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茶道精神中的审美文化观念[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日本茶道源于中国,这在中国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得到了考证。茶道日本得到了鼎盛的发展,与日本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并融入了美学和哲学观念,成为具有深远哲理和丰富艺术表现的综合文化体系。冈苍天心在《说茶》中给茶道做了定义:“茶道是审美的宗教,是给人类带来美、调和以及和乐的秘法。”千利休曾说茶道的本意乃是:“担水搬柴,浇水点茶,既供佛施人,又自饮自喝。插花焚香,皆是学佛。”
中国论文网
  日本茶道作为日本民族文化的代表,集日本式建筑、庭园、工艺等为一体,体现了日本人的精神世界。茶道的开山者村田珠光提出了“谨、敬、清、寂”四字,将佛教中禅的思想引入茶道,为茶道找到了理论依据,首创了“四铺半草庵茶”,提倡本民族的自然美。村田珠光的后继者武野绍鸥,将日本古典歌道理论引入茶道,并大大地推进了草庵茶的民族化进程。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把茶道提高到艺术境界,改了一字,“和、敬、清、寂”。成为四百多年来日本茶人的行为原则,并将其立为茶道的根本精神。千利休创造了日本美的完整的艺术体系,他的茶道称为一种新的宗教,“自然教”或“美的宗教”。
  
  一、和
  
  “和”是和合的和,调和的和,和悦的和,是说自然万物要和谐。也许和悦能更好地表达那种支配着茶道进行过程中的精神,调和意味着形式,而和悦暗示着内在的感情。茶室的气氛,就是要在周围创造出这种和悦之“和”。茶碗的外部没有太多的花纹,尤其没有精巧规整的花纹,碗身的图案多以虫鸟、花草、文字为主。但就是这小小的茶具,却有着和、静、慎等特有的魅力。
  “以和为贵,以不忤为宗。”这是十七条宪法的开头第一句话。圣德太子在《十七条宪法》中最早提出了“以和为贵”的精神,这与中国传统审美意识的“中和”之美有相似之处。平和作为日本国民之间相传的根本民族性,是首要提倡的内容,提倡调和并井然有序地进行茶事。
  环绕日本列岛的自然环境,总体上表现为温和的特色。由于空气中水蒸气很多,使得山岳、村落、森林都笼罩在水气之中。线条极为柔和。日本人敏感的心灵,正是充分吸收了这种环境中的养分并最终形成了一种温和优雅的精神。日本佛教曹洞宗创始人道元曾在中国学习数年禅宗,在他回到日本的时候,有人问他在中国学到了什么。他答道:“慈心之外,别无他物。”“慈心”就是温和之心,也就是和的精神。
  
  二、敬
  
  “敬”是对所有事物而言的。动物、植物、人、山水之间要相互承认、相互尊重、平等互敬。在茶室,不只是主客相和相敬,关于墙上的挂轴,以-及茶盒、茶碗都要恭敬,这同禅中以诚实心灵去观照自然的实践是相通的。
  在“敬”中,总会有宗教的倾向存在。在寒冷的夜晚,禅僧会烧掉所有的佛像来取暖。但是,禅也从未忘记过崇拜那被风摧残、泥迹斑斑的小小草叶。禅时刻牢记着将那如实存在的田野之花献给三千世界的佛陀。禅正因为知道该轻视的一切,因此它也就知道该尊敬的一切。同任何事情一样,禅需要的只有心中的至诚,而不是什么概念的东西或单纯形体的模仿。茶道的“敬”也是这个意思。敬,就是心灵的诚实、单纯。
  丰臣秀吉是当时茶道的极大庇护者,又是现代茶道的实际创始人千利休的崇拜者。他给利休写下了这样一首和歌:
  汲水心中无底处/始成蔡道真用途
  本来秀吉这个人是追求排场、好大喜功的人,但后来,他终于理解了利休一派所倡导的精神,在喜好茶道这一点上,显示出了某些真诚。从心灵深处汲水,说明了他的和歌已触及到“敬”的精神。
  
  三、清
  
  “清”,是构成茶道精神的又一要素,可以说是日本人心灵的独特贡献。清即清洁、整齐、清廉的意思,物品和心境都要清净洁白。在茶道中,要求人、茶具、环境都必须清清静静,破旧和污秽的东西是大忌之物。从庭院的清扫到茶室、茶盒的整理都要认真仔细。
  心也要清净,不能有杂念。要用纯洁元垢的心情来进行茶事。茶道的“清”使人联想起道教的“清”。它们的相通之处,就在于二者锻炼的目的都是为了使心脱离五官的不洁而获得自由。对于这一方面,利休的故事清楚地说明了茶人所怀抱的清洁观念。利休的儿子绍安在甬道上清扫和洒水的时候被利休看到了。利休在绍安结束工作时对他说:“还不够干净。”并且命令他重做一遍。绍安不耐烦地又干了一个钟头之后对他父亲说:“父亲,没有什么可干的了。石径上撒了三遍水,石凳和树木都闪着水光,苔藓和地衣清新翠绿,地上没有一枝一叶。”“傻孩子,”父亲带着责备的语气说,“你这根本不是打扫甬道的办法。”他一边说,一边走进庭园,他摇着树,摇落片片秋锦――金色和红色的树叶!利休所需要的不单是干净,还有美和自然。
  
  四、寂
  
  构成茶道精神的第四要素,称之为“寂”。这里的“寂”,是日语的“闲寂”。寂在梵文中为寂静、和平、安稳之意,在佛典中还常被用于指“死”、“涅/”。不过这个词在茶道中,则比较接近“贫困”、“真朴”或“孤独”。这里,“闲寂”同“孤寂”成为同义词。
  要想体味“贫困”,或是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去接受它,日语毕业论文,就需要有闲静之心。“空寂”和“闲寂”必须是一种客观对象的暗示。当在人们心中引起一种闲寂的情感时,总有一种对象事物的存在。“闲寂”并非只是对某一特定类型环境的心理反应,它其中一定要有美的准则。没有审美准则的存在,那么贫困就成为纯粹的贫困,孤独也就会成为一种流放或无情的非社会存在。在这里,我们可以把“空寂”和“闲寂”定义为对贫穷的审美趣味。当这一审美趣味作为艺术准则来使用时,则需要在周围创造或重构出一种环境,以唤起“空寂”和“闲寂”之,晴。
  珠光是一休的弟子,也是当时幕府将军足利义政的茶匠,他常用晚唐诗人郑谷改梅诗的故事来教学弟子们去理解茶道的精神。据《五代史补》记载,郑谷在袁州时,晚唐五代著名诗僧齐已写了一首咏梅之诗,拿给郑谷看,其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林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劝他把“昨夜数枝开”改成“昨夜一枝开”。一字之改,使此诗更加禅意盎然,深雪孤梅,意境玄远,从此以后齐己拜郑谷为“梅花一字师”。这其中不正是存在着“孤寂”的理念吗?
  珠光曾这样说:“观名马于嵩棚之中,善也;赏珍品于陋室之内,亦善也。”这使人想起了“破褴衫里盛清风”这句禅语。外观虽然一点不引人注目,但其中却含着“无价的宝物”。在贫困之中,深藏着难以言尽的恬静的喜悦,这就是“孤寂”的真正含义。茶道也是如此,它也一直试图用艺术的手法去表现这一理念。
  日本的茶道艺术反对精致华丽,提倡粗糙简朴。茶叶罐、茶壶、茶碗不是以精细为美,造型随便,且极少有对称。黑色陶器,幽暗色彩,更加显示出它的自然、简单、清寂之美。使用这种质朴的茶具真心实意地待客,既有审美情趣,也利于道德情操的修养。
  闲寂,是美、道德与灵魂的融合。因此,茶人们认为茶道就是茶道生活本身,而不是娱乐,不管娱乐本身有多高雅。也正是这一点上,禅才同茶道直接相关。
  有人认为,宗教就是对乏味单调的世界的一种逃避;还有人认为,宗教的目的不是逃避人生,而是超越人生,是要达到“绝对境”或“无限”。其实,日语毕业论文,宗教确实是一种逃避,禅作为一种精神训练,也是如此,不过是一种更高的超越,一般人很难达到。于是那些修习过茶道的茶人们就设计了一个途径,以把他们在禅中所悟实际应用到茶道这一形式中。从这里,可以看出,茶人们对美的渴望是很强烈的。
  听说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茶人在同一个恶棍拼死搏斗时,变成了武士。我想这个故事至少告诉我们这样的真理。其一,“无意识”不论是在应用各种艺术、技艺的场合,还是处理实际问题的场合,只要凭着无意识去做,就会取得惊人的效果。其二,“无意识”还可以成为禅体验中悟的机会。它的觉醒,是完成艺术活动的基石。当一个直觉深入到无意识这神秘之地的深处时,我们自然就会知道如何去构筑观念,如何去进行―连串的行动,以及如何去调整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方式。很显然,这种“无意识”并不单是生理学或心理学上的概念。它是一种在最深意义上创造活动。
  利休喜欢引用这样一首古诗:“世人只道花开好,却不见雪压山峦发春草。”在艺术中,现在即是永恒。茶道大师们认为,真正的艺术鉴赏只对那些把艺术看作一种生命力的人才是可能的。这样,他们才力求用从茶室得来的高标准的美来规范他们的日常生活。在任何场合,他们将保持精神的平静,他们的谈吐永远不会破坏周围的和谐。服装的式样和颜色,举止和步态都会表现出艺术的人格。这些都是不可轻视的事情,因为一个人只有使自己美,他才有权利接近美。因此,茶道大师首先努力使自己成为艺术,而不是艺术家。这就是审美主义的禅。完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愿意去认识它。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