔者认为这与日本人的饮食习惯与思维习惯有很大的关联。众所周知,日语毕业论文,日本料理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刺身”(生鱼片),是将鱼切片蘸上酱油芥末食用的。在日本料理中,按照不同的制作措施及切片措施制作而成的“刺身”有着不同的名称:平作り、細作り(生鱼丝)、たたき、洗い、生き作り等。如此钟爱生鱼片的日本人们的体内是更易于滋生出蛔虫的,但是古代的人们并不能理解这一现象,他们对“虫”怀有敬畏之情。并且认为这种“虫”的活动会导致人们产生各种心理上的活动。因此古代的日本人把自己不能解释的内心活动归结于腹内蛔虫的活动,于是现代日语中保留了“虫”的这一惯用法。
  另外,这也与日本人的思维习惯相关,借用韩立红在《日本艺术概论》中的话“日本人は思弁的、形而上学的な問題を好まず、事実、現象、経験、実証の方に強い関心を示してきた”,即日本人不喜欢抽象的问题,他们习惯把问题、事情具体化。笔者认为日本人的这一思维习惯也作用了其语言认知及使用。以上用含有“虫”字的惯用语来表现人们的内心世界这一特殊语言现象可以说是日本人的思维习惯在语言认知及使用上的一个投影。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中日语言中“虫”惯用语的对比略论,发现中日语境中都存在着与人相关的“虫”惯用语,但是其用法并不完全相同。汉语语境中的这类惯用语主要是指像“……虫”一样的人,而日语语境中却是指人的内心活动。最后分别从中日两方面略论了中日“虫”惯用语这一不同用法的原因。大野晋在《日本語の年齢》一书中指出:“単語の意味の歴史をたどることは、やがてその民族の心情や艺术の歴史をたどることである。”也就是说,大野晋认为一个民族的语言是和其民族心情、艺术息息相关的。由于时间和资料所限,本文在原因略论方面做的还不充分,没能在民族艺术的层面上彻底展开,希望今后进一步探讨相关课题。
  参考文献:
  [1]温端政.中国惯用语大词典(袖珍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
  社,2017.
  [2]仓持保男.日语惯用语词典[M].北京:外语教育与探讨出版社,
  2017.
  [3]韩立红.日本艺术概论[M].天津:南开学院出版社,2017.
  [4]土屋智行.日本語定型表現の体系的分類に向けて:特に辞書記
  述に基づく慣用表現とことわざの略论を中心に[J].言語科学論集,2017(5巻15号).
  [5]新村出.広辞苑[M].東京:岩波書店,2017.
  [6]鈴木孝夫.ことばと艺术[M].東京:岩波新書,1993.
  [7]温端政.中国惯用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
  [8]尚学図書.ことわざ大辞典[M].東京:小学館,1975.
  [9]大野晋.日本語の年輪[M].東京:新潮文庫,1974.
  (吴晓莉 浙江宁波 宁波学院外语大学 315211)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