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着文化大反思活动的开展以及人们意识到盲目地崇拜自然科学和帝国主义的扩张这类一体化文化根本不能给世界带来进步,全球范围的文化开始朝着多元化发展。本文通过介绍日本多元文化的特点,围绕多元文化对日本文学创造的冲击表现阐明了一些观点,希望对相关工作的开展能够起到建设性的帮助。 在日本的奈良文化中,人们常常喜欢把奈良文化称之为唐风文化。和歌《万叶集》和汉诗《怀风藻》是最有价值的文学著作。而这些在日本广为流传的文学著作,也是受了当时中国儒家文化的作用。《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早的歌集,它的文字均是采用汉字的标音。其内容涉及天皇、贵族、僧侣,还有农民、士兵等,主要是为了歌颂爱情、赞美自然景观,还会描写一些神话传说。在奈良文化中,还有日本现存最早的小说,它的文体样式和题材好像中国唐朝的“传奇”,且用合式汉语构成。其中,室町文化是由日本本国内的各种文化相互结合而成。此外,日本丰富多样的庶民文化的形成离不开日本国人、农民以及群众地位的提高。而其中代表的文学著作就是《建武式目》,这部文学著作中的部分内容受到了中国儒学传统文化的作用,如节俭、严禁暴行和奢淫,贿赂等等。日本镰仓时代的文化中,创立了一些新的宗派,其中,包括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净土宗、从净土宗派生的时宗、日本独有的净土真宗和日莲宗是比较重要的四个宗派。这些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关系。同时,中国文字对日本文学创作产生了冲击。在日本的平安文化中,自从平安初期起,日本民族就开始利用汉字的偏旁,并逐渐发明出了假名文字,也就是它的表音符号是以音节为单位的。但是,伴随着假名的出现,日本的民族文学创作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历经长期的改造,平安时代的后期渐渐产生了“国风文化”,它是吸收外来文化与自身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诞生了一批优秀的和歌著作,它们不仅有中国文化的精髓,又结合了日本民族的特色,如《古今和歌集》和《新撰万叶集》,这样著作的出现也代表着和歌进入了全新而又溢满活力的时代。而这一时期物语小说的出现,更是将平安文学推向了最高峰,它向人们生动地描述了日本社会的贵族生活以及政治斗争,对日本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作用。 3 欧美文化对日本文学创作冲击的表现 首先,欧美文化对日本文学创作内容的冲击。日本近代作家的独到之处就是他们在文学创作的内容上自相矛盾,而在这一批作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家中,由英文学者朝文学方向发展的作家有夏目漱石与坪内逍遥;岛齐藤村、田山花袋是由于受到法国文学的作用而引发了“自然主义”的起义。因此,他们的文学创作内容上都有一种欧美文化的搏动与耐人寻味。其次,欧美文化对日本文学创作风格的冲击。日本在文学创作风格上并不是单纯地吸收了欧美文学的写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而是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融合和创新,尤其是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发展上面。在日本,创作风格不仅吸收了易卜生的浪漫主义,而且接受了福楼拜的现实主义,并将这两者紧密结合形成了重主观抒发的、具有日本独有特色的自然主义。与此同时,日本著名文学作家夏目漱石曾经在《文学论》中认为,浪漫主义与写实主义是不可兼容的,可事实却并非如此。当日本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并形成独一无二的自然主义时,也导致了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不时地掺杂了许多个人的主观色彩,这也是日本自然主义最突出的特征。 4 多元化文化对日本文学创作开放性特征的作用 日本在文学创作上具有各种特征,而在多元化文化的作用下,不得不提到的特征就是日本在文学创作时所表现的开放性特征。日本自古就是一个善于吸收外国的文学创作来丰富自己的著作的国家,这一点,笔者在文章前面就进行了具体略论。在19世纪中叶到明治维新以前,日本大胆吸收中国文化,而这种文化的吸收主要体现在了文学著作的体裁上面,如诗歌、散文等。当然,在吸收中国文化的同时,日本还进行了自己的创新,如创造了变体汉文以及假名等文体。这也是笔者为什么在文章之前写到日本绝不是一个缺乏民族意识的国家。而且直到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掀起了学习欧美的热潮。其实,日本的开放性里还有一个显著特色,即:主张向当时强大的国家学习,日语论文,有一种“良禽择佳木而栖”的感觉。在面对西方时,日本文学的开放性就主要体现在文学著作的创作措施上,当然还包括翻译各类外文小说。正因为这些开放性,才使得日本文学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就跻身于资本主义发达文化的行列中。 四 小结 尽管日本多元文化对日本文学创作带来了各个方面的冲击,但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一个很难预测前景、前所未有的新时期正向我们走来。无论怎样,文化多元化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状态的形成是未来文学发展的必经趋势,它将在跨学科与跨文化的基础上,加强人类的相互交流和理解,这也是把文化从全球“一体化”这一潮流来袭中解救出来、形成文明文学的惟一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邵继勇:《吴越文化对史前日本的作用》,《中日联系史探讨》,2017年第101期。 [2] 张世响:《汉语言文字对日本古代文明进程的作用》,《山东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3] 张正军:《论日本学者对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探讨》,《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4] 卢茂君:《论日本现代文坛中国历史题材小说的创作渊源》,《通化师范大学》,2017年第10期。 [5] 郭惠珍:《中日新感觉派小说创作异同及其原因探索》,华侨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 [6] 张海川:《试析日本人的语言行为及其审美意识》,《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7] 李光贞:《浅析中日思维方式的异同》,《日语学习与探讨》,2017年第3期。 作者简介:周茜,女,1976—,湖南人,硕士,讲师,探讨方向:日本文化、日本文学,工作单位:肇庆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