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外来文化在日本的本土化过程[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 日本文化从其历史来源和演变上看具有明显的多元性。这种多元文化是本土文化与异质文化相互融合后而形成的文化。日本人对待外来文化时采取的是选择性吸收――模仿复制――综合创新的程序,正因为外来文化在日本本土化程度很高很成功,才能成为日本民族性的一部分。 日本文化的多元性是日本文化中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东方与西方各种文化成分长期交融的结果。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外来文化;日本文化;本土化
  
  日本本土文化相对贫乏,中古乃至近代外来文化不断地转化为日本的民族文化,外来文化才是日本文化的主要源流。这是日本民族对外来文化具有一种亲和力和同化力的结果。对日本来说,吸收外来文化始终是一个历久弥新的永恒主题。
  日本文化从其历史来源和演变上看具有明显的多元性。这种多元文化一方面有利于吸收
  西方现代文明,当今日本社会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西方式的现代化社会。日本的多元文化是本土文化与异质文化相互融合后而形成的文化。日本虽然有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也有了比较完整的民主制度,但他在文化的精神层面或价值体系上仍存在着一个日本式的现代化目标。如果说和洋文化的融合构成了日本的多元文化,那么,多元性并不能代表日本文化的独特性。自从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向东方扩张以来,任何一种留存下来的民族文化都不可能是纯正一统的、单一的、与外世隔绝的文化,只不过是土生文化与异质文化冲突和融合的程度不同罢了。日本人在和洋文化的冲突与碰撞中多能采取因势而异、善变和主动摄取的态度,从而有利于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再生。这是外来文化能够渗透到日本土生文化之根上的真正缘故。
  从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看,公元646年日本实行大化改新,全面引进了唐朝的经济、政治制度,主要是废均田制、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仿唐制而订《大宝律令》。在这之后的两个半世纪内,日本是处于仿唐文化期,但模仿并不是没有一点创新的完全照搬照抄,比如说,《大宝律令》就充分考虑到了日本的人文历史因素而使唐制适合于日本的国情特点。营原道真最先提出和魂汉才观点,强调活学活用中国学问。标志着日本进入了文化鉴别、取舍和创新的时代。从平安朝时代一直到江户时代的近一千年里,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仍然主要是源于中国儒学,其次是来自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西方文化。这一千年的文化历程属于前资本主义时代,都是为封建统治而服务的,统治阶层在对待外来文化上实行的是有限度的开放政策。这一/期日本的国学和所谓兰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到了幕末时期,1854年3月《日美亲善条约》签订以后,日本不得不面对一种新型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挑战,从而被迫开国。1871年11月至1873年9月,明治政府派遣岩仓使节团出访了美、英、法、德、俄等11国。这是日本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西方文化考察团。从出访的成果来看,1878年出版5册欧美考察实录,即《特命全权大使欧美《览实记》,其划时代的意义在于为日本社会的近代化做好了政治制度等方面的重建准备。当时的日本帝国宪法仿照德国,海军制度仿效英国,警察和陆军制度仿效法国,这就把岩仓使节团取得的成果落实到日本上层建筑的构造之中。明治时期日本对西方文化、制度的比较和汲取,进一步焕发了和魂洋才精神,开启了社会文化向西方转轨的资本主义的新时代。总之,日本民族在吸收利用外来文化上取得过很大的成就。
  首先,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措施上,是采取添加方式,而不是选择方式,统统吸收形成多样化的日本文化。日本多元文化的形成与日本人吸收外来文化的措施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的确有着直接的联系。但是,历史事实说明,日本民族在吸收、摄取、利用外来文化的方式上、内容上都是有选择取向的。尤其是在对外来知识体系、价值体系的吸收利用上,日本向来是有选择的。比如说,公元7至9世纪,日本通过遣唐史从官方渠道引进中国唐朝文化。到了17世纪末,日本主流学术界开始通过荷兰人的渠道,引进和探讨西方的学问、技术以及对于西欧形势的知识,从而兴起了兰学。从明治时代一直到二战,可以说日本的文化是以脱亚人欧为其显著特点的。本上文化与外来文化互相隔合是一种添加的方式,但是,日语毕业论文,本土文化加入东方文化,还是本土文化加入西方文化,这却是添加过程中的选择方式。在选择过程中,本土文化当然也会保存下来。就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方式来说,添加与选择多半是二位一体的,同时进行的。由于任何本土的、传统的、民族的文化都是难以割舍的,添加式的文化融合与再生才能给人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日本人对特定的外来文化(如中国文化)的取舍态度又是怎么样的呢?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人对中国这个大国邻居在文化上是轻蔑的。但主要是由于政治上的野心,日本对中国一直抱关心态度,投入巨大的资金,从各方面推动汉学探讨的进展。由于文化上的反省,日本对中国文化的扬弃是由知识体系到价值体系由浅入深而逐步展开的。从和魂洋才思想的诞生、到“东洋道德西洋艺”观念的否定、再到脱亚人欧论的提出,近代的部分/期里,日本抛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文化的过程,交织、复合了他摄取西方先进文化的过程。日本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总是有计划、有选择的,力争学人所长、为我所用,从而形成日本式的多元文化。
  其次,外来文化在进入日本文化之前,要经过一个处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人大体使用如下两种措施完成外来文化的吸收:
  ①模仿复制。在日本的文化总量中,有相当数量是来自关于外国文化成份的直接模仿和复制。中国人过元日、端乍、七夕、重阳等节日,日本人原封照搬加以模仿,成为他们的“年中行事”。中国唐代的一些歌舞,日本人学了过去,成为经久不衰的宫廷“雅乐”。中国的古诗,日本人也学了去作,而且作到可以乱真的程度,也变成了日本的文学形式。日本在1684年以前的历代历法也都搬用中国历法。凡古代日本的科技多系模仿中国。16世纪中,日本自葡萄牙得到火枪,很快在国内仿制普及。近代后,日本又广为模仿西方技术。模仿复制是吸收外来文化的低级措施,但也是最多使用的措施,它大大地丰富了日本的文化,但由于其形似囫囵吞枣的吸收,常常造成文化的“并立”,即外来文化与日本固有文化的长期并存,如汉诗、语言中的大批外来语等就属此类。
  ②综合创新。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不止于模仿复制,而是常常综合外来文化和固有文化创造出具有新质的文化成份。如平安时代,藉助于汉字草书创造出平假名,日语毕业论文,藉助于汉字楷书偏旁创造出片假名,而假名的发明促进了日本人思想的独立和文化的发达,尤其大大推动了和歌和物语这些“纯粹”的日本文学形式的发展。又如自大陆传来的佛教,也逐渐受到改造,把外来的佛和日本的神融合在一起(如说天照大神是大日如来的化身等),并把佛教重来世的思想修正为重现。至于近代以后,日本在各个方面与此相类的创造更是举不胜举。善于综合固有传统和外来文化是日本人的一种特长。如“和魂汉才”的命题,即强调把日本的固有精神和中国学问融合起来。有人认为日本经济成功的因素,就是许多世纪以来按日本方式改造过的中国儒家传统道德与美国经济民主主义的相互结合,即所谓新儒教资本主义。所以说综合创新是吸收外来文化的高级措施,通过它获得的新文化成份,常常在吸收主体的日本社会中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和活力。
  日本文化的多元性是日本文化中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东方与西方各种文化成分长期交融的结果,当然这种融合不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其中也包含着日本人艰苦的学习和探究。

免费论文题目: