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族文化角度浅析日本近代化对我们的启示[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19世纪后半期,中日两国先后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两国开始近代化的背景有着惊人的相似。两国都位于亚洲的东部,即所谓的远东地区;两国均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但都还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两国都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从而造成了与西方的差距拉大;两国均在西方坚船利炮的进攻下被迫打开了国门,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国当时国内的阶级矛盾都很尖锐。但两国近代化尝试的结局又是如此的截然不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逐渐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了近代化发展的道路。而在中国,日语论文,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维新变法运动,仅仅维持了103天,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首次尝试以失败而告终。不久,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中国;日本;近代化;民族文化
  日本是孤悬于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 国士狭小,境内多山,山地和丘陵占国士面积的四分之一,资源极其地贫乏。日本又是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地震、台风、潮汐、火山等十分频繁。这样的环境,决定了日本人为求得生存、求得发展,必须视野向外,齐心协力的吸取外来营养。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学习中国文明。公元6世纪,中国进入隋唐时期,封建社会达到了繁盛的顶峰。这关于还处在奴隶社会的日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于是,日本的遣唐使、留学生一批批的不厌其烦的来到中国,学习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天文历法、科学艺术、生活习惯以及政治制度等。公元646年,留学生和僧侣策划发动了仿效中国的“大化改新”。他们仿均田制制定班田制,仿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中央官制,仿府兵制成立卫府和军团。日本从此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日本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日本在学习先进的中国文明的时候,又不失去其本民族的特色。例如:中国儒家思想的五个美德即仁、义、礼、智、信,在传入日本以后,却没有特别考虑它的核心——仁,反而特别强调了忠诚。这正是日本儒教所独具的特征。在其发展过程中,日本民族逐渐形成了勤学善用、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日益求精、不断创新的精神。
  进入19世纪,随着欧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中日两国开始落后了。“落后就要挨打”。于是在1840—1842年爆发了鸦片战争,日本人眼里的文明礼义之邦、堂堂中华帝国竟被一个在以前被视为“夷狄小国”的英国打败了,被迫签订了割地赔款的条约。一批先进的日本人对中国文明产生了怀疑,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落后,西方的先进。于此同时,日本也在美国“黑船呵关”之下,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8年幕府老中倔田正睦在与熊本藩世子细川庆顺谈话中提出:“中国拘泥于古法,日本应在末败之前学到西洋之法”。当时幕府代表旧的封建势力,阻碍日本发展资本主义。于是以中下级武士为骨干的维新势力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建立起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新政权。
  在倒幕运动之中,他们提出的口号是“王政复古”。日本既然要学习“西方之法”,却又为什么不模仿法兰西、英吉利,也进行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呢?因为日本在学习“西方之法”时,也不失去其民族的特色。当时的日本是一个封建割据的国家。全国分为大小不一的封建领地,其中最大的是幕府将军的领地,三大都市(江户、大阪、京都)也归幕府直辖,其土地面积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天皇公卿也拥有领地。其于的领地又分属于二百六十几个封建领地——大名。新兴的资产阶级为发展资本主义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但是资产阶级尚处于初级阶段,经济力量比较弱小,决定了他们在政治上的软弱性、妥协性。广大劳动人民希望各藩之间的混战能够停止,渴望建立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来抵抗外族的入侵。日本天皇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在日本国民的心目中是神,而不是人。因此资产阶级希望通过建立一个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来发展资本主义。于是维新人士提出了“王政复古”的口号,来改变幕府体制。
  明治政府刚成立,国内局势尚未稳定。但是为了学习西方,把落后、弱小的日本建设成为拥有强大军事力量及经济力量的资本主义强国,新政府派遣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全权大臣,参议木户孝允、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臣伊藤薄文等为全权副使,包括理事官、书记官、随员在内共四十八人的大型使节团,前往欧美各国进行考察。在访问期间,使节团仔细考察西方国家各个方面的情况和经验。新成立的明治政府便以西方为篮板,实行了一系列的资本主义改革,结合日本的特色,着重实施了“殖民产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的三大政策,全面开展了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引进工作,终于使日本摆脱了半殖民地危机,逐步走上了独立自主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其效果我们可以从1894—1895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可以看出,偌大的中国竟被一个以前的学生——日本打败。
  甲午中日战争初步显示了日本学习西方,实现近代化的巨大效果。战争的结局对中日两国的历史作用极大,尤其是中国。日本侵略扩张的成功,使各帝国主义强盗都十分“眼红”。他们争先恐后而来,在中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就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严峻时刻,以康梁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首先觉醒,他们奋然而起,期望用学习西方、维新变法的办法来挽救中国。于是,中国近代史上出现了一件轰轰烈烈的惊天大事——戊戌变法,开始了近代化的首次尝试。但是最终以失败而终。不久,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民族文化角度我们把两国近代化的尝试加以比较,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的维新变法缺少了哪些重要因素。
  中国处于东亚大陆,三面陆地,日语论文,一面临海。西部有帕米尔高原,西南有世界上最险峻的青藏高原,西北有阿尔泰山,北部有蒙古大漠戈壁,东面及南面为海洋所环绕。这种地理条件,在远古时代无疑构成了天然屏障,使中国成为一个地埋单元与外界相对隔绝。因此中国文明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虽然在中国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与日本、朝鲜、印度、波斯等周边国家有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但是,这主要是中国输出先进的文明。于是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日本和朝鲜派大量的遣唐使来华、大批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等来华定居、四大发明的外传等输出文明的繁荣景象。在2017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国文明一直处在世界的前列,而且绵延流传。中国五千年辉煌的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但是也有可能成为进步的阻碍,从而使中华民族背上中华文化优越感的包袱。因此中华民族缺乏主动向外国学习的传统。而华夏文明的摇篮——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平坦的地势、温暖的气候、充沛的水源、茂密的丛林极宜发展农业。生活虽然很艰辛,却有稳定的保障,因此又造成了中华民族具有求稳、求静的心理趋势,对社会变革抵触性较大。   中国近代化的首次尝试——维新变法,是以康梁为首的先进知识分子发动的。但是,在中国广大知识分子当中,“学习西方、娈革现实”也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中国5000年的辉煌文明使中国的知识分子背上了更为沉重的中华文化优越感的包袱,提倡学习外国会被斥为“数典忘祖”。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而且历代封建皇朝出于维护其统治的需要,不断的加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这是一种文化专制主义的政策,抑制了民族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的探究精神。其中不少的知识分子“崇古好古”,总想社会退回到古代的尧舜、商汤、周公时期,相信祖宗之法不可变。而1000多年的封建科举制度,一方面为封建统治者选拔了大量的人才,扩大和巩固了封建统治的基础,但是在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中国知识分子轻视具有实用性和科学技术。他们相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视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雕虫小技”等,而读的书又只局限于“四书五经”。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更加腐朽,明确规定考生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标准答案,知识分子只能用八股文来重复那些迂腐的说教,不准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从而更加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头脑。这一切都造成了在维新变法的时候,中国广大知识分子对“学习西方、变革现实”的兴趣不大,相信祖宗之法不可变。因此康有为在宣传维新变法道理的时候,把西方资本主义和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他的目的是想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和理论根据。但是即使这样,还是遭到大量顽固守旧官僚和学者的攻击。当时有人惊呼:《新学伪经考》使“五经去其四,而论语犹在疑虑之间,学者几无可读之书”。他们攻击康有为等维新派是“名教罪人”、“士林败类”。这一切对中国的维新变法很不利,最终导致了中国近代化的首次尝试以失败而告终。
  日本近代化的尝试成功了,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一跃成为亚洲强国。于是日本制定了“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想通过发动一系列战争来称霸世界,以确立日本民族在人类的优等地位。在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中显示了“日本近代化尝试成功”的强大威力,更加增强了日本称霸世界的野心。但是这一痴心妄想以失败而终。日本成为了战败国,重新回到了近代化的起点,与中国又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但是日本民族败而不馁,承认战胜者确实比他们有许多长处,而且并不认为由于自己是战败者向胜利者学习而感到耻辱。因而在二战后,日本民族虚心的向战胜者学习,在学习中不盲目崇拜,不生搬硬套,而是扬长避短,根据日本的实际情况把学习和创新结合起来。在5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经济得到高速发展。1987年日本人均国民生总值超过战胜国——美国,名列世界第一。这时日本海外净产值达到130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其经济整体实力仅次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二位。
  民族并无优劣之分,但是世界上各个民族却各有其优点和长处,而日本民族这种“勤学善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日益求精、不断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近代化的历程中,我们落后了,而且也尝够了“落后就要挨打”的苦果。跨入21世纪,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新的科技革命已经到来,中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更要借鉴日本民族这种可贵的精神,进一步实行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才能迎头赶上,在21世纪才不会再次落伍,不会重蹈覆辙。
  [参考文献]
  [1]顾学宏 《二十世界史》: 东方出版社 , 1994年 第1版
  [2]胡 绳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册): 人民出版社, 1981年 第1版
  [3]《中国近代史》: 中华书局第三版, 1983年4月 第3版
  [4]阴法鲁、许树安 《中国古代史》: 北京学院出版社, 1993年8月 第1版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江苏 靖江 214500)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