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艺术导入对高校日语教育的支撑影响探讨[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日语教育本土艺术正迁移的影响不可忽视。当前,国内高校课程设置中存在本土艺术课程缺位现象,应适当加强。本土艺术课程的导入可先从专业教育的核心课程着手,并在导入时遵循以下要点:(1)应体现对日语教育的促进影响;(2)应更好地切合社会对日语人才的要求。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本土艺术导入 正迁移 专业培养计划 核心课程
  一、引言
  近年来很多外语教育探讨者指出,随着我国与国际社会经济、艺术交流的日益增长,我国的外语人才不仅肩负着引进国外先进艺术的任务,更有责任向国外介绍和传播中国艺术,以便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相互了解。同时,外语教学领域的学者们多年的探讨表明,在高校外语教学中,本土(母语)艺术对学习者的正迁移影响不可忽视,是成年人外语学习不可缺少的支撑要素。母语艺术正迁移是指学习者在进行目标语的学习过程中,借助于母语的语言规则和思维方式,表达和理解同样或类似的言语行为。在外语教育中有效导入本土艺术进行对比教育,能简化教育过程,保证学生对外语知识的正确理解,提高学生应用外语知识的熟练度。因此,在高校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导入本土艺术教学,不仅是当前我国社会的要求,在理论上也是有充分依据的。
  中日两国拥有两千多年的交流历史,中国的语言和艺术对日本都产生了很大作用。汉语和日语在语音、词汇、语法、艺术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共性。在日语教育中利用这种本土艺术的正迁移现象,其效果非常值得期待。
  二、探讨背景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自古以来在语言及艺术等方面与我国有着紧密的关系,两国间的交流走过了一条历史悠久而又充满艰辛的道路。改革开放后两国交流日益频繁,日语教学在我国高校也一直呈明显上升趋势。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两国间交流也从最初的对日本经济、艺术单向输入转为输入/输出双向交流的特征。笔者认为,在此种情况下,我国高校日语系的相关课程设置也应注意对本土艺术的导入。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日语系课程设置都将重点放在如何让学生理解日本的社会、艺术特征,如何顺利融入日本社会环境等方面。当前来看,很多情况下这种单方面的艺术、信息输入已无法满足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只有在课程中适当导入本土艺术,让学生了解如何向日本介绍中国的社会、艺术情况,才能使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日语,更好地服务社会。
  从另一方面来说,中国艺术或汉语修养的提高,对日语学习也是非常有帮助的。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Wode教授曾提出:“学习者在习得一门外语的过程中,尤其在初期,不可能关闭他已拥有的母语知识系统。”日语的文字符号系统及很大一部分词汇均来自汉语,因此客观地看,中国的日语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更难摆脱母语的作用。
  如前文所述,很多学者都谈到了利用母语正迁移效果促进外语学习(主要是英语)的案例。而贯穿整个古代及近代历史,汉语对日语词汇及语言体系的形成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关于日语学习者而言,母语的正迁移效果表现得特别明显。
  在我国,对日语这门语言进行系统性的探讨始于清代。晚清外交家、革新家黄遵宪充分肯定了日语假名文字符号系统的独特性和高效性,认为这是日本当时能够普及平民教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表明了日本文字起源于中国汉语的事实。而在他之后的梁启超则在《论译书》中指出了当时(具有汉语文言知识的)中国人学习日语的便利性:“名物事象,多与中土相同,汉文居十六七。”梁启超还将日语与当时中国的文言文相对照,创造了“和文汉读法”,其中重要的一项,是认为将日语句子的词序进行一定的顺序颠倒,即可直接理解成中国的文言文。
  梁启超对日语的这种理解措施固然有偏颇之处,但也反映了中国人学习日语具有“同文之便”的特点。传言梁启超根据此法在很短时间内便掌握了日语,这样的说法也许有所夸大,但反映出了一个事实,日语论文题目,即中国语言和艺术功底较深的人,利用母语或本土艺术的正迁移效果学习日语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秦礼君(2017)认为,汉语与日语在语法术语、词类划分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一致性。此外,两者的句子的结构也有相通之处。如,日语判断句“…は…です”等同于中国古汉语的判断句式“…者…也”,教育中应有效利用这些要素。
  《论母语对第二语言的正迁移影响》一文中指出,母语艺术与L2(外语)语言中的知识存在一定的共同特征,如果学习者在学习L2之前就已利用母语艺术接触了解这些知识,则会促进正迁移影响的发挥。
  本文笔者计划在这些先期探讨结果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日语系当前的汉语语言艺术课程设置情况进行更深入的考察,研讨中国艺术课程应如何设置,以何种方式进行,才能对相关日语课程起到更好的支撑影响,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
  三、当前高校本土艺术教学的近况
  2017年《中国教学报》发表名为《不受重视面临边缘化 学院语文何时走出尴尬?》的文章,指出汉语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的同时,国内的学院语文教学却正面临边缘化,高校学生的母语表达、书写能力降低,本土艺术知识欠缺等现象。
  时隔6年后,《中国教学报》2017年再次发表文章《传统中文学科为何走“下坡路”?》,指出当前高校的专业教育中对外语教育的时间远远多于中文,课程设置中对语文教育重视度不够等情况。总体来看,这些年来高校中母语教育的地位一直没有什么大的改变。
  相对而言,对日语学习最为重要的古代汉语教育则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局面。有学者指出,古代汉语的学习本身具有一定难度,使部分学生望而生畏,而很多高校在设置专业培养计划时也有意识地对古代汉语课时进行了压缩。这样的情况若继续下去,高校学生对中国古代语言艺术的掌握将进一步减弱。
  正如《高校日语教育中的本土艺术失语现象》一文中所指出的,当前国内高校日语系所开设的与中国艺术相关的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少,而某些高校甚至完全没有开设此课程。
  笔者对近年来国内几所高校日语系在互联网上发布的专业培养计划进行了汇总,结果如下表:
  ■
  ?鄢注:括号外数字为学时数百分比,括号内数字为学分数百分比,此栏中其他数字均同。   由此可见,我国当前高校本土艺术教学的课时整体偏少。关于日语系教育来说,汉语语言艺术的教育,尤其是古代汉语方面的课程学习,更是亟须加强的一环。
  四、高校日语教育中本土艺术导入的设想
  大连理工学院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高等院校日语系高年级阶段教育大纲》中,关于日语系学生的要求是:“毕业后应具有较强的日语实践能力。”综合当前日语系的就业趋势来看,高年级的实践类课程主要有商务日语和日语翻译两个方向。笔者认为应以这两门课程为核心,贯彻本土艺术的正迁移影响。
  1.商务日语课程
  我校(浙大宁波理工大学)日语教研室从2017年开始对浙江地区日本公司的调查显示,很多公司反映当前录用的日语商务人才所遇到的问题并非日语不熟练,而是在本土艺术相关的表达及沟通上出现失误。在两国公司的经济合作过程中,这会使双方公司之间业务对接时产生一定的问题。因此,笔者的观点是,在商务日语学习过程中应加强对中日两国社会艺术的比较学习,做到知己知彼。
  当前,我国高校商务日语相关教材中,艺术和信息输入为主的特征非常明显,课程内容基本为日本社会及商务领域的知识。我校当前使用的商务教材《国际商务日语写作》内容涵盖了日本社会的各类型商业文书的书写要点以及日本的商业艺术特点,但关于如何让本土社会艺术与日本的商业艺术更好地融合等问题,则基本未提及。另一本较新的教材由日本学者参与主编的《商务日语写作》出版于2017年,内容也相对来说更符合当前的社会实质,但关于中日社会艺术的对比等也基本未提及。笔者认为,商务日语课程中亟需加强对两国社会艺术的比较学习。
  2.翻译(笔译、口译)
  日语翻译课程一般在日语系高年级阶段开设,此门课程关于日语系毕业生的就业及进一步深造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笔者多年从事日语教学,在日语翻译课程教育中发现,关于本土语言中的某些词汇或短语(包括惯用表达),有些学习者不理解其确切含义。若日语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汇,则容易出现翻译错误,或无法用日语对其含义进行解释,造成交流上的困扰。例如,与社会历史背景相关的词汇:大锅饭、粮票、下乡、下海、下岗、黄牛,等等;因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新词:抱抱团、奔奔族、笔替、独二代、法商、飞鱼族,等等。
  与之相对照,日语中一些与汉语的同形缩略词,例如“杞憂”“蛇足”“五十歩百歩”等等,翻译成汉语的相应成语,需要对汉语成语具有相当的熟练度。此外,日语中还一些固定词组翻译成汉语时无法直译,只能灵活处理成汉语的惯用表达形式。如“蝦で鯛を釣る”“一寸の虫にも五分の魂”“河童の川流れ”“鍵っ子”等等。这些都要求翻译者具备良好的母语艺术基础,才能将这些日语转换成易为中国人接受的形式。这些都要求学习者具备相当高的母语知识。
  《谈翻译教育中母语艺术的正迁移》一文中也认为,母语艺术对翻译学习能起到积极的推动影响,并提出在翻译教育中促进母语艺术正迁移的具体策略。
  原艺术部副部长刘德有在谈到自己从事翻译工作的经验时也强调,要成为优秀的翻译人员,“母语和外语学习都要抓紧”。对日语系教育而言,这也是时刻应该注意的问题。
  五、本土艺术导入的要点
  关于如何在高校日语教育中导入本土艺术教学,已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相关探讨。《高校日语教育中的本土艺术失语现象》(任萍2017)一文中,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1)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与合理的课程体系,实现双向跨艺术交流;(2)在日语教材中导入本土化,侧重艺术异同的主体介绍。课程设置的调整、教材中本土艺术内容的增加、课堂教育中的本土艺术导入等等,为日语教育中的本土艺术导入问题提供了方向。
  高校在制定本土艺术导入计划时可根据自身的教育情况灵活处理,但笔者认为下述要点在导入本土艺术课程时可以给予考虑。
  1.本土艺术导入应体现对日语教育的促进影响
  当前,我国高校日语教育中的某些高级课程,均需要本土艺术及母语的背景知识进行支撑。例如,高年级日语系《日语语言学》《日语词汇学》等课程教育中,需要有针对性地加深学习者对母语的语法、艺术背景等方面认知,与日语进行比较,这样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日语语法结构及词汇特征。以《日语词汇学》课程为例,日语词汇的起源与汉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日语词汇的特点中多少反映出了学习者本土语言、艺术的基础知识。如日语名家周炎辉教授所言:“日语词汇、音韵、语法受汉语作用甚大,知己知彼,方能互补长短。”此外,关于翻译(口译、笔译)、写作等课程而言,母语及本土艺术的应用能力直接作用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以《新编汉日翻译教程》(高宁,杜勤,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17)为例,其中提到的“五保户”“五七干校”“三通”等缩略语以及“马大嫂”“跳槽”等流行语的翻译,日语论文,均涉及较深的本土艺术背景,若缺乏对本土艺术的了解,就无法做好翻译。又如,形容闷热的情景,日语用“蒸し風呂のように暑い”,汉语中则用“热得像蒸笼”来形容,这是两国艺术习惯的异同使然,也需要学习者对两国的艺术背景有较好的了解。
  可以说,日语教育中本土艺术导入的目的之一,便是通过提高对母语的认知及应用能力,增强日语学习效果。《日语语言学》《日语词汇学》等课程一般安排在日语系的中高级阶段,笔者建议在这个阶段导入《古代汉语》课程教育,在翻译(口译、笔译)等高级阶段的课程学习过程中再配以更高层次的《现代汉语》的学习。
  2.日语教育中本土艺术导入应更好地切合社会对日语人才的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艺术的发展,与国外的国际交流形式也从艺术、信息输入转为输出、输出双向交流的形式。这就要求外语人才不仅精通外国语言及艺术,同时也具备深厚的本土艺术底蕴,特别是关于日本这个与我国有着很深的艺术共性,但在某些方面又截然不同的国家,此点显得尤为重要。在两国社会经济艺术双向交流频繁的环境下,如何使高校的日语人才培养更好地满足公司、社会的要求,这是每一个日语教学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中日两国的交流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无论在经济方面还是艺术方面,输出、输出的双向沟通都是最重要的。因此,笔者建议高校日语系课程设置时可更多地考虑利用艺术对比和跨艺术交际的视点。
  六、结语
  如今我们的社会正迈入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外语人才也应担负起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任务,特别是对日本这个与我国一衣带水,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家而言更是如此,可以说,对本土艺术缺乏深入了解的外语人才是无法圆满完成这个任务的。一方面,高校专业日语教育中发挥本土艺术正迁移的影响,对日语学习本身能起到很好的促进影响;另一方面,本土艺术功底扎实的日语人才走向社会后,其为社会服务的实用能力也更强。高校日语系教育导入本土艺术教育的方式可能多种多样,但笔者认为应该抓住两个核心,即对教育的促进影响和对社会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李正栓,刘茂林.母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迁移影响探讨.河北师范学院学报:教学科学版,2017(6).
  [2]杨社英,张钦.论母语对第二语言的正迁移影响.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大学学报,2017(3).
  [3]李运博.近代中国人的日语观——以黄遵宪为中心.日语学习与探讨,2017(Z1).
  [4]苏艳.中国传统译论中的社会维度——梁启超《论译书》的现代阐释.解放军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3).
  [5]秦礼君.日汉比较语法.中国科技学院出版社,2017.
  [6]中国教学报,第2版:新闻.2017-5-14.
  [7]中国教学报,第2版:新闻.2017-8-17.
  [8]宿爱云,程树铭.高校古代汉语的教育近况及新教育模式的探究.现代语文:语言探讨版,2017(9).
  [9]任萍.高校日语教育中的本土艺术失语现象.浙江树人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
  [10]王超,贾岩.谈翻译教育中母语艺术的正迁移.教学探究,2017(5).
  [11]过河需要建桥梁 舌人任务重如钢——原艺术部副部长刘德有接受记者专访.http://www.bisu.edu.cn/Item/11718.aspx..
  [12]吴侃.日汉语对比探讨通论·日语词汇探讨.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17.
  本文为浙江省外文学会专题探讨项目,立项编号:ZWYB2017065。
  (责编 张亚欣)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